著名道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55&run=13

张廉夫(公元前171~?年) 字静如,号乐山,江西瑞州府高安县人,汉文帝九年(公
元前171年) 七月初十日生。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举文学茂才得一等,仕至上大夫,
因碍权要,弃职入道,精研玄学,不涉世俗。嗣入终南山学道数载,得师传道,遨游天涯。
6年后,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来崂山之阳,临海之滨,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
大帝神位, 名为三官庵;自称乐山居士,开垦山麓,自食其力。至建元三、四年(公元前
138~137年),又建筑殿宇一所,名“老君堂”,至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委弟子刘方清、
赵冲虚、冯若修等继续庙事, 自回江西,潜居鬼谷山三元宫。后曾屡来崂山,云游东海
诸名胜。张公年逾百龄,精神不衰,鹤发童颜。后不知所终。
李哲玄(847~959年) 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仪县人,唐大中元年(847年)二月
二十七日生。李赋性聪敏,诵读不忘,16岁考场中选,登进士第。惟性好清淡,无意仕进,
喜阅道书, 厌世弃俗,遂弃家云游,访求至道,多年未遇,不懈初志,迨遇罗浮道士,系得
桐君之传, 引入罗浮山中,传授大道,潜修多年,得其玄妙。因欲度世,乃于唐天元年
(904年) 东游至崂山太清宫,与张道冲、郑道坤、李志云、王志诚诸公相契合,遂不他
往,旋建殿宇,供奉三皇神像,名“三皇庵”。后周广顺三年(953年)敕封为“道化普济
真人”。后自居山庵,日阅《黄庭经》以为常。
刘若拙(?~991年) 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自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访李公守中子,
相谈契合, 遂留住。此时,崂山虎多成害,刘道士在太清宫东南山前,自建一庵,名“驱
虎庵”, 供奉老子圣像,潜心修行,练武驱虎,为民除害。宋太祖于建隆元年(960年)召
见了刘若拙,封为“华盖真人”,奉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此时四方人士闻风求道者
踵至, 遴选弟子十余人,传授道要。刘道士武艺高强,且善气功,后又出游多年,复归崂
山静修, 冬夏不冠履,寒暑不炉扇,仅以敝布遮体,怡然自适,而其庞眉皓齿,面如渥丹,
道貌伟岸,望之莫不畏敬。刘道士为崂山古时十大道首之一,对崂山道场的发展颇有贡
献。宋淳化二年 (991年) 刘若拙逝于即墨, 葬于东关高真宫前。 邱处机(1148~
1227年) 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生于金皇统八年(1148年)正月十九日。19
岁赴宁海县昆嵛烟霞洞学道。 与刘处玄、 谭处端、马钰、郝大通、王处一、孙不二
(女) 等6人同拜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为师, 为王重阳七大得意弟子之一。宋庆元元年
(1195年),邱处机同刘处玄等6人,号称“七真”,由山东宁海(今牟平县)昆嵛山来崂山,
曾在太清宫讲道传玄, 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金大安元年(1209年)邱处机由胶西再来崂
山说法阐教,历时数载始回莱州昊天观。邱处机一生专修“全真”教义,对“养生学”
研究很深,诗词书法亦佳,著作颇多。在太清宫、上清宫、南天门等处都留有诗词和手
书,其中以镌于白龙洞的七绝20首最为著名。
邱处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旅行家。先后游历了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少数
民族地区,行程万里,除了传播汉族文化、宗教、医术外,还记录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
由其弟子李志常等整理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邱自己也著有《蟠溪鸣道集》。
1219年,邱处机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率18位高徒不辞辛劳西行,历时4年到达大
雪山行营与成吉思汗相会。邱进言“欲一天下者, 必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
以“敬天爱民为本”; 问长生之道, 则告之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 说
“天锡仙翁, 以寤朕志”。并赐以虎符,付以玺书,尊为“邱神仙”,总领道教,封邱处
机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
邱处机晚年居北京白云观, 于金正大四年(1227年)病卒。享年79岁。崂山上清宫
前原有其衣冠冢。
刘处玄(1147~1203年) 字通妙, 号长生子,山东掖县武官庄人,生于宋绍兴十七
年(1147年)七月十二日。宋乾道五年(1169年),其母去世,遂拜王重阳为师入道。宋庆
元元年(1195年) ,与邱处机等道侣7人,由宁海昆嵛山来游崂山,刘处玄独留太清宫,讲
授经典。于是太清宫道众由此归宗, 从于刘祖所创“随山派”。庆元三年(1197年)刘
处玄奉召赴京,问以要道,答曰:“至道至要,寡嗜欲则身安,薄赋敛则国泰也”。上悦,
赐还故居,道成定力圆满,天光发明。金泰和三年(1203年)二月初六日,忽鸣鼓集众,诫
诸徒:“我欲赴仙师之约,尔等勿懈修真。”遂榻然而解,逝于武官庄灵虚观,享年56岁。
以后,元世主敕封为“长生辅化明德真人”。
刘处玄居崂山时间最长,著书、阐教、讲道最多,著有《仙乐集》、《太虚集》、
《盘阳集》、《同尘集》、《安闲集》、《修真文》等, 并著有《道德经注》、《演
述黄庭》、《阴符经解》。
张三丰(1247~?年) 字君实,名君宝,号元元子,别号“邋遢”,辽宁东懿州(今辽
宁彰武) 人。南宋淳七年(1247年)生。5岁拜云庵道士为师,开庆元年(1259年)中举
人,后来崂山等地刹居数年,日诵洞经。后入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大道。元泰定元
年(1324年) 至武当山面壁9载,道成后复来崂山,住太清宫南山前驱虎庵数年。崂山道
士的武当拳艺即由张三丰所传。崂山原无“耐冬”, 张三丰乘舟到千里岩岛上移来一
株, 植于太清宫三清殿院。从此,崂山各庙及村镇山野繁衍了耐冬。张三丰功迹卓著,
被称为道教祖师之一,也是崂山拳术武当派之祖。明正统元年(1436年),英宗皇帝封为
“通微显化真人”, 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 封为“韬光尚志真仙”,嘉靖四十二年
(1563年)又封为“清虔元妙真君”。
齐本守(?~1602年) 字养真,号金辉,又号逍遥子,浙江杭州钱塘县人。齐性静默,
厌世俗, 明万历年间,由寿县东来,尽览崂山及至太清宫西北山天门后,爱其山峰高峙,
并有邱长春真人题刻,及邱真人所建的先天庵,喜其清幽,留住于此。后则多事劳苦,广
行方便, 自食糠秕,供人米粮,同居道众,皆为钦感。齐居先天庵用21年的时间,亲手增
建殿宇3间, 及两廊配房,齐本守为崂山金辉派始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二十
一日去世。神宗皇帝敕封为“上元普济道化真君”。
徐复阳(1476~1556年) 字光明,号太和,又号通灵子,山东掖县人,明成化十二年
(1476年)二月十四日生。幼年双目失明,后流落到即墨,为鹤山遇真庵邱处机门下徒孙
李来仙道士(山东昌邑人) 所收养。徐得李道士秘方治疗,后双目复明。徐复阳后于鹤
山遇真庵的“鹤山洞”面壁9载,又从师学经习武,立法派为“鹤山派”,亦称“崂山派”。
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五月二十日逝世,世寿80岁,嘉靖皇帝敕封为“中元永寿太和
真君”。
耿义兰(1509~1606年) 字芝山,号飞霞,又号灵应子,山东高密县人,明正德四年
(1509年)九月十八日生。曾于嘉靖年间进士及第,后弃家入道,从师太清宫道士高礼岩,
并同去华山北斗坪挂010余年, 拜赵景虚学道说法;后辞师入京都北京白云观丛林挂0,
参访道理玄学。未几, 即回崂山隐居慈光洞静修。明万历年间,崂山佛、道之争期间,
耿义兰与其他道士一同上书县府,直到赴京都告御状。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神宗
皇帝谕降旨,毁寺复宫,并赐《道藏》,敕封耿道士为“扶教真人”。钦赐御伞、御棍、
金冠紫袍,永镇太清宫山场。耿义兰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十五日去世,世寿97
岁。
孙玄清(公元? ~?年) 号紫阳,山东寿光人。幼年双目失明,曾出家为僧,后来到
上清宫别院明霞洞当道士,20多年以后,目疾突不治而愈,重见天日。于是声名大振,传
到北京。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世宗皇帝召见孙玄清,封为“护国天师府左赞教”,
驻道教全真派总部北京白云观,管理真人府,明隆庆年间孙紫阳重修了明霞洞的斗母宫。
匡常修(1912~1993年) 俗名匡桂林, 山东省胶县人。1940年在崂山白云洞出家
(属全真道教金山派) 。建国后,为贯彻党的宗教政策做了大量的工作。建国初期他带
头创办农副业生产事业, 为道教的自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
崂山太清宫的恢复做了大量工作。匡常修道教知识丰富, 并且在武术、气功和中医方
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在国内道教界有一定的影响。 曾著有《先天气功筑基要诀》 、
《养生三字经》。匡常修曾先后担任过山东省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青岛市政治协商会
议委员、常委,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青岛市道教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