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习 俗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5&run=13

饮食 满族喜食粘、甜食品, 习以肉类为主食, 以烧烤见长。通称面食制品为
“饽饽”,有粘糕饽饽、加馅饽饽、豆面饽饽,制作方法有蒸饽饽、煮饽饽、烙饽饽。
水晶饽饽(以肥肉、冰糖配料为馅)、马蹄烧饼、白肉血肠、酸豆汁、酸菜、火锅、豆
齿糕等均为满族的独特风味食品。萨其玛(满语)、槽子糕(鸡蛋糕)是清宫传统糕点。
满族饮食的节气性很讲究。春节吃“煮饽饽”(水饺) ,夏至吃凉面,冬至吃馄饨,
天冷时节吃酸菜、火锅。80年代在青岛的满民家庭中,仍保留着一餐数菜,量少而精的
进餐习惯。
服饰 满族男性身着长袍、坎肩, 下穿套裤,脚登白袜、扎裤腿,在青岛解放初期
尚有可见。满族妇女, 在70年代的青岛仍可见到身穿右大襟、扣纽绊、宽松、过膝长
褂的老妇人。满族妇女的“旗袍”(指“旗人”专用的袍服),是妇女们所喜爱的衣着。
头饰 满族妇女成年女子习于梳辫子盘于头顶。已婚妇女的头型又有两把头、如
意头、大盘头、架子头等款式,统称为“旗头”。青岛的满族老人多在头上梳“旗髻”。
婚俗 清朝满族的婚姻遵循主仆不成亲、满汉不通婚、同嫡不联姻、少年不婚配
的民族古俗。辛亥革命后始有满汉通婚者。建国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旧的民族
婚俗已被彻底冲破。
禁忌 禁杀狗、禁打鹊、禁坐西炕。满族习以西为上。西屋山墙是供奉“倭库”
(祖宗板) 放祖宗盒、挂祖宗像的地方。为表示对祖宗的崇敬,西炕除摆放供品、供器
外,不得放置他物,更不允许坐于西炕之上。80年代,在青岛满族家庭的西墙上,仍有挂
放先祖照片的。
语言 文字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青岛的满民, 在社会交往中亦经常使用
满腔方言, 尤其当满胞相见时,使用音韵浓厚而独特的满腔,再夹杂着几句满语进行交
谈,就会感到特别亲切。青岛的满民早已不使用满文了。
姓氏 满族的姓氏源于以部落为姓、以地为姓、以物为姓,以吉祥为姓,故为多音
节复姓。17世纪中叶,清王朝建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遂变复姓为单姓,冠以汉字。满
姓冠汉字,有的以谐音取姓(富察氏,取谐音傅),有的以译文代姓(毕拉氏,译文为江)、
有的择旁为姓(钮祜禄氏,择旁以金为姓),有的则直接用名,不用姓。
1988年, 青岛满族的姓氏,有单姓131个,复姓1个。其中以那、关、佟、钮、赵、
唐、傅、隗姓氏居多。由于历史的原因,来青岛谋生的满民很多人不敢使用满姓,而是
投亲随亲姓,靠友从友姓。这样在青岛的满民中,不继承祖姓,不沿用原姓,父子不同姓,
兄弟两个姓者为数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