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宫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48&run=13

亦称“下宫”, 位于崂山东南部下宫湾畔,前临浩海,背依七峰。太清宫是崂山规
模最大的道观。据清末宫内道士撰《太清宫志》载: 太清宫于西汉建元元年 (公元前
140年) ,道人张廉夫初建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大帝神像始,唐昭宗
天元年(904年),道士李哲玄来崂山太清宫,又建殿房“三皇庵”。至此,太清宫始初
具规模。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道士刘若拙自四川来崂山太清宫,自建一庵,
名“驱虎庵”供奉老子神像。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敕奉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奉
敕回山重修太清宫殿宇, 太清宫得到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明万历十三年(1586年)太清
宫发生了一起僧、道斗争事件。南京报恩寺和尚憨山大师,称奉旨来崂山修庙,将太清
宫道士刘真湖等逐去,碑记神像尽抛于大海,于太清宫前修建了一座佛教寺院——海印
寺。后有道士耿义兰等出面, 与太清宫道士多人协力抗争,上控理直,于明万历二十三
年(1595)始得提审,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蒙神宗皇帝降旨,毁寺复宫,憨山被谪,发配
雷州。复宫重修后的太清宫, 比原来更加壮观,山界“四至”较前又有扩大,荆棘丛生
的羊肠小道修成了梯石通路。现存的太清宫大体是这一时期的建筑。清乾隆与道光年
间,太清宫殿宇房屋屡有增建。至青岛解放前夕,殿宇、房舍有150余间,土地600余亩,
山场3处,道士13人,行行2人。
太清宫属道教随山派,青岛市南区的天后宫是其下院。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道士耿义兰,奏闻朝廷,略谓崂山为东海名胜,福地仙山,
历代仙迹卓著, 恳请颁赐藏经,以镇名山。明万历神宗皇帝准奏,旋差道经厂侍经惜薪
司左司副何堂, 赍敕谕大道藏,及晓谕等。《道藏》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刊刻,全
部5 305卷,另有《道藏》复本158卷。供安太清宫。
“文化大革命”中,太清宫遭到严重破坏,神像被砸,道士被驱逐,庙内所有供器、
字画、古物等全部被毁,明万历皇帝所赐之《道藏》,由于及时抢出,幸免于毁,后存于
青岛市博物馆内。太清宫的殿宇、房舍由于被部队接管才得以保存。1979年, 青岛市
园林局接管太清宫,并对部分殿宇、房舍进行了整修,重塑了部分神像,将道士匡常修、
孙真纯、崔静一(道姑)、李宗廉、王自臻5人接回庙内,1981年9月9日为神像举行了开
光仪式。 1982年12月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太清宫列为青岛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国务院确定“太清宫为汉族地区道教全国重点道观”。1985年7月6日青岛市园
林局将太清宫正式移交给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由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管理,同
时划定了“四至”范围:东至沟底,西至顺墙堤自然弯曲,南至竹林边沿之小水沟,北到
康有为碑刻。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处接管后,即着手对太清宫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翻修了所有殿宇、客堂和房舍, 重塑了所有47尊神像,共耗资150余万元,1990年6月为
神像重新举行了开光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