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徙 居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2&rec=4&run=13

19世纪末清政府设防胶澳后,满族官员开始出没于青岛。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的遗
老及文武官员即来青岛寄居从业。满民大量迁徙青岛则始于20世纪初。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 日商在青岛开办的许多纺织工厂需要大量的女工劳动
力。日本人发现满族妇女为天足(满族妇女不缠足),视为最为廉价的劳动力,因此曾先
后多次去青州北城(清朝在山东设的旗城)从满民中招工。经济无着、生活无源的满民
陆续被招来青岛做“养成工”(是日本人在华纱厂首创的剥削制度。所招工人入厂后,
只供食宿,不发补贴,养成期满由厂方雇用,中途离、退者,厂方向担保人索取“养成费”)。
铃木丝织厂(现青岛丝织厂) 招“养成工”为最早,大康纱厂(现青岛国棉一厂)、钟渊
纱厂(现青岛国棉六厂) 、大英烟草公司(现青岛卷烟厂)、四方工厂(现四方机车车辆
工厂) 为最多。这些纱厂所招“养成工”70%以上为童工,年龄最小的仅11岁。20年代
末, 时任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副厂长的唐恩良(青州北城旗人)曾回青州带出一批满民来
青岛做工。
北洋政府收回青岛时, 青岛曾从北京京师警察厅的警士中挑选一批男性警士来当
警察,其中不少人是满民。同时还在青州北城满民男性青年中招募了近百人当学警,先
在潍县(现潍坊市)坊子警察训练所进行训练,于1922年12月9日奉命来青岛。1930年春,
又派员赴北京招募学警200名, 其中大部分也是满民男性青年。解放前,青岛消防队有
消防干警70多人, 其中近50人为青州北城来青岛的满民。对深受封建皇权统治和清规
戒律约束的满民,特别是自幼极少走出“旗城”的满族女子来说,确有重重难以冲破的
阻力和困难。在先期来青岛的满民有了落脚之地以后,其兄弟姊妹和亲戚朋友,来青岛
投奔者逐渐多了起来。移住他乡的满民, 也纷纷辗转来到青岛。有的同一家庭的主要
亲戚全部在青岛,有的一个家族10多人同在一个行业工作。
建国后,青岛满民人口大量增加,除正常人口繁衍外,主要是大专院校毕业分配,军
队复员、转业和随军家属, 以及工作单位搬迁集体调入等。1982年青岛市人口普查时
青岛有满民4 297人。1988年, 市南区文登路管区内有满民52人,其中部队转业及其家
属即有14人, 建国后至1988年毕业分配及工作调动来青岛的满民32人。胶州市的铁道
部三局五处、七公司二处、华东设计院等,均为新设单位,共有满民74人。
在久居青岛的满民中,中、青年以下的,除建国后部队转业、毕业分配和工作调动
来青岛者外,均为青岛出生。据1988年对沧口区300名满民的调查,青岛出生的就有206
人,占68.7%。1990年全市满民达5 3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