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救济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1&rec=42&run=13

胶澳商埠局过境难民临时救济会 1927年10月27日,胶澳商埠局成立胶澳商埠过
境难民临时救济会, 向社会各界募集赈款,由港政局拨出仓库4处,专事遣送过境难
民。对中途断资或遇到其他困难的贫民,欲归不能,欲行不得的即给予膳宿,资助磅
遣。1929年,将此项“公益慈善”事务交由社会局输。过境难民仍为数众多,继续资
遣。 1931年7月,旅居朝鲜华侨因万宝山案被暴力压迫,纷纷逃难回国。由青岛过境
遇到生活、路费之困难的,一批就有2815人,对其分别资助返回家乡。1931~1936年,
共救济资遣22651人。
青岛市立感化所 1929年12月,青岛市社会局成立乞丐收容所。初设于团岛,分
残废、 习艺、妇女、童稚等4组。收容乞丐、残老、孤儿和谋生无着的游民。1931年
10月改称青岛市立感化所, 迁台西纬四路,分总务、管教、工艺等3股。是年冬,将
公安局的游民习艺所归于感化所,扩大收容法院、警察局移送的偷窃、诈骗、贩毒及
少年犯罪分子。感化所进行劳工习艺,设立毛巾、线球、鞋工、木工、铁工、印刷、
绳索、缝纫、扫帚等科,分科授艺。游民中的残老、妇女则分配轻微劳动。后又设立
习勤组, 挑选年轻力壮的送往工务局修筑道路、清扫街道等劳动。1933年7月,感化
所设“悔过室”,对品质过劣的游民进行惩戒。感化所对收容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分
配到各科劳动。并根据其表现情况,随时遣发出所或遣回原籍。1932年底,所内共有
收容人员534人。1933~1938年共收容44442人,出所4480人,死亡338人。1939年1月
该所更名时,仍存有154人。
1938年1月, 伪青岛治安维持会勒令感化所迁贵州路海军宿舍,一度停止收容。
1939年1月10日, 将原青岛市立感化所更名为青岛特别市社会局感化所,并颁布了组
织规则,规定感化所隶属社会局,掌管犯罪少年、无业游民、偷窃惯犯及其他应受管
教者的感化事项。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接管青岛市。1946年6月1日感化所合并于救济院
习艺所。
青岛市立救济院 青岛市政府于1931年5月20日在上海路63号成立 “青岛市立救
济院”,隶属社会局,将将澳商埠局时所设的育婴堂、习艺所、济良所、教养局等合
并于救济院。全院分设:残老所、孤儿所、育婴所、济良所、贷款所、施医所、习艺
所。该院成立初期,有基金8053元,房屋90间折合基金3.92万元。是时,该院院长向
市政府报告中称:以此基金短绌,救济事业殊不足以策永久。1932~1934年,育婴所
共收婴儿67人, 出所12人, 死亡42人。 济良所共收120人,出所109人,死亡6人。
1936年,该院因经费拮据,入不敷出,呈请市政府补助。因“市财力缺乏,增拨为难”,
市政府同意批拨福山路7号房屋1座、栖霞路11号房屋1座、荣城路34号房屋1座、巨野
路7号空地1处,共折款5.99万元,作为该院资产,以出租收益作为收入。另拨天门路
(现延安路西段)地皮1处,面积40余亩,作为救济院扩建之用。1937年7月,抗日战争
爆发。当年12月,全院员工和收容人员逃赴济南避难。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该院
所有财产设备损失极重,卷宗器物均付一空,青岛善政遂致停顿。济南沦陷后,于同
年12月,员工及收容人员90余名迁回青岛。1938年11月20日,在青岛市立救济院的基
础上成立“青岛特别市救济院”,所址设于台西五路,该院由伪社会局指挥监督。将
原救济院7所,改组为8部。业务范围有育婴部、孤儿部、残老部、济良部、贷款部、
恤产部、恤嫠部、施舍部。其经费来源,官署及各公私团体补助;理事会代募的捐款;
各项慈善及公益附捐,中外土绅的捐助;官商土绅的特别赠与;基金利息及院长的收
益金;请领婴孩、孤儿暨配偶者的捐助;及其他各种收入或捐赠。月收入经费3000元,
而月经费支出需4000余元,收不敷出。有的救济项目不能开展,救济施舍,有名无实。
1946年6月1日“青岛特别市救济院”改名“青岛市立救济院”,院址设台西纬四路。
同年6月7日,经青岛市政府第32次市政会议修正通过了“青岛市立救济院组织规程”。
1947年10月14日,由社会局呈请市政府,经95次市政会议决定,将大麦岛北山荒
地230亩,辟为救济院残疾教养所实习农场。
青岛市立救济院设立育婴、 育幼、习艺、助产、小本贷款等5个所。至1947年,
施医、残疾、妇女及新设安老等四所尚在筹划中。因无住房,安老所暂设于育幼所内
为安老组。 1946年6月至1947年12月,共助产663人;施诊19697人;小本贷款,共贷
出8398万元,计1127户;其余育婴等6 所共收容663人,遣出145人。青岛解放后,青
岛市立救济院由青岛市人民政府民政局接管。
青岛市冬令救济委员会 冬令救济委员会,是临时性的救济机构。于1940年10月
始,由市政府每年冬季设立,次年春季末即行撤销。其剩余救济款、物,移交地方其
他常设机构、团体,不留结余。冬令救济委员会的救济对象:(1) 青岛市残废、疾病
贫苦无告者;(2)流青“难民”未入“难民”收容所及未参加工赈者;(3)抗战烈士遗
族无生活来源者;(4)生有子女5人以上,家境赤贫者。救济办法是:由流入青岛市的
各县(流亡)政府或同乡会,将“难民”名册送往该会或由“难民”推派代表直接到该
会登记,经调查后发给登记证。一般贫民按保甲编制名单,交查后发给登记证;失业
工人及其眷属,由各厂直接向该会报告登记。经查后发给登记证,凭登记证受赈。
1945~1947年,物价高涨,原料缺乏,工厂未能完全开工,商业萧条不振,以致
原赖小本经营或出卖劳力为生之市民及劳动工人生活无法维持,嗷嗷待哺者以10万计。
1945年,全市人口59.4万人,受救济人数14.89万人,占总人口的25%,人均所得2049
元。 1947年,救济款总数78亿多元,比1945年救济款总数3亿多元增加了25倍。1948
年, 冬令救济委员会预算救济经费340多亿元,实有地方自筹100亿元,不敷经费240
多亿元。
青岛难胞管理委员会 1946年,胶东、鲁南战事爆发后,胶东各县鲁南临、郯、
费、莒、诸城等县流亡来青“难胞”,日渐增加,救济问题亦趋繁剧。是年5月17日,
成立了青岛区难胞管理委员会,下设总务组、救济组、卫生组、管理组及“难胞”收
容所53处, 工作人员258人。会址设在阳信路1 号,6月迁至夏津路2号。该会经费由
山东省政府高密办事处每月拨款50万元,不足时再由其他各机关分别担负。9月10日,
“青岛区难胞管理委员会”改组为“青岛市难胞管理误会” 。1946~1947年4月,收
容所增加到84处, 共收容“难胞” 4.29万人。 接受各界捐款8336.59万元,捐粮食
443.76万斤。 1947年5月,青岛市难胞管理委员会解体,其救济事项由青岛区临时赈
济委员会接管。
青岛市救济委员会 1946年3月22日,经青岛市各机关及地方固体代表大会决议,
将冬令救济委员会及抚慰救济委员会合并改组为“青岛市救济委员会”,4月1日正式
办公。 该会日常工作由社会局主管,设“难胞收容所”2处,到同年11月底,共收容
“难胞”479人。至1946年10月底,共发放赈款98.86万元,地瓜干771.72万元,杂粮
324.96万斤,麸皮22.52万斤,衣服1.07万件;鞋袜2.67万双,旧棉花、碎布2048斤,
土布4匹,饼干462箱,咸菜2.47万斤。上述钱物共救济19.07万人次。
善后救济部署鲁青分署 1945年9月, 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派延国符为鲁青分署
署长, 负责输山东青岛区善后救济业务。12月1日,在青岛正式成立“行政院善后救
济部署鲁青分署”,设:赈务、储运、卫生、总务等4驵,务组下设科、室。1946年2
月又设济南办事处, 内分赈务、储运、卫生、总务等4课。同年11月又设鲁南临时办
事处,下分总务和接运两课。另外还有5个区工作队,6个卫生工作队及临时救护队等,
共有职员221有。 善后救济从赈恤入手,赈恤业务分为:直接救济、以工代赈两种。
急赈、 特赈、工赈3种形式。同年2~4月,救济范围除青岛市所辖地区外,兼及鲁东
烟台,鲁南临沂等地区。
1946年, 分署共收总署拨发开办费500万元,业务费23.18亿元,储运专款2.5亿
元, 萑25.73亿元。物资约匐22549.62吨。其中有食品、衣着、医药、交通器材及其
他物资。 由总署径拨鲁南区面粉1000吨,衣着1000包,卡车3辆。分署自购物资有农
具8652件,肥料66.5吨,药品125箱(合2697公斤) ,草席1.35万张,稻草2.16万斤,
工具3050件。 外界捐赠药材1346件又136箱,鸡蛋46箱,霉坏黄豆6.25万公斤,杂粮
320袋又899斤, 衣着17.44万件。公署输“难民”、侨民遣送之业务。抗日战争胜利
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外省流入青岛市之“难民”约计4528人。1946~1947年,
共遣送3.58万人。其中,入境2.92万人,出境1181人,境内互相5360人。共发放遣资
1.77亿元, 面粉533袋又379斤。该分署遣送外侨工作,始于1946年1月。没有“遣送
侨胞难民招待所”(后改为难民遣送站)。同年,遣送德籍犹太人2名,俄籍商人2名,
日本盲侨33人。救济韩侨1348人,由于韩侨比较多,未能遣送完毕,继续予以救济。
对欧美侨民之救济,则由分署与联合国救济部署驻青分处联合外侨救济会共同输。
1947年9月25日,善后救济部署鱼虾肝分署的救济业务移交社会局输。
青岛市社会救济事业协会 1947年1月30日, 青岛市政府成立“青岛市社会救济
事业协会”。协会负责“促进各救济机构之业务联系,辅导推行救济法令并协助筹集
经费基金及举办紧急救济事项”、“从事运用各方力量扩大救济及调查、统计各经常
救济机构之业务善” 。参加该协会的会员有救济机构和慈善团体共26个,个人会员2
人。 内部组织设置理事、监事16人。其中,理事9人,候补理事3人。监事3人,修补
监事1人。同年9~12月,协会区筹拨旧皮鞋3090双,输小本贷款基金2.29亿元,贷出
2.2亿元,共贷放750户,临时救济508人,发放赈元老派44万元。
青岛区临时赈济委员会 1947年5月,青岛难胞管理委员会解体后,于同年6月成
立“青岛区临时赈济误会”。青岛地区“难民”救济工作,由该会接办。1948年,青
岛市各区“难民”约有26万人之金。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该会收到南京国民政府
拨来赈款8亿元,山东省政府拨赈款4200万元,自筹53.16亿元,共61.58亿元。此间,
共发放赈款59.28亿元,救济“难民”19.23余万人,救济流亡学生4.39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