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村人口密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9&run=13

德国侵占后,青岛农村仅李村一区,这种格局一直到1935年才有变化,即墨县的
夏庄、崂东、崂西划入青岛市成为青岛市所属的农村部分。至1949年,青岛市的农村
部分人口密度都较少。 1929年农村人口密度为320人/平方公里,1939年人口密度为
345人/平方公里,比1929年仅增长7.8%;1947年人口密度降为304人/平方公里,
比1939年下降11.9%;1949年人口密度有所回升为463人/平方公里,比1947年增长
52.3%。
青岛解放后,农村部分区划经过了几次较大调整,对农村人口密度影响较大。第
一次农村较大调整是1978年,即墨县、胶县、胶南县和黄岛区划入青岛,农村人口密
度下降。 1975年青岛农村人口密度为702人/平方公里,1978年和1980年农村人口密
度降为462人/平方公里和465人/平方公里,比1975年人口密度下降了35%。1982年,
平度县、莱西县划入青岛,这次区划调整对人口密度影响较小。1980年青岛市农村人
口密度为465人/平方公里,1982年为48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510人/平方公里。
青岛解放前,农村人口密度的突出特点是:不但密度很低,而且历年增长幅度也
不如城市人口密度增长大。 1939年与1929年相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了30.2%,
而农村人口密度仅增长了7.8%; 1947年与1939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了64.1
%, 而农村人口密度却下降了11.9%。青岛解放后,1978年以前城市与农村人口密
度增长幅度相差亦较大。1978年以后,青岛市城市部分区划调整,城市人口密度增长
幅度下降,与农村人口密度增长相接近。1978年与1949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增长66
.5%, 农村人口密度没有增长,由1949年的463人/平方公里下降为462人/平方公
里。1978年后,城市人口密度开始下降,1990年与1978年比较,城市人口密度下降了
50.8%,农村人口密度增长了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