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育龄妇女数量及年龄构成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71&run=13

育龄妇女数量构成 1953年, 青岛全市育龄妇女的总数是228718人; 1964年是
305860人;1982年是1600485人;1990年是1897677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是:
24.9%、22.1%、26.25%、28.48%。育龄妇女的绝对数明显增长,占总人口的比
重呈上升趋势。1982年,在全市女性人口中,育龄妇女所占比重是53.26%;1990年,
育龄妇女占全市女性人口的57.94%。《婚姻法》规定,女性结婚年龄以20岁为育龄
妇女的起始年龄,则以20~49岁为育龄妇女年龄组,以此计算1982年育龄妇女总数为
1204368人。 其中,20~29岁妇女的比重占到44.48%,育龄妇女中有近一半的人数
是生育力最旺盛的妇女。1982年和1990年,青岛市区育龄妇女占全市育龄妇女的总数,
分别是21.24%、34.45%,县(市)、区的育龄妇女占全市育龄妇女总数分别是78.
76%、65.55%;青岛市的育龄妇女主要分布在乡村。
育龄妇女年龄构成 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共同特点是:低年龄段人口所占比重大,
育龄妇女年龄构成年轻,处于生育旺盛时期的妇女比重大。在自然生育的状况下,这
种年龄构成预示着生育率将呈上升的趋势。育龄妇女年龄构成的另一特点是,相临年
龄段之间人数差异较大。1982年,25~29岁组的育龄妇女是304736人,其所占比重在
各年龄组中居第二位,而该年龄组的生育率最高,因此导致1981年、1982年的生育率
有所上升。20~24岁组育龄妇女是235267人,所占比重相对于临近的两个年龄组小,
这是致使1983~1986年生育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15~19岁组育龄妇女有396117人,
是人数最多的年龄组,则是1986年后育龄妇女生育率有所上升的重要原因。
育龄妇女文化构成 1981年青岛市育龄妇女的文化构成偏低, 大学毕业者仅占0
.56%,文盲、半文盲占25.63%。市区与县区相比,市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
育龄妇女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县区。
1989年,全市育龄妇女中大学生人数是1981年的3.8倍。其中88.72%分布在市
区,11.28%分布在县区;文盲、半文盲人数大量减少。
育龄妇女职业构成 1982年,市区育龄妇女在业率明显高于农村;1990年,农村
育龄妇女在业率已与市区育龄妇女在业率相当。
青岛市市区、县(市)、区育龄妇女在业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市区育龄
妇女在业年龄起始晚,结束也晚,在业率较稳定。20~44岁组的在业率持续在95%以
上。而县(市)、区的育龄妇女由于受教育程度底,较早地从事劳动生产,所以县(市)、
区15~19岁组的育龄妇女在业率高于市区,而25~29岁组的育龄妇女在业率较20~24
岁组有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该年龄组的生育率最高,许多农村妇女在生育后,从
生产劳动转向家务劳动;城市中的在职妇女在休完产假后又继续工作,所以在业率无
明显波动。农村育龄妇女多从事农、林、牧、渔等重体力劳动,由于40岁以后体力下
降,致使在业人员明显减少。
育龄妇女职业分布 1981年,青岛市育龄妇女以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者、
运输工人和有关人员最多,这部分人员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占全市在职妇女的4/5强。
市区育龄妇女从事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者的比重明显高于县区。1990年,
全市育龄妇女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者的比重为64.16%,产业、运输工人占21
.30%,两者相加共占85.46%。市区育龄妇女从事脑力劳动和轻体力劳动为主的职
业者占37.71%,县(市) 、区为5.95%,市区明显高于县(市)、区;从事农林牧渔
业劳动和产业劳动等较重体力劳动为主要职业的育龄妇女市区占68.13%,县(市)、
区为94.07%,后者比前者高出2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