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优生优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69&run=13

优生优育宣传和研究 60年代,青岛医学院即开始进 行人类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为了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青岛市在控制人
口过快 增长势头的同时,开始了大规模的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 育宣传。市科协、
计生委、妇联、卫生局等部门定期举办 优生优育讲座学习班和培训班,建立了现代
家庭学校、新 婚学校、孕妇学校、独生子女家庭学校等,把优生优育知 识宣传教
育渗透到育龄人群的婚、孕、育各个环节中去。各 级计划生育部门系统、全面地印
制了优生优育宣传图片资 料和优生优育知识小册子,通过计生和民政部门送给育龄
群众学习,并对群众进行优生、优育、优教教育,及时满 足群众的要求。
1980年后,青岛市加强了优生优育工作。市计划生育 技术指导所率先建立了优
生遗传研究室,配备了包括1名 主任医师在内的6名科技人员,投资10万元购置了产
前诊 断的先进设备,并开设了遗传与优生咨询门诊。随后,全 市卫生医疗单位和
各县区计划生育科研所、服务站普遍建 立了优生遗传咨询门诊与优生研究室。台东
区、市南区、市 北区率先开展了对育龄夫妇婚前检查,对妇女的孕情检测 和优生
预测,推行怀孕早期遗传疾病的产前诊断、咨询。随后,全市普遍开展了此项工作,
受到群众的欢迎,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为搞好优生优育工作,1981年市计生委与市卫生局共同成立了病残儿会诊小组,
由市计生委一名科技人员与市人民医院、市立医院、妇幼保健院、青医附院四家医院
各出一名儿科副主任医师以上技术人员组成,负责对市内五区的病残儿进行会诊。各
县、区从1983年开始也相继成立了病残儿会诊小组,在城乡普遍开展了对病残儿医学
鉴定和审批程序,对病残儿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医学会诊。为研究病残儿的发病原
因及规律,1989年,组织专门人员对1981~1989年审批的1085例病残儿的会诊资料,
进行了整理总结。 发现病残儿属神经系统疾病的为406人,占37.35%;属心血管系
统疾病的187人,占17.24%;属五官科系统疾病的为165人,占15.21%;属明显的
遗传性疾病(先天愚型、脑积水等)48人。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由于缺乏常识和有效护理,
在妊娠期、分娩期和产后保健期造成了不少新生儿病残,还有53.82%的新生病残儿
的原因不明,这是优生的一大隐患。为此,1990年,青岛市开始在城市普遍建立了病
残儿母亲二胎孕情系统管理档案。对符合条件的育龄妇女先发给准孕证,然后由夫妇
携孩子到计划生育科研所接受孕前检查和指导,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怀孕。在怀孕早
期进行一次检查, 怀孕4~5个月再进行一次诊断,对情况可疑者再进行羊水检查、B
超检查,发现胎儿畸形立即终止妊娠。在排除胎儿畸形后,孕妇持准孕证换取准生证。
为保证优生顺产,还开展了配合生物反馈仪进行心理疏导和放松训练,使孕妇易化产
程,加速分娩,避免产场滞产。婴儿出生后继续追踪观察,发现异常及时诊断治疗。
由于优生优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使青岛市婴儿出生质量显著提高。1986~1989年,
全市新生婴儿病残率控制在2‰以内,比1985年下降了2‰,比1980年前下降了4‰。
优生优育主要科研项目 1985年,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所进行宫内产前诊断
研究,建立了宫内产前诊断的细胞遗传学实验方法。1987年12月,通过省级鉴定。同
年,对宫内产前诊断、先天畸形与遗传咨询临床研究、自然流产原因分析研究、胎儿
肺成熟度研究等课题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三
等奖。
1984年,青岛医学院进行了先天性细胞病毒感染与胎儿畸形关系的研究,1988年
3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 1986年胶南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进行了“8602”优生保健雾化
剂的研制,实验有效率达93.84%。1987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并获山东省科委三
等奖。同年,由国家计生委主持,青岛市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组参加的预防优生学的研
究课题,获国家计生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青医附院建立了人类精子库、人工受
精的技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1987年12月,市计划生育科研所开展的孕早期诊断研究
项目,通过羊水细胞培养及绒毛培养成功的对智力低下、无脑儿、脊柱裂、开放性神
经管缺损等多种基因病进行产前诊断,获得国家部委级奖励。同年,市计划生育科研
所还开展了棉酚安全性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了棉酚的抗育作用的不可逆性研究,在
国际棉酚学术会上得到专家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