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几次较大的迁移变动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42&run=13

劳工 1931年“九? 一八”事变后,东北被日本侵占,青岛即有大批劳工被征北
上。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殖民当局曾有计划地强掠、拐骗大批劳工运往东北。各地
劳工在青岛集中,转口输往东北。1940年l~12月出口103491人、1941年l~12月 (缺
11月)出口171184人、1942年1~9月出口161940人、1943年1~7月出口67333人,四年
即达503948人,加上随行家属102565人,总计606513人。掠自山东省内的劳工主要来
源于即墨、胶县、掖县、平度、高密、昌邑、潍县、昌乐、安丘、诸城、寿光、益都、
博兴、 l临淄、高苑、临朐、桓台、广饶、长山、淄川、博山、惠民、利津、商河、
滨县、浦台、德平、德县、平原、禹城、茌平、高唐、城武、博平、聊城、阳谷、菏
泽、定陶、曹县、郓城、单县、巨野、齐东、邹平、章丘、历城、长清、莱芜、肥城、
蒙阴、平阴、新泰、东阿、泰安、东平、泗水、济宁、宁阳、嘉祥、日照、青城、莒
县、沂水、临沂、荣成、招远、文登、栖霞、牟平、海阳、福山、莱阳、蓬莱、黄县
等83个县, 省外的有江苏、河南、浙江、河北、湖北、安徽等6个省的大批农民;其
年龄最高的68岁,最低的11岁;由青岛乘船经大连再转往到东北,被强行安置到日伪
把持的满州炭矿、珲春炭矿、穆棱炭矿、抚顺炭矿、昭和炭矿、昭和制钢所、鞍山钢
材、满州土地开发、满州炼瓦协会、满州土建兴业等厂矿做苦工。此外,还有大批劳
工被掠运至日本。
省内外的劳务输出 青岛解放后,为了改变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支援落后地区,
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职工和技术人员调往重点建设地区。
省外劳务输出 一、1953~1958年,青岛市纺织工业部门先后选派技术干部、管
理干部、技术工人计3000人,赴北京、陕西、山东、河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市、
自治区参加纺织工业建设;二、1955~1956年春,地质部在青岛组织招收1200余人去
江西、 新疆等地工作;三、1959年西藏平叛后,陆续从青岛市调出432名职工支援西
藏建设,同年青岛市派遣4432人,到黑龙江省煤矿、铁路、林场参加基本建设,4000
余人去福建支援林业建设,2000余人去吉林支援林业建设;四、1962年,铁道部东北
铁路工程局从青岛招工469人,参加东北的铁路建设;五、1963年,青岛市抽调3级以
上技工52人,支援第二机械工业部国防建设工程;六、1966~1970年,青岛橡胶业先
后选派650多名技术工人到湖北等地参加橡胶工业建设。
省内劳务输出 一、 1962~1964年, 青岛市机械系统去沂蒙地区参加三线建设
450余人; 二、1964~1970年,青岛市纺织工业部门先后选派技术干部、管理干部、
技术工人计3000余人, 赴l临清、惠民、菏泽、济宁、诸城、滨州、平阴、枣庄、临
沂、蒙阴、泗水等地参加纺织工业建设;三、1965~1971年,青岛内燃机厂、车辆厂、
电机厂、 电度表厂、电线厂、元件厂、微电机厂、粉末冶金厂、机械修配厂等9个企
业, 采取一分为二的形式,第一批711人迁入聊城、菏泽、蒙阴、新泰等地区和县建
设分厂, 第二批又有工具厂、 自行车厂、缝纫机厂、制针厂、标准件厂等19个企业
1200余人迁往济宁、临沂、德州、沂蒙、邹县等地区和县建分厂;四、1971年底,青
岛工具厂调往分厂280人,其中工人245人,干部35人;机械、一轻、二轻、化工等行
业派往沂蒙地区参加国防建设210多人; 五、1970年,青岛市从重工、一轻、二轻、
化工、纺织、无线电、房产、城建、海运、交通、港务、外贸、粮食等系统和青岛建
筑公司、发电厂、纺织机械厂、汽车制配厂、红星船厂以及市南、市北、台东、四方、
沧口区和崂山县抽调各类干部70人,技术工人80人支援山东合成橡胶厂、合成纤维厂、
石油化工机械厂等单位建设;抽调3级以上技工100余人支援莱芜钢铁厂建设;青岛第
二橡胶厂、红卫橡胶厂、第六橡胶厂、第九像胶厂、氧气厂等单位以一分为二的方式
迁往肥城、 枣庄、东平、泰安等地建厂;1971年,青岛红旗车辆厂迁往临沂,398名
职工赴内地参加建设;七、1973年,从重工、化工系统和供电局、纺织机械厂、安装
公司抽调9名技术工人支援胜利石油化工总厂建设;八、1979年,青岛市抽调60名3级
以上技工支援烟台某厂建设。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2~1980年,全市共有近12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安
置形式分为五种。
插队安置 1962~1980年,青岛市知识青年安排到烟台、昌潍两地区的有7万人、
临沂地区3万人。
回乡安置 1973~1978年,知识青年回乡安置3724人,到外省落户90人。 生
产建设兵团安置1965年6月,知识青年到甘肃1875人;1965年10月至1966年4月,到青
海3839人;1970年9月,到内蒙古4335人;共计10049人。
农场安置 1962年开始,青岛市在农村人民公社建立集体所有制场队,知识青年
安置到农业生产队或农场共914人。
其他安置 1973~1978年,部分企业、学校、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自建农村生
产基地或农工商联合企业,安置1730人。
1980年9月, 青岛市政府决定不再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开始大批回
城安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