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非农业人口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4&run=13

1910年,青岛市区人口34180人,主要为非农业人口,仅占全市人口的21.34%。
此后, 非农业人口则有较快发展。 至1926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已增至163234人,比
1910年增长3.8倍, 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由1910年的21.34%上升至1926年的
58.96%。1930年,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由1926年的58.9%上升到68.43%。
1935年和1940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增至301192人和441493人,比1930年分别增长16.1
%和70.2%。1941~1948年,非农业人口继续有所增加。1946年,由于区划调整,非
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有所下降。1946年和1948年,全市非农业人口增为479944
人和707533人, 比1940年分别增长8.7%和60.3%,但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
则下降为63.71%和68.22%。
青岛解放后,经过了二次较大的区划调整,从市外划入的各县区非农业人口较少,
青岛市的非农业人口绝对值虽有增加,但其比重则逐步下降。1949~1990年,全市非
农业人口呈直线上升趋势。1957年,全市非农业人口为956430人,比1949年增长39.4
%; 1978年, 全市非农业人口为1107366人, 比1957年增长15.8%,比1949年增长
61.4%。1957~1978年,每年平均增加非农业人口7550人。1985年和1990年,青岛市
非农业人口为1605459人和1683124人,比1978年增长45.0%和52.0%。1978~1990
年, 每年平均增加非农业人口47980人。青岛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1978年起
大幅度下降。 1978年,青岛市非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由1949年的60.85%下降到
26.27%,1985年比重为25.62%,1990年比重为25.25%。
非农业人口的地域分布 青岛市的非农业人口地域分布比较集中。青岛解放前,
非农业人口全部集中在市区。青岛解放后,市区区划时有调整,市南区、四方区和沧
口区三个区有少量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1949年市区的非农业人口占全
市非农业人口的81.7%,1978年占82.3%,1985年占72.4%,1990年占74.6%。其中,
市南和四方两区全部是非农业人口,市北区仅有农业人口6502人,非农业人口占98.
6%。沧口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为76.0%,黄岛和崂山两区的非农业人口较少,占比
重为40.8%和33.7%,市辖各县(市)非农业人口比重较低,胶州市非农业人口占18
.0%,即墨市占10.4%,平度市占10.5%,胶南县占14.0%,莱西县占12.0%。
各县(市)非农业人口人数以平度市最多为139626人,胶州市次之为135209人,胶南县
为117515人,即墨市为110651人,莱西县最少为86706人。
非农业人口的社会分布 一是在业人口;二是不在业人口,包括:在校学生、城
镇待学待业、理家、离退休、丧失劳动能力者等;三是12岁以下不在校学生及儿童。
1932年,市区304529名非农业人口中,分布在工商业的有66853人,占21.95%;分布
在自由职业中的9652人,占3.14%;分布在交通邮电业915人,占0.3%;在校学生
8208人,占2.7%;失业者46959人,占15.42%;无业市民(大部分为理家)40913人,
占13.43%;不在校儿童占27.9%。即失学者多、失业者多,无业者亦多。1946年,
失业者占非农业人口的26.6%,无业者占23.2%,不在校儿童占17.4%。
青岛解放后,非农业人口的社会分布较为合理,与解放前的社会分布有本质的区
别。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布在工商业的占36.3%,
分布在建筑业的占6.8%,分布在交通邮电业的占4.1%,分布在文教卫生科技事业
的占5.4%,分布在机关团体金融保险业的占4.0%,在校学生占6.5%,离退休者
占12.0%, 不在校儿童占11.8%,理家的占4.5%,待业者仅占O.86%,丧失劳
动力的占0.7%。
青岛市人口城镇化率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中较低。1990年,全国24个大中城市的人
口城镇化率平均为58.59%,青岛市低19.93个百分点,排在第2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