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死亡登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37&run=13

死亡率的变动 青岛解放前,市区人口死亡率很高。1924年,死亡男1567人,女
1512人, 共计3079人, 死亡率11.26‰。1925年,死亡男1430人,女1332人,共计
2762人,死亡率l0.01‰。1926年,死亡男1920人,女1443 人,共计3363人,死亡
率12.15‰。 1930年, 死亡男1886人, 女1661人,共计3547人,死亡率9.35‰。
1935年, 死亡男2535人,女2122人,共计4657人,死亡率8.83‰。1939年死亡2978
人,死亡原因:主要死于肺痨、抽风症、呼吸系统病、中风、肠胃病、产褥症、疡毒
赤痢、心肾病、伤寒等;1946年,死亡男2768人,女2359人,共 计5127人,死亡率
6.80‰。死亡原因:主要死于肺痨、抽 风症、老衰及中风、赤痢、肠胃病、麻疹、
呼吸系病、肠炎、早产、脑炎等。
青岛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
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人民健康增强,市区人口死亡率总的趋势逐年下降。1949
~1990年, 死亡人数总计226645人, 死亡率5.88‰。 死亡人口最高1951年,死亡
7162人, 死亡率12.36‰;最低1965年死亡人口3598人,死亡率3.98‰。1985年人
口死亡率5.47‰, 死亡原因:主要死于呼吸系病、消化系病、肿瘤病、循环系病、
损伤和中毒、妊娠分娩和产后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眼及附器病、运动系病;1990
年人口死亡率5.74‰, 死亡原因:主要死于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循环系病、肿瘤
病、损伤和中毒、妊娠分娩和产后病、传染病、泌尿系病、眼及附器病、肌肉骨骼系
病。
人口死亡率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8年。人口死亡率最高1951年,死亡7162人,死亡率12.36
‰;1955年,死亡5375人,死亡率7.48‰;1958年,死亡5487人,死亡率6.61%0。
1958年比1951年死亡人口下降5.75‰。
第二阶段,1959~1961年,人口死亡率略有回升。1959年,死亡6090人,死亡率
7.12‰;1960年,死亡6619人,死亡率7.50‰;1961年,死亡8267人,死亡率回升,
为9.44%0。
第三阶段,1962~1969年,人口死亡率逐年稳定下降。死亡率最低1966年,仅为
4.20‰。 1962年,死亡5324人,死亡率6.22‰;1964年,死亡4598人,死亡率5.
18%0; 1966年,死亡人数3777人,死亡率4.20‰;1969年,死亡3932人,死亡率4
.33‰。 由1962年死亡率6.22‰,到1969年死亡率4.33‰,人口死亡率下降1.89
‰。
第四阶段, 1970~1990年,人口死亡率较为稳定。其中,在4.20‰左右的有6个
年份,5.50‰左右的有14个年份。
死亡率差异
城乡差异 青岛解放前, 市区和农村的差异十分明显, 1924年,死亡人口共计
3079人。其中,青岛市区的市南区死亡203人,占死亡总人口的6.59‰;市北区死亡
221人, 占死亡总人口的7.18‰。青岛市郊农村的海西区死亡393人,占死亡总人口
的12.76‰;李村区死亡1733人,占死亡总人口的56.28‰。市南区死亡人口低于海
西区6.17‰、低于李村区49.67‰。1931~1933年,青岛市人口死亡率分别为8.80
‰、11.00‰、8.70‰,大大低于30‰~40‰的农村人口死亡率。
解放后,青岛市区与市郊农村的差异仍很明显。1961年,市区死亡8267人,死亡
率9.44‰;崂山郊区死亡11462人,死亡率24.95‰。1964年,市区死亡4598人,死
亡率5-18‰;崂山县死亡5167人,死亡率10.97‰。1970年,市区死亡4641人,死亡
率5.09‰;崂山县死亡7431人,死亡率13.9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1978年,市区死亡5233人,
死亡率5.44‰;崂山县死亡3492人,死亡率5.52‰。1982年,市区死亡5668人,死
亡率5.23‰;崂山县死亡3414人,死亡率5.29‰。1984年,市南区死亡1576人,死
亡率5.71‰; 市北区死亡1042人,死亡率5.63‰;台东区死亡1169人,死亡率5.
73‰;四方区死亡1190人,死亡率5.17‰;沧口区死亡1072人,死亡率4.47‰;黄
岛区死亡494人, 死亡率6.00‰;崂山县死亡3712人,死亡率5.66‰;即墨县死亡
5879人,死亡率5.98‰;胶南县死亡5211人,死亡率6.52‰;胶县死亡4113人,死
亡率6.14‰;平度县死亡8311人,死亡率6.75‰。1990年,市南区死亡率5.63‰、
市北区6.35‰、台东区6.26‰、四方区5.59‰、沧口区5.17‰,黄岛区5.97‰、
崂山区5.83‰,胶州市6.52‰、即墨市6.50‰、平度市7.38‰、胶南县7.00‰、
莱西县7.10‰;市区人口死亡率平均5.78‰,农村人口死亡率平均6.94‰。
年龄差异 老年龄组死亡人口最多。60岁以上死亡率,1935年为65.82‰、1947
年为37.79‰;1963年为41.34‰、1975年48.25‰、1988年41.32‰。死亡人口年
龄组死亡率最低是5~19岁,1935年3.92‰、1947年3.45‰,1963年2.04‰、1975
年为0.68‰、1988年为1.9‰。死亡人口年龄组死亡率居中的是40~60岁,1935年9
.17‰、1947年7.23‰,1963年为8.40‰、1975年为6.22‰、1988年为5.85‰。
婴儿死亡率。青岛解放后,市政府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
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婴儿死亡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0岁以下的婴儿死亡率。1957年,总人数35193人,死亡人数1752人。死亡率49.
78‰; 1963年,总人数37958人,死亡人数2897人,死亡率76.32‰;1975年,总人
数25763人,死亡人数268人,死亡率10.40‰。80年代,青岛市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
1986年16.11‰,1987年12.63%0,1988年10.07%0。
据青岛市卫生局1979年调查, 0岁以下婴儿死因构成:肺炎31.84%、先天异常
11.66%、先天心血管疾病10.76%、意外死亡6.28%、传染病4.93%、呼吸系疾
病2.69%、消化系疾病1.35%恶性肿瘤0.45%、神经系疾病0.45%、其他29.60
%。
儿童(1~15岁)死亡率。1976年死亡率(/10万):1~4岁85.65,5~9岁26.65,
10~14岁33.99; 1977年1~4岁45.49,5~8岁31.66,10~14岁38.32;1978年1
~4岁61.39, 5~9岁25.25,10~14岁27.81;1979年1~4岁51.41,5~9岁47.
44,10~14岁25.20。
1976~1979年儿童死因:意外死亡28.29%、恶性肿瘤13.16%、神经性疾病11
.85%、先天心血管疾病9.87%、传染病8.56%、肺炎5.26%、风湿性心脏病3.
95%、胃炎1.05%、先天异常1.97%、消化系疾病1.97%、呼吸系疾病1.32%、
其他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