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域分布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6&rec=3&run=13

青岛建置后,随着胶济铁路的建成通车和港口的开放,人口不断增加。至1902年,
人口已增至14905人, 均分布在市内四区。1910年开始,全市人口分为市区和市郊两
大部分,市区包括四区(青岛区、鲍岛区、台东区、台西区),市郊包括李村、黄岛、
薛家岛、 阴岛等地。该年市区人口增为34180人,占全市人口21.34%,市郊人口为
125960人,占全市人口78.66%;1920年以前青岛市人口分布一直是市区人口少于市
郊人口,至1923年,这种人口分布格局开始扭转。该年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57.65%,
1925年占59.12%,1928年占65.67%,1930年占68.43%,市郊人口(农村) 所占比
重逐年下降。1935年后,虽然市郊部分增加夏庄、崂东、崂西、浮山等地,人口也增
加不少,但1935~1948年市区人口增加仍大于市郊人口的增加,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
的比例仍不断上升。
1939年市区为407309人, 占全市人口76.78%;1945年市区人口为514956人,占
全市人口75.91%, 1948年市区人口为707533人,占全市人口68.22%。市南、市北
两区人口较多,分别居市区一、二位,四方和台东人口次之,居市区第三、四位,沧
口人口较少,市区(不含李村)这种人口分布布局一直延续未变。
青岛解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结构发生新的变化。根据城市新规划,
青岛市市区相应作了几次调整;撤海西区,市内四川路、云南路、莘县路一带组建台
西区,至1963年又撤台西区,将其分别并入市南和市北区。青岛市郊一直辖有崂山郊
区(后改县),1961年从即墨县划出城阳、河套、棘洪滩、王哥庄、阴岛五个公社并入
崂山郊区。至1977年,青岛市仅辖崂山郊区(县) 。1977年,全市人口为1586393人,
市区人口955119人,占全市人口60.2%;崂山县人口631274人,占39.8%。市区人
口以市南区为最多227170人, 占市区人口23.8%; 四方和沧口两区人口相近为
190672人和196977人, 占市区人口20.0%和20.6%; 市北和台东两区人口相近为
167852人和172448人,占市区人口17.6%和18.0%。人口密度仍以市北区为最高,
其他区依次为市南、台东、四方、沧口。1978年,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和黄岛区划
入青岛,全市人口4005324人。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26.1%,崂山县人口占15.8%,
即墨县占23.2%,胶县占15.7%,胶南县占19.2%。在市区人口中,仍以市南区为
最多,占市区人口22.2%;沧口区人口次之占19.2%;四方区人口为第三位占18.
5%; 台东和市北两区人口分别占16.5%和16.2%;黄岛区人口最少占7.4%。1982
年, 平度和莱西两县划入青岛,青岛市的总人口增至600多万人,全市人口分布略有
变动, 市区人口分布没有变动。 1990年, 青岛市人口为6694482人,比1978年增长
67.1%,市区人口为1259382人,占全市人口18.8%,比1978年下降了7.3%;平度市
人口最多占19.5%,即墨市人口仅次于平度市占15.4%,胶南县人口占12.7%,胶
州市和莱西县人口占10.7%和10.5%,崂山区人口占10.4%。
市区历年人口分布,有以下特点:
一、市南、市北两区人口过于集中。青岛建置后,青岛市的人口就大部分集住在
市南、市北两区内。德国侵占和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市南、市北两区规划为聚居点。
德国侵占时期开辟的60余条街道全部都在市南、市北两区;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新建
了50余条路,90%也在这两区。再就是这两区地理环境优越,市南区沿海风景优美,
市北区商业服务网点多,两区的交通甚为方便,青岛人以及外来人口多愿居住在这两
区。
二、青岛市人口分布与沿海、铁路线和港口有密切关系。市南区近海,特别是区
内许多街道如太平路、湖南路、广西路、观海路、江苏路等主要道路均靠海较近,去
沿海风景区很方便;铁路终点站在市南区西市中心地带,出入市亦方便;这个区人口
分布较集中。市北区有大、小港口,亦是铁路沿线区,市内主要交通干线也在这里,
人们住在这些地方生活方便得多。四方、沧口两区人口分布在沿铁路线住的也较多,
离开铁路线则较少。
三、人口分布在许多工厂周围,这是青岛市人口分布的又一特点。历史上青岛市
台东区一带中、小企业较多,四方、沧口一带大、中工业企业也较多。日本第一次侵
占后,特别是青岛解放后工厂企业的职工住房均由企业自行解决,企业在工厂就近建
造宿舍。1950~1985年,共建了多批集中的职工宿舍,仅台东、四方和沧口三个区就
有职工宿舍183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