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农村有线广播站、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9&rec=73&run=13

农村广播收音站 建国初青岛农村仅崂山郊区有几台收音机。为使更多的人听到
广播,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发布《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接着中
央广播事业局发出了《为实施新闻总署〈关于建立广播收音网的决定〉的通知》。各
县根据这一决定和通知, 先后建立了广播收音站,配备了收音机,设1名专职收音员,开
展了收音网工作。收音员按时抄收或记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山东台的新闻、政令、
方针、政策和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等,并提供给县委和县政府领导,重要的消息还印
发到全县各地, 为各地办黑板报提供宣传材料。各县收音员经常带着收音机深入集市
和乡村,组织广大农村群众收听。同时了解群众的生产、思想情况和对广播的意见,及
时反映给电台和县委宣传部。经过5年的努力,收音网发展起来。如胶南县在全县建立
136处收音站, 有收音机181台;莱西县建立32处收音站,有收音机58台。这在当时农村
交通不便、报纸不足的情况下,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农村有线广播网 1955年9月中央广播事业局发出在全国有条件的省、 市、自治
区逐步建立农村有线广播站的指示。12月, 第三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又提出“采取民
办公助,从点到面,从简陋到正规,从集体收听到单独收听”的方针,以适应过渡时期社
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任务的需要。12月30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发
展农村广播网》的社论。1956年1月, 中共中央颁发《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关于
“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的规定。根据这些指示和规定, 各县在广播收音站的基础
上,开始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因广播事业初创,人员少,经费短缺,农村有线广播网
的建设很慢。县(区) 至乡的广播线路大部分借用电话线路通广播,乡以下是群众集资
筹建的线路。
1958年以后, 各县广播站认真贯彻中央广播事业局提出的巩固、提高、适当发展
农村有线广播网,使广播更好地为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国家、集体、个人三
结合建网的指示; 以及山东省政府关于农村广播网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管理的规
定。经过近十年的巩固、整顿、提高和发展, 到1966年,各县共建立公社放大站53处,
大部分公社设有广播网维修管理员。这十年还架设广播专线2535杆公里。全市农村通
达广播的大队占60%左右,共安装喇叭近10万只,入户率20%左右,有扩音机61台,总功率
23.05千瓦。
“文化大革命”期间, 农村有线广播网出现单纯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的现象,但
农村有线广播网的建设仍有一定的发展。到1976年各县广播站共架设县到公社信号线
路1 314杆公里,公社至大队馈送线路6 000多杆公里,159处公社建立了放大站,绝大多
数生产队都通广播,农户喇叭近90万只,入户率7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县广播局(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
“整顿、巩固、发展”农村广播网的方针和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关于“四级办广
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进一步调动了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
积极性。各县(区) 积极主动地更新线路,整顿村的广播网路,同时,为乡(镇)广播放大
站增添设备,使农村有线广播事业向高标准、高质量方向发展。到1986年,乡(镇)广播
站共有正式职工391人,乡(镇)广播站共有扩音机3 323台,比1984年增加1倍多,总功率
377.62千瓦,比1984年增加60%。这期间新架和更新县至乡信号线路1 363.4杆公里,
乡至村馈送线路6 937.77杆公里,农户喇叭发展到100万只,其中推广音质较好的动圈
喇叭7.2万只,入户率84%,基本实现了乡乡村村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