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广播电视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9&rec=53&run=13

青岛的无线广播事业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3年6月,青岛市政府建立一座无
线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市教育局民众教育馆广播电台。同年7月青岛宏波电器公司建
立一座私营广播电台。这两座广播电台的发射功率各为100瓦,办的节目不多。1938年
1月10日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 于同年3月21日建立青岛广播电台,办两套节目:一套华
语广播,除举办文化娱乐节目和转播北平广播电台的节目外,还举办新闻性等宣传节目,
为其侵略统治和奴化教育服务; 一套日语广播,为日本侵略军和日侨服务。这期间,机
关、企业和居民中收音机逐步增多,电台遂收取收听费。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
府接收日伪青岛广播电台, 台名未变。曾先后办3套节目:第一套除举办文化娱乐节目
和转播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节目外, 还举办少量宣传节目。其余两套节目主要是经济
信息和广告。1946年2月山东无线电业行在青岛建立一座私营广播电台。到1949年4月
青岛市区居民仅有收音机15万多架,广播作用发挥不大。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中
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接管了青岛广播电台,定名为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为广播电视事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青岛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发射机功率从原来500瓦,逐步增加到75千瓦,到1986年底3套节目均增至10千瓦。
其中一套自办节目,一套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一套转播山东人民广播电
台节目。青岛人民广播电台自建立那天起,就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
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心全意为听众服务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中心任务,并把办好新闻
节目作为整个宣传的主体。曾办有新闻性、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和文艺性等多种
节目。节目栏目由少到多, 节目内容不断丰富多样,节目质量逐步提高,社会效益日渐
增强,逐步成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听众的知心朋友。
农村有线广播是在1950年广播收音网的基础上, 于1956年前后发展起来的。经过
30多年的艰苦奋斗,农村有线广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6~1958年)为创
建和推广阶段。建设方针是“依靠群众,充分利用现有设备,因陋就简,分期发展,逐步
正规, 先到村社,后到院户”。当时传输网络主要利用电话线路,定时开放广播。第二
阶段(1959~1977年)是发展阶段。这个时期为了解决广播与电话两个系统同时发展的
矛盾,确定“以县站为中心,以公社广播放大站为基础,以专线传输为主”的建设方针,
使农村有线广播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有线广播体系。第三阶段(1978年以
后) ,是整顿、巩固、提高阶段。传输网络建设方针是“以专线传输为主,并与多功能
手段(如调频)相结合”,使有线广播向高质量、多功能方向发展。到1986年底建立8座
县级广播台(站) , 160座乡镇广播站, 通广播村5843个,通播率达961%,拥有扩音机
3339架, 功率38787千瓦,入农户喇叭101万只,农户普及率84%。形成了为农村500万
人口服务的农村有线广播网。
青岛电视台于1970年开始筹建, 1971年9月建成开播。当时仅是转播台,试转北京
电视台和山东电视台节目。由于传输手段不完善,收看效果太差,经中共青岛市委、山
东省委和中央广播事业局电视办公室批准,将青岛电视转播台改为青岛电视台,于1976
年元旦开始自办节目。以后逐年投资,不断增加彩色摄录像机等电视专用设备,电视发
射机功率从1千瓦的黑白机发展到10千瓦的彩色机。青岛电视自办节目从无到有,从简
陋到正规,从黑白到彩色,从不能自制节目到自制新闻、专题、电教节目和电视剧等大
型文艺节目。同时,传输手段逐步改善,1985年建起青岛市第一座卫星地面接收站。到
1986年底共办3套节目,一套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7频道转播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
一套用10千瓦彩色发射机、4频道自办节目和部分转播山东电视台节目; 一套用1千瓦
彩色发射机、23频道试转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另外,全市城乡还建立平度电视台、
胶南电视转播台和20个电视差转台, 覆盖城乡近一半的人口。青岛电视台从自办节目
以来,就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使命,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以发布新闻、
传达政令、进行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为重要职能,办有新闻性节目、知识性节目、
教学节目、服务性节目和文艺节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