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通联工作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9&rec=45&run=13

青岛日报社从创刊始就十分重视报纸的通联工作。起初设立群众工作组, 后变更
为读者来信组。1984年成立群众工作部, 专门负责通讯员的联系、培养和群众来信来
访等工作。
《青岛日报》创刊后,报社接管了新华社胶东分社在青岛发展的通讯员,作为自己
的重要通讯力量。1950年4月,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加强《青岛日报》通讯工
作的通知, 要求每一较大领导机关中的党委设立专司对外报道的通讯组织或新闻报道
员; 每一独立业务工作部门中的党委应指定能完成本部门经常报道任务的通讯员3~5
人, 并组成专门的通讯组。各级党委可根据具体情况教育、培养和发展工人或农民通
讯员; 每一机关部门应指定某一业务部门或建立专门机构或派专人负责解答各地读者
向报纸“社会服务” 栏所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 青岛日报社根据上述通知精神, 于
1950年上半年对通讯员队伍进行整顿、发展。同时, 编辑部各组实行“采、通、编合
一”,强调记者要做通联工作,编辑也直接做部分通联工作。另外,为便于群众投稿,于
5月份在太平路、 中山路、沧口大马路等处设了17个投稿箱。报社还以召开通讯员周
会、代表会、全体会等方式来密切与通讯员的联系, 传达布置报道任务。同年12月编
委会制定了《读报小组组织办法》, 把通联工作和组织读报组结合起来, 规定凡订阅
《青岛日报》的读者3人以上均可组成读报小组,向报社申请登记,经审查核准,即成为
《青岛日报》通讯组。这种办法于12月22日在报纸上公布后, 组织读报组工作立即在
全市展开。至1951年6月底, 全市已有读报组2 193个,参加读报的有3.28万多人。这
些读报组不仅涌现出一批向报社写稿写信的积极分子, 而且成为各单位和街道的宣传
组织,得到各级党委的重视和支持。
“文化大革命”期间,青岛日报社的通联工作基本停顿。
1977年下半年,青岛日报社遵照中共青岛市委指示精神,对全市的通讯员队伍进行
整顿, 提出要建立健全业余通讯报道队伍。各工厂、企业、农村、机关、学校都相继
建立了通讯组,车间班组和生产队设了通讯员。各级党组织由1名负责人担任通讯组长,
由新闻干事、秘书人员任副组长。同年12月13日, 报纸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强党的领
导, 搞好新闻队伍建设》,要求加强对通讯员的培养教育。1978年5月~1979年7月,中
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举办全市通讯员学习班3期, 每期3个月,每次150人左右。学习班由
报社、广播电台有经验的编辑、记者讲课。报社编辑出版了《青岛日报通讯》, 赠发
给通讯员,加强同通讯员的联系,交流经验,互通信息,促进通讯工作的开展。报社编辑
部还先后召开了4次通讯员座谈会, 征求对报纸的意见,不断改进新闻报道工作。1982
年12月,报社编辑部对优秀通讯组、通讯员进行了奖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青岛日报社的通联工作进一步发展。1984年8月,青岛日
报社群工部在全国首届地方报纸群众工作会议上,介绍了开展通联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1985年, 全市骨干通讯员由1983年的1 860人,发展到2 417人。是年评比,有26个
通讯组和567名通讯员被评为先进通讯组和优秀通讯员。1985年8月编辑部从全市通讯
员中聘请了25人担任特约记者。 1986年,为适应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中共青
岛市委宣传部决定对各级通讯报道组实行目标管理,规定写稿任务,年终进行评比奖励。
当年共评出优秀通讯员354名。
通联工作的另一任务, 是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在报社总的来稿中群众来信占比例
很大。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落实各项政策,群众来信来访激增。1983年,
全年来稿4.3万件, 其中群众来信1.2万多件。另外,全年还接待群众来访2 000多人
次。报社对群众的来信来访十分重视,1984年3月成立了群工部,设专人接待来访,帮助
群众解决问题,督促有关单位进一步落实政策。编辑部还不定期编发《内部情况》,及
时向市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在报纸上开展群众性批评, 是《青岛日报》的又一职能。
报社每月收到群众来信1 000多件(全年平均数),其中约3/4是批评性的信件,包括
执行政策方面的问题以及建议和要求。报纸刊用的批评稿件, 主要来源于群众来信。
让群众在报纸上说话,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青岛日报》除经常编发“观象山”
小栏目外,还于1987年扩大了“读者来信”栏目,由过去每周1/4版,增加到每周半个版
或大半个版,群众反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