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出 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9&rec=103&run=13

青岛的出版、发行、印刷业, 始于明清,从坊刻、雕版到铅印、胶印,从书肆到书
局、书店,历经坎坷,盛衰转换,新旧嬗变,日趋发展。
明清设书院, 官刻、家刻和坊刻兴盛。这个时期青岛地区的雕版和活字印书业有
一定发展,有胶州成文堂等6家。其中,成文堂历史久、规模大,成为这一地区私人书肆
的中心。
德国侵占和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现代印书业兴起,有德国亚细亚报馆、青岛
印书局等七八家; 期刊40多种;主要书刊印刷厂家有教会印刷所等20余家;发行业有新
文化书局等20余家。1929年4月, 南京国民政府接收青岛,成立了出版管理机构——社
会局第三科。1935年3月,建立了编纂委员会,负责纂修市志和出版工作的管理。此间,
青岛出版业有了发展。有市区较早的民族出版业宜今兴印务局等20余家; 有进步文人
王统照主编的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月刊等期刊270多种;印刷业有醒民印刷局
等30多个厂家;图书发行业有中华书局青岛分局、正中书局等40余家。青岛解放后,遵
照市军管会的命令,接管了国民党官办的正中书局等,于1949年6月6日建立了新华书店
青岛分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宣传阵地,是青岛解放后出版发行业第一个管理和服
务机构。
1952年10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成立新闻出版室,负责出版发行、印刷管理工作。当
时青岛的私营图书发行业有17家。1956年1月20日,依据中共和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改
造政策, 除3家自行停业外,其余14家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同时在城乡开展了供销
社售书业务,扩大了社会发行力量。经核准的印刷业有42家。
1954年3月,新闻出版室与文教委员会办公室合署办公,同年10月,新闻出版室撤销,
由文教委员会代行其职。出版管理工作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宣传科兼管。1975年12
月10日, 青岛市出版办公室成立,初称青岛市革命委员会出版办公室,与市新华书店是
“一个机构、两个牌子”,为局级单位。1976年10月,又专门建立了新闻出版科。1981
年9月,与市新华书店分离。1983年10月25日,改为山东人民出版社青岛分社。1984年7
月23日,又改建为山东省出版总社青岛分社,全面负责管理当地的图书编辑、印刷、发
行工作。1987年1月12日, 青岛出版社成立。同年3月19日,中共青岛市委决定,青岛出
版社为局级事业单位,同时挂“青岛出版局”的牌子,赋予出版管理职能。
建国后,青岛的出版、印刷、发行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青岛出版社成立
以来, 出版的图书门类齐全,年出书达百 种;期刊也有迅速发展,仅省级和市地级各类
期刊就达70余种。其中,海洋科学技术期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同时,积极开展了对国
外的发行工作。早在50年代初期,山东大学创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文史哲》即与英、
苏等国有关刊物和学者交流;青岛新华书店有500种图书列入“可对外赠送书目”。青
岛的图书印刷业, 有 青岛印刷厂等3家大型图书印刷厂。每年能大量承印书刊、课本
和年画等出版物, 经营范围扩及全国。以新华书店为主体的青岛图书发行事业蓬勃发
展。到1987年底, 全市共有国营、集体和个体等发行网点458处。其中,新华书店售书
网点71处,形成比较完整的发行网络。平均每1.4万人就有1处售书点。全市新华书店
图书销售3 744.6万册,金额3 141.3万元(其中,市区店1 116.9万册,1 714.2
万元);全市人均购书6.4册,4.96元(市区人均购书9.2册,14.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