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校体育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8&rec=6&run=13

早期的青岛教育多为私塾,体育以传统的国术为和。随着新学制、“洋”学堂的
建立,体操“以学校为推行基础”,有法式、丹麦式题材传入,新旧体育交叉进行。
1923年,杨明斋等人在北平路小学、陵县路学校、商河路育英小学任教国术课,
同时利用晚上在几所中小学开辟武术教场,吸引青少年参加活动。1924年青岛学校体
育处于萌芽期。在为数不多的公私立学校中,提倡自由练习国术、田径、游泳、足球、
网球、 垒球、棒球等。5月私立青岛大学成立,日后成为青岛培养体育人才的重要苦
地。1925年学校日渐增多,体育日渐普及,女子体育兴起。1926年,青岛体育联合会
把开展体育的重点放在中学。当年组织的春季运动会,女子分普通、老年、童子3级,
男子分老年、 普通、童子甲乙丙5级,1700余人参加。自此,每年有中小学春秋再次
田径运动会,球类竞赛亦分季举行。1927年在礼贤中学的男生中,出现了娱乐性的九
人排球活动。英语兼体育教师谷源容发起成立了中学第一支排球队。1929年青岛特别
市成立,青岛取得了直接参加僵体育比赛的资格,学校体育迅速发展。铁路中学体育
教师陈盛甫制订了一套男子田径成绩标准和记分法,依初、高中生身高、体重、年龄
各分为4组,分组进行测验,并建起了青岛第一支中学生篮球队。1929—1937年的9年
间,是青岛学校体育的重要发展时期,造就了一批体育人才,也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发
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0年夏,在汇泉海水浴场,第一歇组织游泳比赛,使学校体育在田径、球类之
外,又增加了游泳。中国的女孩子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下水游泳,不是少见的,青岛
可算是个开端了。当年万国体育会举办国际球类运动会,市立女中和文德女中首次参
加了女子排球比赛。
1931年,青岛体育协进会谋“中西体育治一炉”、现代体育中国化,出现了30年
代青岛体育的突飞猛进。1932年,为普及学校体育并考查学校体育的成绩起见,市教
育局体育委员会与体育协进会制订了中学体育成绩考试标准。考试标准分学期考与毕
业考两种,内容包括田径、球类、国术等,规定学生平时锻炼必须按标准普遍练习,
通过考试末达标着,体育课成绩作不及格处理;另订毕业考试标准,下达各校执行。
当年中学生春季田径运动会,男分高、中、初级组,女分高、初级组。1934年春又规
定增加小学生会操,并把男中级组分为高、禄两部,以吸引禄中生参加。学生参赛分
为男初、中、高级,女初、高级5级,其中男初又分为甲乙丙3组,男中又分为高、初
2级,比赛程序更趋完善。1933年7月,在汇泉跑马场东隅建成国内第一流的公共体育
场。在此举行的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分男高、中级部和女子部,青岛队男高级部网、
棒球,男中级部、女子部田径、垒球皆获团体亚军,各部游泳均为冠军。武术、游泳
首次列入华北运动会,青岛市一举惊人。同年,青岛规定各项运动竞赛成绩标准,作
为各校训练依据;并在台东镇、朝城路、四方等处建立简易民众体育场,按期开放,
举办比赛。 12月1日,由协进会主办的“青岛体育周刊”创刊,它是实施学校体育、
社会体育的指南。 1934年,各校的体育活动活跃异常。2月11日,在汇泉公园小西湖
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化装溜冰会,王金荣获化装第一名,开了青岛滑冰运动的先声。同
年青岛派出第一支女子游泳队, 参加在天津举行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8月赴中南
海表演(史有青岛唯一女队),运动员何文雅、何文静、何文锦、卓逸瑜、唐其贞、唐
其慧、蒋汉珊、欧阳翠屏均为青岛各女校学生。这时,球类运动在各校已相当盛行,
各项校队纷纷建立。篮、排、足、网、小足、橄榄、曲棍、乒乓球,在汇泉球场、第
三公园时有上乘的表演。1935年起,各中等学校体育教师多系专任,小学体育教师亦
由兼任居多而改为专任。中小学体育标准正式拟定:分男子中学部(高、初两级),女
子中学部;项目分田径、球类、游泳、国术的最高标准和及格标准。
1938年—1945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各校的体育活动仍执行中小学体育暂
行标准, 依惯例每年举行春、秋两季运动会。1941年7月4日至6日,第一届华北都市
交欢大会在青岛举行,青岛学院、市立中学、东文书院、市立女中、文德女中、绂宇
女中获中等学校竞赛表演前6名,北平路小学等15所学校获团体操表演奖。
抗日战争胜利后, 学校体育再度活跃起来。市立女中学生王淑桂参加1948年5月
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 获女子60米、100米和个人总分3项第一名,并为青岛队400米
接力和团体总分第一名立了头功,被大会奖给自行车一辆。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学校体育,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揭开
了青岛学校体育的新篇章。 1950年1月,市体育分会筹委会成立,成员多为中学领导
人,把学校体育放在主力军的位置。市文教局在第二学期中等学校重点工作意见中明
确提出:培养具有进步思想、文化科学基本知识与体魄的新青年,是中等学校的基本
任务。 学校体育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中等以上学校推行北京部分学校发起的
“体育锻炼标准” 。1951年3月,礼贤中学成立体育委员会,建立早操制。崇德中学
组织起15个篮球队, 队员占全校学生装的20%。各校普遍发动,贯彻“健康第一”的
精神。 12月1日,广播操在全国推行,全市响应。1952年,各中等学校除参加全市人
民体育大会外, 又于5月30日至31日在汇泉人民体育场单独举行体育大会,19所公、
私立学校的14600名男女生参加, 第一次实行按年龄分组而不再按学级分组。项目有
田径、 拔河、团体操表演。第一届市中学运动会,有6人破两项全国年龄组纪录:女
甲400米第一名师范中学戴秋英(1分10秒3) ,第二名文德女中赖淑珍(1分10秒8),第
三名二中王宝珍(1分11秒);男甲200米低栏第一名一中姜占年(29秒),第二名一中李
秉政(29秒1),第三名刘文彬(29秒5);另有62人3个接力队破31项省中等学校纪录。
1952年6月17日, 市广播操推行委员会要求进一步在全市开展广播操活动。以青
年团为骨干、以各级各类学校为重点的广播操活动,遂在全市以空前的热情开展起来。
8月29日,市内5区社会青年举行暑期学园广播体操大检阅。10月26日至27日,为实行
“劳卫” 制打基础,全市小学第一届体育大会在5处分区举行,5区62所小学12600多
名少年儿童参加比赛。从此,一年一度的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便以固定的形式延续
下来。当年,在中等以上学校推选“劳卫”制预备级(这之前称为“体育锻炼标准”)。
12月, 20多所大中学建立体育委员会,成立了1921个锻炼小组,有19919名学生参加
冬季锻炼。1953年,为了检阅群众冬季体育锻炼的成果,5月9日至11日大专院校联合
举行春季体育大会,有842人参加;5月15日至17日全市21所中等学校也举行了体育大
会, 参赛运动员1700人。14中何浩生以16分23秒3破男甲5000米全国纪录,34人破21
项山东省中学生纪录。
1954年,青岛推广“准备劳动与保卫祖国”体育制度。5月8日,“劳卫”制推行
委员会召开扩大会议, 确立了“劳卫”制的测验办法。5月15日至17日,在毛泽东主
席“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下,全市中等学校举行田径、体操运动大会,
由各校春季运动会选拔的1500名运动员参赛。 女甲800米孟庆圭、于英敏,80米低栏
孙爱英、李青华,女乙60米于素荃5人破3项华东区田径纪录;77人创省市和各年龄组
纪录;团体操表演和体操比赛也颇具特色,首次出现了以不同服色组成的“天安门”
等背景图案。 1955年6月26日至27日,在第二体育场举行全市初中、高小毕业生体育
大会,1590名运动员参赛。8月3日在青航俱乐部举行全市首届舰船模型比赛大会,四
中、铁中、九中获得优秀。1956年5月,举行全市第一届少年运动会,500名中小学生
参赛。 7月,山东省第一届少年运动会在青岛举行,青岛队获田径男女团体总分第一
名。8月,全国第一届少年宫体育运动会在青岛举行,27个省市的1816名运动员参赛。
以青岛运动员为主组成的山东队,田径男少(99分)女少(85分)获团体总分第一名;二
中“三好” 学生田麦久获800米第一名和男少早个人总分第一名;获得第一名的还有
男乙曹玉成铅球11。 72米,女甲杨雪芬铁饼28。37米,女乙刘恩惠60米8秒4、100米
13秒5, 苗建国200米28秒8,体操栾石基单杠。这些比赛,标志着少年体育进入新阶
段。1956年,全市28所中等以上学校普遍推行劳卫制。上半年建立锻炼小组2178个、
27381人,下半年测验及格者:一级1515人、二级254人、少年级94人,各校均建立体
育协会。 1957年12月31日,市政府在永安戏院举行授章授奖大会,授予594名等级运
动员证章。当年有8146人达到各级劳卫制标准。
1957年—1962年, 青岛航空运动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训练班29期, 共培训学员
1317名。学员来自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八中、九中、十中、11中、铁路中学、
崂山12中等学校,为在青海年中开展滑翔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8年国家体委提出,争取10年左右在主要项目上赶上世界不平,涌现运动健将
5000名。人才来源主要寄托在学校少年儿童身上。8月9日,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
青岛举行, 830名运动员参赛,为建国以来第一届大规模的中学生运动会。青岛运动
员占80%的山东队得215分, 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获个人第一名有丛培祥三级跳远
(13.99米),王春英100米(13秒)、200米(27秒7),李桂芬铁饼(35,20米);涌现运动
健将1名(一中毕洪福) ,一级运动员23名、二级运动员163名、三级运动员450名。12
月, 在山东省冬季田径运动会马拉松比赛中,有12人达到和超过健将标准。1960年5
月26日,青岛师范学校作为全省体育先进单位之一,出席了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当
年 ,全市开展以万人乒乓球为主要内容和“四球、一短、一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大力推广广播操。 是年,在6区564所幼儿园中,有28477名幼儿经常参加体操活动;
参加国防体育项目的青少年达114930人; 业余体校学生达31084人; 有等级运动员
1996人、裁判员1018人;劳卫制及格者224269人。当时有国防俱乐部15个:射击、摩
托车、 海模各2个,空模4个,无线电5个。为贯彻“全民皆兵”的思想,以学校青少
年为主要开展对象,选用暑期举办各种国防体育项目训练班多期,受到射击、空模、
无线电、航海项目初级训练的学员达5648人。
1961—1963年,经过高速并贯彻《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小学体育的政党教
学秩序逐步建立起来。1963年8月10日至14日,全国少年田径运动会再次在青岛举行。
青岛队以山东二队参加,不计名次。刘炳芝、贺光生、李舜华、赵宗亮、肖光乾破上
届纪录。 12月3日,修改后的等级运动员、裁判员条例下达,有485名运动员、360名
裁判员达到条例标准。1964年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劳卫”制改称“青少年体育
锻炼标准”(草案) ,开始在全市部分中小学试点,分少年级一、二、三、3个级别,
按年龄性别制定不同标准,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试行。当年6月,贯彻
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委积极在青少年中开展足球活动的意见,小足球活动兴起。
1966—1976年,学校体育和全市中小学比赛虽未完全停顿,但已大不如前。较普遍
的是游泳活动,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红卫兵”、“红小兵”踊跃参加了到大海里游
泳和一年一次的“水上游行”、横渡汇泉湾活动,使许多青少年都有学会了游泳,大
批游泳骨干成长起来。
1972年4月14日,国家体委发出关于试行《体育锻炼标准》的通知,拟分12—14、
15—17、18—20三个年龄组,田径、体操为必测项目,定于1973年上半年试点,下半
年在全国公布试行。 青岛的学校体育从此恢复正规。10月,全市中学生运动员137人
在26中编班集训,准备迎接全省、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为贯彻中央“从少年儿童抓起”
的指示, 10月18日举行的市中学田径体操运动佬 一次组织了小学生体操比赛。1973
年5月,在济宁举行的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上,青岛攻男女甲已组4个团体总分第一名,
57个单项获金牌26枚、银牌20枚、铜牌9枚。8月在烟台、长春举行的全国中学生运动
会上,林为兰(手榴弹)破女子少年组全国纪录,王斌(800米)、王秀美(100米、200米)
获男女甲组第一名。1974年打破市、省、全国年龄组纪录的人、次、项均高于往年。
9月,三中王志鹏获第一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在联邦德国威斯巴登举行)跳远第一名、
三级跳远第二名。
1975年5月5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颁布,分儿童组、少年一组、少年三
组和青年组,在全市积极推选青岛18中此后16次被评为全省、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
单位。 该校1972年定为省田径、市篮球训练点。1973年起连续9次获中学生田径运动
会团体总分第一名,3次获第二名。女生跳过1,5米的有6人,男生跳过2米的有8人,
于意为青岛市跳过2米大关的第一人。 1978年保持市甲已组纪录的有10人15项、优质
省少年甲已组纪录的有4人4项。至1984年有3人破3项全国少年纪录,31人98次破12项
省少年纪录,49人144次破26项市少年纪录。至1987年向省以上专业队输送46人,7人
达到健将标准。 经常参加“达标“活动的学生达90%以上。达标率逐年提高,1984—
1987年及格率依次为95,3%、96,2%、97,7%、98,1%。1980年该校体育教师苑尧坤
由于成绩显著, 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体育教师。6月,一中学生管绍恕获世界
中学生运动会铁饼第三名。
1977年市教育局、体委合制“刻苦训练,勇攀高峰”流动红旗,授予市中学生运
动会获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
1979年3月和10月国家体委、 教育部分别下达 “关于在学校中进一步广泛实行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意见”及“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生体育
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1980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达了“中小学生卫生工作暂
行规定”。青岛各校认真认真贯彻两个暂行规定,上好体育课,坚持课间操,开展每
人每天锻炼1小时和落实“达标”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三为主”(以
增强学生健康为主,以教学为主,一达标活动为主) ,使达标率稳步提高,呈直线上
升趋势,成为80年代青岛学校体育工作的集中标志。
1979~1980年度,全市有46202名适龄学生达标,占应参加人数的10%,达标在50
%以上的学校有五中、18中、崂山五中、10中、流亭中学、女姑山中学、嘉峪关学校、
贵州路小学。21中、18中、19中被授予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先进单位。1980年,市区
中小学生装的达标率占学生装总数的24%、64271人,达标在50%以上的中小学有9所。
15中孪生姐妹戚其琳、 戚其玮既是“三好标兵”又是体育尖子。8月21日,18中贾映
青在太原参加中日少年田径对抗赛, 以2,04米获跳高第一名。在同期举行的第二届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有10人获14项前6名,19中王荣伟(三级跳远)、胡兆远(铁饼)、
16中盛江平(3000米)获男已金牌。1981年全市有3575所(大专9所、中专技校25所、不
学588所、职中32所、小学2921年) 、学生75万人,有72129人达标,中学占29,1%、
小学占30,9%。有29所学校达50%以上、49个班级达80%。同年在学校中推广新的广操。
是年冬,青岛市发出了向中国女排学习的号召,学校中掀起冬季锻炼的热潮。于大登、
张崇岱、苑尧刊、李忠信、荀太早、周法廉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1983年市区中
学生有155279人达标, 占学生总数的30,9%,达标先进校达45所,374所学校受到市
的表扬。 1984年,全市有370409名学生达标,先进校达200所。其中市区学校:沧口
占90,1%、市南89,8%、市北85,2%、台东和四方80,8%,6县1区中崂山最高达86,
1%、胶县12,7%、黄岛7,4%。15中高三(三) 班的达标率为100%,全校平均94,8%,
1981—1984年输送优秀运动员120名。全市有352所学校跨入省达标先进行列。1984年
9月24日, 山东省体育战线表彰大会在济南举行。市少年业余体校、18中、平度实验
小学, 被授予振兴山东体育先进集体。10月5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
育运动的通知》下达,学校体育经费、体育设施大为改观。
1985年国家体委下达“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学生体质和
运动水平要大幅度提高,1990年前全国城镇学校和农村中有条件的学校,都要认真执
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同年制定了新的学校体育标准,使学校体育更趋完善。当
年全市大专院校8所,中专技校32所,市区中学54所、小学146所,6县1区5496所,合
计5736所。 全市有475503名学生达标, 市区中学占85,5%,小学为91,2%,先进校
402所。市区11所中学实行男女分班教学,10所每周上3节体育课。1985年全市有幼儿
园595所,乐群等幼儿园十分重视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市区中学达标率为35,82%、
79923人, 有59年中小学达50%以上,84个班级达80%,57所学校评为省达标先进。嘉
峪关学校连续两年评为省达标先进。 5月,山东纺织工学院在省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
上,破11项省、市高校纪录。10月,在全国第一届青少年运动会上,山东参加16个项
目决赛的运动员209名, 青岛占52名,31人进入前4—8名,田径男女甲组获团体总分
第一(80分,山东得308分),共获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3枚(山东为18、17、13枚,
全国第六),金牌、成绩均列全省之首。
1986年, 全市有中学806所21万人,小学4146年73万人。市区中小学15万人中有
12万人经常体育锻炼,占学生总数的80%;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33所 (省属26所、市
属61所、县区属46所) 。传统名称是1983年11月国家体委、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
国体育传统学校经验交流会”确立并统一的,全省有1144所。青岛的省属体育传统学
校有:一中、三中、15中、18中、19中、39中、平度一中、即墨一中、嘉祥路小学、
吉林路小学、延安二路小学、台东六路小学、平安路第二小学(田径),四中、崂山四
中、 太平路小学、 饲养路小学、人民路第一小学、人民路第二小学、纺机子弟小学
(足球) ,国棉八厂子弟小学、陵县路小学(乒乓球)。9月,在第三届全国中学生运动
会(鞍山)上,张丽芹(女甲400米、800米)、于朝辉(跳远)、李起(男已5000米)获金牌,
高永红400米栏破全国少年宫和中学生纪录。1987年全市有4981所,在校学生95万人。
1983——1987年的5年间,市区学校的平均达标率为74%、78%、80%、82%、93%;农村
学校均在60%以上。在1987年公布的全国创纪录名单中,有高永红(男少400米栏)、李
起(男少500米电计时)。在“希望杯”全国足球比赛上,青岛队第一次获得冠军。
1988年2月,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其优秀工作者评选揭晓:15中 (田径)
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学校,张衡善、冯际昌、姜思俊、王勇、王金鉴、高洪照被
评为优秀工作者。当年全市中小学生的达标率为82%,市区为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