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武 术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8&rec=4&run=13

青岛最早有记载的武术人物和传人,是清朝乾隆年间崂山惜福镇傅家埠的傅士古,
字商贤,自幼爱武,拜莱阳许青云为师,与莱阳地区的孙可扬、宋允通合成胶“东三
杰”。傅士古精通气功和拳械,气功名为“仙人拱手”,与当时即墨县李炳和所习的
“罗汉十八手”同出一源,拳术以短拳为主,动作简朴有实用价值,颇合健身自卫宗。
器械有三花刀、太极刀、双龙剑、齐眉棍等。兴盛时,傅家埠一村就有拳房13处之多。
同一时期,即墨以南的崂山一带也不乏武术的踪迹。
1891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驻扎青岛,其军士多是文登、威海一带人,由
于戚继光的影响,习武者颇多。一些善长武术的人将武术传授与弟子,涌现了一些较
有造诣的拳师。青岛武术具有代表性的拳类有:孙膑拳、螳螂拳、低功拳,动作朴实,
腾越较少,手法简练、实战性强。具有代表性的武术派别和传人有,少林长拳:韩愧
生、 张焕 、刘殿魁、张鹏福、纪炎昌、张培狱;查拳:王子平、沙吉福、齐奇海、
孙玉秀、 徐杰三;孙膑拳:杨明斋、杨钧韶、杜伟岚 ;太以拳:高风岭、王汇东、
刘英华;螳螂拳:王玉鹏、郝恒禄、郝宾、李占元;地功拳:郝清桂、张克勤、钟瑞
臣、李忠先;形意拳:张占魁、田鸿业;八卦拳:张占魁、伊玉常、常秉毅;太极拳:
田鸿业、纪炎昌。
从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到1914年,青岛武术只限于私人之间的传授,没有
公开教场。1911年,张石麟、宋铭之邀请有关人士,发起成立“中华武术会”,是青
岛最早的武术组织,但却昙花一现。1919年,著名武平术家王子率济南武术团来青,
在馆陶路齐燕会馆进行表演,才使武术在青岛社会人士中引起广泛注意。1922年12月
山东武术练习所解散后,总教习韩愧生、教习王子平、杨名斋、常秉毅等来青定居。
1923年,韩愧生租借“齐燕会馆”礼堂北面,建立“国技学社”,以授孙膑拳为主,
成为青岛武术人士最早研讨传授武术的所在地。不久王子平、沙吉福在芝罘路“三江
会馆”组织了另一个武术社团“中华武术社”,以交查拳为主。杨明斋在北平路小学、
育英小学任国术课的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几所中、小学开辟耻武术教场。随之,
一些教场也发展起来。 螳螂拳师钟瑞臣在大港火车站附近自设拳房, 武术界称之为
“五间房” 。 刘殿魁、张克勤、张鹏福、齐奇海等也在各地的住所设场传授武术。
1926年,韩愧生逝世,杨明斋继承其志,担负“国技学社”全部工作,又在商河路育
英小学、陵县路学校组织活动。“中华武术社”和“国技学社”门生很多,造就了不
少武术优秀人才。
1927年,“中央国术馆”行文各省、市建立国术馆体系。当时的青岛市长马福祥
在武术界的敦促下, 召集各界人士,以馆陶路6号“齐燕会馆”的“国技学社”为基
础, 经过筹备,于1929年9月12日正式成立“青岛国术馆”,马福祥任馆长。国术馆
设董事11人,科员8人,办事员10人。1930年3月1日出版“青岛特别市国术馆月刊”,
提出“用国术的刀剑斩断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用国术的枪棍,打倒帝国主义侵略。提
倡国术,是求国际上自由平等的唯一途径。提倡国术,是实现三民主义的基本工作”。
从此,国术纳入了政府管理的轨道。当时,国术馆虽已成立,但没有建起固定的活动
场址。1929年11月,青岛国术馆16人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国术游艺会,比赛评出
26名最优和优等运动员,高作霖、祝正森、高守武、纪雨人名列基中。
1933年, 沈鸿烈任青岛市长时,主持筹建国术馆,在址在广东路1号。经费由市
政府出面集资,向社会募捐。建主楼(三层) 一座,平房三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
楼四周均有大小不同空地。楼后操场近2000平方米,场内备有沙坑、单双杠、拉力带、
石锁、石担等训练辅助器材。1934年11月国术馆建成后,武术界名手杨明斋、高风岭、
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纪炎昌、韩冠英等均在此任教。国术馆成立后,对各类私
设拳房, 均予登记进行统一管理, 使武术运动在30年代发展很快。在册的练习所由
1935年的95个, 发展到1937年的151个,练习所的学生达5000多人。中、小学也将武
术列入体育教学内容。1935年,青岛市制定了“全市中、小学学生体育标准”,同年
又在全市中、小学及师范学校实行“体育毕业会考”,都把国术中的拳术、器械列入
“标准”和“会考”内容,各中学考试时,由国术馆派人会同学校共同评定。这一时
期, 青岛市的武术竞赛也很频繁,第年春秋二季都举行运动会和表演比赛。1935年5
月举行的青岛市春季运动大会, 全市95个练习所就有51个练习所273名运动员参加。
1937年的全市春季运动会规模更大, 全市151个练习所几乎全部参加,还扩及到民间
武术人士和海军陆战队,盛况空前。
30年代, 青岛还举行过几次全市性市考。尤以1935年6月15日至19日举行的第三
届国术市考隆重。 参加就试比赛的男女选手420人,考试分术科、学科二门,术科又
分为拳科、摔跤、长兵、短兵四项,学科分笔试、口试二项,二门平均分数为总成绩。
这届市考评取男武士15名、 女武士5名,男武士冠军为钟寿山获得。大会还组织了小
学国术团体会操,有51个队1980人参加,还有2000名小学生举行了20多个拳械集体国
术表演,动作整齐,蔚为壮观。30年代,青岛的优秀武术人才代表青岛市参加全国大
赛,也取得很好成绩:1933年7月,在华北第十七届运动会的8个国术比赛项目中,获
6项第一, 2项第二,1项第四。获冠军者有常秉毅、韩冠英的对拳;张培五的枪术、
刀术;黄术党的棍术;杨明斋的特别技能(铁板桥);韩冠英的其他器械。1933年10月,
在南京举行的第五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国术4项冠军,2项第二,2项第三,3项第四;
林锦亭获轻量级拳术第一,王永山获重量级拳术第一,郝鸿勤获中量级刀术第一,祝
正森获轻量级辊术第一。同时,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国术国考中,田鸿业、李忠先、郑
少先、孙秉刚、徐杰三、孙玉秀、王玉山、王汇登等18人组成的青岛队,技艺精悍,
获得了国考总分第一名。1934年10月,在华北第十八届运动会上,获国术5项冠军,2
项第二名,1项第三名。获冠军者有孙子建、肖鸿义的对拳;田秉毅的剑术,田秉毅、
纪炎昌的双器械;栾秀云(女)的杂项器械,肖红义获单拳第二名,栾秀云获剑术第二
名。 1935年10月,再上海举行的全国第六届运动会上,获4项冠军,2项第二名,1项
第三名,进入前6名的还有7人。男子李世基获单人器械第一名,杨为秀获中量级测试
第一名,谭祖英获轻量级摔交第一名,孟广增、蓝信成获双人器械第三名。齐秀蓝、
姜爱蓝获女子双拳第一名,石秀云、王翠英获第二名;女子武术团获团体总分第四名。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路国术馆址被日军侵占,杨名斋等人撤出青岛在鲁南一带抗
击日军,青岛国术陷于寂寞,但私下传授活动仍去见不鲜。到1940年,在武术界人士
的争取下,日伪当局为笼络人心而默许,公开恢复武术活动,并在太平路天后宫建立
了“健民社”,由伪市长姚作宾兼任社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东路馆址被国民党部队占用,青岛武术界为重建武坛到处奔
波。直到1946年,青岛国术馆方始恢复,市长李先良任馆长。随着国术馆的恢复群众
武术活动有所回升, 市区国术练习所恢复到145所,学员5067人。每年一度的武术表
演又开始进行。1947年,还举行了全市武术、散打、摔跤比赛,以及武术教师鉴定考
试,有200多个武术教师参加,考试及格者发给证书。1948年5月,再上海举行的第七
届运动会上,青岛的武术水平明显下降,只有秘道生一人获器械第二名,拳术第三名。
建国后,青岛的武术运动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50年代,一批30年代成长起来
的、在国术馆训练过的拳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为发展武术事业,勤奋的传授
各自流派的武技。当时青岛武林知名人物有纪炎昌、孙文宾、马文章、周永祥、周永
福、赵瑞章、李熙梦、孙玉君、李占元、徐杰三、肖秋宾、秋宝山、杨福江、钟寿山、
刘镜海、徐自良等。
1950年3月, 为团结武林界发展武术事业,成立了青岛市武术研究会,由市体育
分会筹委会领导。武术研究会由孙文宾任主任,成员有杨福江、邱宝山、周永福、周
永祥、李占元、赵瑞章、李熙梦等组成。武术研究会成立后,武术教场迅速恢复,不
久从市区到崂山发展到100多处。 1951年6月2日,在庆祝青岛解放两周年所举行的青
岛市第二届体育大会上,武林各派人物踊跃献艺表演。是年,邱宝山代表山东省参加
再上海举行的华东运动会,获流星锤、哨子棍表演奖;与其女儿邱桂香的器械对练,
获大会奖励。 1952年8月,在第三公园体育场举行市首届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参
赛选手108人,最大年龄王汝鹏71岁,最小的孙荫兴7岁。1952年和1953年的的第三、
四届市体育运动大会,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经选拔一些选手代表青岛市参加了1953
年11月举行的全国民族体育表演大会。赵瑞章、周永祥、周永福、邱桂香获奖。此后,
每逢节假日,武术研究会即召集武林高手为群众表演。各区也予以效仿,使武林老少
选手经常活跃在运动场上。各区教场也在逐步发展,每区约在50处左右。1956年11月,
在北京举行的全国12单位武术表演大会上, 赵瑞章获奖。1957年1月,市武术研究会
作了调整充实, 主任由马文章担任。6月,全国武术评奖观摩大会在北京举行,有27
个单位183名运动员参加。邱桂香(女) 、赵洪德(女)获一等奖。此后,武术运动得到
进一步发展,市区教场达到近300处,学员4000—5000人。1958年4月,在第三公园体
育场举行武术流动红旗赛,各区武术馆锻炼队就有12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加。
1958年8月,山东省武术队成立,调赵瑞章、周永福、周永祥、徐学义、王常凯、
王建忠、邱桂香、赵洪德、刘金芳、范桂娥等建队,由赵瑞章、周永福任教练。当时,
虽调走了许多武术骨干,但丝毫没有影响武术运动的开展,中老年武术高手仍大有人
在,武林仍十分活跃,普及面越来越广。1956年—1960年,武术列入市正式比赛项目,
年年单独举办,或在综合性运动会上进行比赛。特别是1958年市内各区成立体委后,
武术成为各区的任务之一, 视为经常工作,促使武术持续地向前发展。1958年9月,
在全国武术运动会上,邱桂香(女)、赵洪德(女)、刘金芳(女)、赵瑞章获一等奖,赵
瑞章、赵洪德父女俩获对练表演奖。1959年三月,在全国青天少年武术运动会上,赵
洪德获青年组全能第四名、短器械第四名、长器械第六名;范桂娥(女)获少年组短器
械第一名;王常凯获短器械第三名、全能第六名;获表演项目二等奖的青年组有徐学
义、 王建中、刘金芳,少年组有范桂娥、王常凯。9月,在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
赛上,徐学义获短器械冠军、长器械第四名,范桂娥获短器械第四名,赵洪德获第六
名、王常凯获第八名、刘金芳获三等表演奖。
1958年后武术研究会更名为青岛市武术协会,马文章出任市武协主席。随之各地
也相继建立了区武术协会,使青岛武术运动发展到一个新时期。1960年,先后有徐学
礼、李启明、于承惠、高兴亮、周涛和女选手徐风玲、王美华、杜月英等人进入山东
省武术队。9月,全国武术运动会在郑州举行,有23个单位192名运动员参加,山东省
队获团体部分第一名。徐学义获男子长拳(规定拳) 冠军、全能第二名,长器械(少林
枪) 和短器械(追风刀)第三名;范桂娥获女子短器械(八仙剑)冠军,长拳(十字长拳)
全能亚军;王常凯获男子全能第四名,短器械第五名;赵洪德获女子短器械、太极拳
和全能3项第三名,长器械第六名;刘金芳获女子长器械第四名,全能第五名。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武术一度受到影响。1962年经济好转后活动恢复。这年6月
17日,在沧口广场举行了全市武术选拔赛,山东武术队特邀来青进行表演。此时,马
文章将各区较好的武术苗子集中起来,在第二体育场开始市一级的武术业余训练,自
兼武术教练。为了进一步选才,1963年3月又举行了一次武术选拔赛。是年5月,山西、
安徽、辽宁、山东和市武术队举行了对抗赛,对推动武术运动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市内各区建立起武术业余学校。同年7月,全省青少年武术比赛在淄博市博山区举行,
青岛获团体部分第一名,在职13个项目的比赛中,获11项冠军,10项第二名。各项前
6名的72个名次, 青岛获45个,占62..5%。10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徐学礼获自选
刀第二名; 刘金芳获自选棍、自选刀两项第二名,全能第六名。1964年9月在全国19
个单位武术锦标赛上,王常凯获剑术冠军。
“文化大革命”时期,武术是各项体育活动中最早恢复的一个项目。1971年9月,
国家和省体育局来检查体育工作时,提出了有计划的整顿武术运动的意见。是月,举
行全市武术表演时, 要求运动员不穿古装服,着运动装,器械也改为现代的。9月30
日到10月台票10日,山东省武术集训大会在菏泽举行,集训期间推出了一些不伦不类
的所谓新项目。杨沛林、张春明、肖长根、周洪军、王丽军等受到大会表扬 (不计名
次) 。1973年10月,市业余武术队正式建立,各区也建起区级业余武术队。这时武术
运动重有起色,竞赛频繁、基层活跃、参赛人数多。1974年8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
初学玲获自选棍第一名,自选拳术第二名,全能第六名;周效圣获男子自选剑术第二
名。 9月,青岛参加第十届省运会武术比赛,一举夺得团体部分冠军,获40枚奖牌。
邱方俭、吴秀美、杨沛林孙建魁、初学玲、竺玉明、郑洁、李志红、孙丽君、邱建华
先后选入省队。1975年,青岛市各区对武术运动以清理“武术队伍的阶级敌人”、肃
清“武术阵地散布的封、资、修毒素”为重点进行整顿,挫伤了一些老拳师的积极性,
原有的250多处教场一度销声匿迹,由此训练班易名为武术辅导站。9月,在第三届全
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李启明获男女混合项目自选剑术第三名和规定拳第六名,全能
第八名;周涛获混合项目自选刀术第四名;邱方俭获自选拳第八名;初学玲获混合自
选棍术第四名。
1976年,青岛市重点业余体校建立,武术教练有徐学礼、周涛、肖长根、吴秀美。
教场和辅导站也随着形势逐步恢复。 1977年8月,在全国武术比赛上,王常凯获甲组
剑术冠军, 单器械第二名; 邱方俭获九节鞭冠军,对练第一名,甲组棍术第二名;
1978年5月,省武术队来青夏训3个月,进行技术交流,使武术运动得以回升。当年,
青岛参加省十一届运动肝武术比赛,又一次获得团体总分冠军。10月,在全国武术比
赛上,王常凯获剑术冠军、双钩冠军;邱方俭获九节鞭第三名,对练第三名 (与刘怀
亮);孙建魁获刀术第二名。1979年9月,在第四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上,邱方俭获
传统器械冠军、棍术第二名,王常凯获剑术第四名孙建魁获刀术第四名。1979年在全
观摩交流大会上,孙学锡获二等奖。
1980年,市少年宫负责人刘秉均在少年宫建立武术班,先后调吴景成、徐泽萍任
教,承担了参加全省“希望杯”和省第十三届、第十四届运动会武术比赛的训练任务。
青岛体育训练基地武术教练高兴亮也组织业余武术训练。1980年在太原举行的全国武
术观摩交流大会上, 薛举进获一等奖。1981年5月,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陈
学昆获优秀奖。1983年,由于训练场地条件差,以及教练们从影、从视工作的影响,
武术训练跟不上, 致使后继武术人才显得格外贫乏。9月,在第五届全运会武术表演
项目中,仅孙建魁的自选枪、传统拳术获第六名。
1983年, 青岛贯彻全国武术工作会议精神,进行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从1983年4
月到1984年4月, 共普查65人,单练拳术157种,对练20种,单练器械139种,对练器
械47种, 收集资料94种。1985年6月在第二届全国工人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薛举进、
徐泽萍、董书凯获一等奖;矫海娟获二等奖。1986年,在全国武术挖掘成果汇报表演
大会上,青岛获“金狮”一等奖。
1987年11月,市武术协会进行调整。1988年对全市包括各县(市、区)的武术拳师
进行了考评,换发了教练证书,组织了多期武术正规套路的学习班,提高了业余拳师
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多年来,青岛武术界向山东省队等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孙文宾、周永祥、周永
福、赵瑞章、邱桂香、赵洪德、范桂娥、徐学义、王常凯、王建忠、徐学礼、于承惠、
李素贞、王美华、徐风玲、李启明、高兴亮、周涛、杜月英、杨培林、孙丽君、吴秀
美、邱方俭、邱建华、初学玲、竺玉明、孙建魁、刘秀香、郑洁、李志红、吴江、马
健、刘静、刘秉钧、罗保山、韩玉胜、张惠尧、孙锡明、肖长根、邱丕相、管庆丽、
徐泽萍、徐萍、李启玉、田生平、吴杰、孙献忠、王春松、汪子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