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69&run=13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7年12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发文公布青岛地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
高家民兵联防遗址 位于平度县大泽山乡。抗日战争时期, 平度县高家、韭园、
南台、北台、所里头等5个村庄组成民兵联防, 在中共平度县委和武委会的领导下,开
展了游击战、麻雀战,大摆地雷阵,配合主力部队作战600余次,粉碎了日军的一次次扫
荡,取得了伟大胜利。著名战例有:杏山阻击战,震动胶东的高家地雷阵,北杏山下打洋
马, 棉花顶上摆疑阵,七天三捷等。高家民兵联防在历次战斗中,打死、打伤、俘虏日
伪军共2300余名。
北魏石造像及碑刻 青岛市博物馆的庭院内, 安放着四尊石佛像和两座石碑。四
尊石佛像造型优美,雕刻技法纯熟,衣纹细致柔和,神态栩栩如生,是南北朝时代的遗物,
已有1400余年的历史, 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尊石佛像和两座石碑原放置在临淄县龙
池村西北的龙泉寺内。1928年7月, 日本侵略者将这批文物运至淄河店车站,准备掠往
日本,因“五三惨案”影响,其阴谋没有得逞。1930年,四方机厂用专车运来青岛,放置
在四方公园内,后四方机厂扩建,将佛像划归厂区范围内。1979年7月,佛像迁至青岛市
博物馆内。
城子遗址 位于崂山县城阳镇城子村北,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城子遗
址面积东西长200米, 南北宽100米,西面与北面均为断崖,高约2.5米,其中有1米多厚
的文化层含有丰富的文化遗物。采集到的有石斧、石铲、石刀、石镰、石矛和大量陶
片。
东皂户遗址 位于胶南县琅琊镇东皂户村, 时间为新石器时代至商代。遗址南北
长150米,东西宽200米,地表上发现有鬲足和绳纹陶片。
汉代六曲山墓群 位于平度县古岘镇东六曲村。六曲山古墓群分布在古岘、麻兰、
洪山等4个乡镇的30多个山头范围内, 共有大小墓葬360余座,大部为汉墓,少数为东周
墓葬, 封土大部完整,并筑有方台,台基用石头或泥土筑成。其中,以汉康王墓最大,直
径40米,封土高达10米,台基高20米。

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岛市人民政府从1982年开始,先后三次发文公布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2处。
中共青岛支部遗址 位于青岛市四方区海岸路18号,时间1923~1928年。1923年,
中共“一大”代表,中共山东党的创始人之一邓恩铭来到青岛,开展党团的发展与工运
工作。1924年在王象午家中(海岸路18号)建立了中共青岛支部,邓恩铭任书记。
在中共青岛早期活动中,海岸路18号一直是中共青岛地方组织的重要活动地点,一
些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 中共山东党执行委员会书记王尽美、中共青岛地方组织
负责人李慰农均曾在此住过。1925年5月,刘少奇以“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名义来青
岛视察工作时也住在这里。海岸路18号是一栋红瓦平房,房间为两大间和两小间,面积
50平方米。原是胶济铁路四方工厂职工宿舍,俗称“西公司”,为四方工厂职工王象午
的住处。
太清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南部海滨,始建于汉代,历代均曾重修。据《太清宫
志》记载, 太清宫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系江西瑞州府高乐县张廉夫
所创建。建隆元年(960年) ,宋太祖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刘若拙奉敕回崂山,太
清宫得以大规模修建。明朝万历年间, 太清宫倾圮,憨山和尚于宫前建海印寺,后毁寺
复宫并扩建,有庭院15座、殿堂21间、客堂135间。清代、民国年间均曾重修。该宫后
巨石上有清末名人康有为题刻。
法海寺 位于崂山县夏庄镇源头村东, 是青岛地区最古老的一处佛教寺院。始建
于北魏, 因纪念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师而得名。宋、元、明、清、民国以及
建国后(1956年) 均曾重修。法海寺有院墙293米,占地面积12亩,分为前后两院。原有
大殿、后殿、客舍、僧房、配房、山门、碑亭等数十间,后多损坏。
明道观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山上,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曾重修。明道
观又名棋盘石庙, 是崂山所有庙宇中地势最高的一处道观。庙侧巨石上有“天宝二年
敕采药孙昙”刻石。清康熙年间曾建东、西两院, 西院供老君,东院供玉皇(现有殿房
10余间)。
白云洞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北山顶, 建于唐天宝二年(743年),历代
均重修。白云洞由四块巨石结构而成, 以洞口四周一年四季为白云缭绕而得名。洞内
宽深10丈,十分宽敞,面积达30平方米,可站立数十人。洞外有青龙阁、迎宾楼等建筑。
原有房屋24间。洞前两株银杏,合抱如伞,枝叶茂盛。
上清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南部青山村西,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曾重修。上清宫,
简称上宫,是宋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后被山洪冲毁。元代大德元
年(1297年)道士李志明重修,明、清两代亦曾重修。上清宫有前后两处庭院和偏院,殿
宇房屋28间,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旧祀三清、三官、玉皇、七真等位(现已不存)。前
院两株粗大之银杏,在青岛地区堪称“银杏之尊”。元代道士丘处机来崂山时居此,留
有题刻多处,存有《青玉案》词一阕、七绝10首。
太平宫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仰口村南,始建于北宋,历代均曾重修。太平宫是宋
太祖赵匡胤为华盖真人刘若拙敕建的道场。因落成于宋太平兴国年间, 故初名“太平
兴国院”,后改名为太平宫。金、明、清各代重修。青岛解放后亦曾重修。有三清殿、
三官殿、真武殿等殿堂十多间。此处景观很多,宫西有“犹龙洞”、宫北有“白龙洞”、
宫东有“绵羊石”、东北有“狮子峰”等胜景。
华楼宫 位于崂山县北宅乡毕家村西山上,始建于元代。华楼宫建于华楼山上,是
崂山西部最著名的一处道院,“华楼山……山巅有石似楼故名。一名华楼峰”,宫名来
源于峰名。建于元泰定二年(1325年),由道人刘志坚创建。全院东西长80米,南北宽30
米,占地约两亩半。殿宇坐北朝南自东而西依山而列,分别为道房、关公殿、老君殿、
玉皇殿等10余间庙舍。
华楼宫为崂山碑刻最多的一处庙宇, 据统计元明清以来的题诗、题名、题字以及
摩崖共30多处。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赞誉华楼“碑书海上名山第一,信不诬也”。
明霞洞 位于崂山南部昆仑山(玄武峰) 之巅,始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年)。明霞
洞系由巨石崩落叠架而成,原是上清宫的别院。洞内原来高大宽敞,清康熙年间因遭雷
击使洞大半陷于地下。洞西的斗母宫是一座道观,始建于元代,明代重修。清代在斗母
宫之西建观音殿及客舍,院内植有黄杨、玉兰等树木。
童真宫 位于崂山县惜福镇傅家埠村南。始建于汉代, 元代重修。童真宫又名童
公祠, 为纪念东汉不其县令童恢而建。童真宫元初改为道院通真宫,原分两院,正殿一
座供童公, 配殿两座供真武、娘娘,后为童恢墓。墓前有清乾隆年间石碑一座,碑文为
“敕封后汉不其令童府君之墓”。现殿堂留存,童恢塑像、墓碑均被毁,院内松柏茂密。
华严寺 位于崂山县王哥庄镇刁龙嘴村西南山中,始建于明末,后代曾重修。华严
寺, 原名华严庵,亦称华严禅院,是崂山中唯一的佛教寺庙。明崇祯进士、即墨人黄宗
昌辞官还乡,筹资兴建华严庵,未建成即毁于兵火。清初其子黄坦资助慈沾和尚重建。
1931年改称为华严寺。华严寺为四进建筑, 寺舍100余间,分为藏经阁、正殿和后殿及
客房,供那罗延佛和观世音。寺内藏有珍贵善本《册府元龟》和《大藏经》各一部,寺
外有慈沾塔墓、于七石塔墓。寺西有那罗延窟,可容纳数十人。“文化大革命”期间,
华严寺遭到破坏,后修复。
蔚竹庵 位于崂山北部北九水的凤凰崮下,始建于明代。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
宋仲儒真人云游崂山, 在这里建成道院,更移竹环栽成林,取名蔚竹庵。占地面积二亩
六分,建有房舍20余间,正殿三间原供真武大帝和三官神像(现已毁)。
海云庵 位于青岛四方区海云街1号, 明代创建。海云庵又称大士庵,正殿祀观音
大士、龙王,清代和民国时重修。海云庵建成后,香火渐盛,每年有庙会,因会上卖糖球
的多,故俗称为“糖球会”,庙会传统至今不断。
于姑庵 位于青岛市四方区错埠岭村东,始建于明代。明代初年,于姓居民在此建
立错埠岭村。至第三代, 有一于姓女出家为道姑,在原黄德庵废圯处,重新修建了一座
道庵,改名为“于姑庵”。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于姑庵进行了一次重修和扩建,共
有殿宇和房屋25间,于姑庵由道教的道姑庵改为佛教的尼姑庵。1943年再次重修,建有
四大天王殿、西方三圣殿、观音菩萨殿、地藏菩萨殿等。“文化大革命”前, 每年旧
历正月十一日为庙会,香火甚盛。
天后宫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太平路东, 始建于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俗称中国
大庙,为市内最早的一处庙宇。是渔民商贾供祀天后圣母(护航神)的场所,后多次重修。
建筑有正殿、配殿、住房、戏楼、钟鼓楼等。全宫分前后两院,并有两配院,布局得体,
共有殿宇16栋。
湛山寺 位于青岛市市南区大湛山村北, 是近代兴建的最后一批佛教名刹之一。
1932年始建, 1945年完工。湛山寺为十方选贤丛林制,属天台宗,以讲学、念佛为主。
1945年还曾创办“湛山寺佛教学校”(后改为佛学院) ,为当时国内著名佛教学府。湛
山寺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山门;第二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左右为四大天王;
第三进为大雄宝殿, 供释迦牟尼和文殊、普贤;第四进为三圣殿,供阿弥陀佛、观世音
和大势至;第五进为藏经楼;共有殿宇、房舍144间,占地2万平方米。寺前有放生池(莲
花池),东侧有砖砌八角七级药师塔,巍然耸立。
琅琊台 位于胶南县琅琊镇台东村,始建春秋时代,历代均曾重修。《山海经》记
载:“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据《吴越春秋》载:春秋末,越国徙都琅琊,在琅
琊山上筑琅琊台。《水经注》记其规模: “台孤立,特显于众山上。下周二十余里,傍
滨巨海,台基二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台下有路三,阔三四丈,
皆人力为之,今仍呼为御路……”,台顶营造有“望月楼”。
公元前219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行郡县,南登琅琊,留三个月,迁三万户居民于
琅琊台下, 立石刻,颂秦德。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又先后登临。明万历
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琅琊台,建海神庙,立龙头碑72座。琅琊台业已废圯,台基残存
东西约200米,南北约100米,夯土层6.7厘米,附近秦砖汉瓦尚见。
南阡遗址 位于即墨县南阡乡南阡村西, 这处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
类型, 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遗址东高西低,从北向南渐低下,背山向阳,东临大海,
群山环抱, 宜于古人类生活。遗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灰土层厚1.5米左
右,地面暴露遗物较丰富,有牡蛎壳、陶片、石器等。
北阡遗址 位于即墨县南阡乡北阡村北, 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遗址
地势较高,当地群众称此地为“鲜棚子顶”。遗址北为玉皇山,南为凤凰山,东临大海,
西为黄家山,整个遗址中间高,自南向北渐低,土地肥沃。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200
米,文化层厚2米,地面暴露牡蛎壳、陶片、鼎足、石器、鹿角、兽骨等遗物。
东演堤遗址 位于即墨县店集镇东演堤村西, 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类型。
遗址东高西低,土质黄色,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灰土层厚1.20米,地面暴露遗物
极丰富,有牡蛎壳、红烧土块、鼎足、石器、骨器、獐牙器等。
三里河遗址 位于胶县城南三里河村西,属新石器时代。遗址总面积5万平方米。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的基础上,1979年秋青岛市博物馆进行了一次发掘,
发掘面积共1500平方米。此地为一氏族公社墓葬区, 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60余座、龙
山文化墓葬近10座, 随葬品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约1000件。其中有些器物堪
称“国宝”,还发现有房迹、灰坑和柱洞。
石源遗址 位于即墨县留村乡石源村西, 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石源遗
址东临崂山, 南临墨水河,与团彪村隔河相望,西有西马山,此处地势较高,土质肥沃。
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600米,土质呈黄沙土,文化层厚2~3米,地面遗物暴露较多,
有石器、陶器等。
赵家庄遗址 位于胶县里岔乡赵家庄村南, 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
坐落在村南约100米的高台上, 东有岭,西有山,南有河流及水库。遗址范围较大,东西
长约300米,南北宽约300米,文化层厚达2.5米左右,地面暴露遗物较多,有鬼脸式鼎足、
泥质黑陶盆口沿、石斧、凿式鼎足等。
罗家村遗址 位于胶县前店口乡罗家村南, 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类型。遗址
位于罗家村南50米的平地,南是果园,东临水库,遗址面积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300
米,文化层厚达约1.5米,内涵极为丰富。地面暴露遗物甚多,有鼎足、钵口沿、石凿、
双孔残石刀等。
郭家河岩遗址 位于胶南县隐珠乡郭家河岩村东南5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
文化类型。遗址地势较高,中心为一高台地,俗称“吴家崖”。遗址范围东西长200米,
南北宽200米, 土质松软肥沃,文化层厚达1.5米左右,遗存丰富,地面暴露石器及大量
陶片。
向阳遗址 位于胶南县宝山乡向阳村东500米处,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
遗址地势较高,俗称“城顶”。南侧有灵子圈河,两端有小溪。遗址范围东西长250米,
南北宽200米,内涵丰富,文化层厚达2~3米,地面暴露遗物甚多,曾出土过石凿、石镞、
石纺轮、陶片。
李家宅头遗址 位于崂山县夏庄镇李家宅头村西。1952年3月苗圃工人在挖井时,
于深4米处发现两件黑陶双耳罐以及一些碎陶片,经鉴定为龙山文化遗物。
西寺遗址 位于胶南县塔山乡西寺村北,东临北马河,地势较高,俗称为“北茔”。
遗址东西长约300米, 南北宽约200米,灰土层厚2~3米。暴露遗物较丰富,有石斧、双
孔石刀、陶杯等器物。系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和一墓葬区。
田横五百义士墓 位于即墨县海域中田横岛。田横岛东西长约3公里, 南北宽约0
.5公里,总面积1.5平方公里。五百义士墓位于岛西部高坡,墓为石块与沙土筑成,高
约2.5米,直径近20米。岛上原有田横庙,后被海盗所毁。“齐王田横暨五百义士之位”
的石碑尚存,呈长方形(长44厘米、宽19.5厘米、厚7.5厘米)。
城阳汉墓群 位于崂山县城阳镇城子村北,属汉代。城阳周围原有汉墓多座,“文
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仅存两座。两座墓葬相距50米,南北并列呈土堆形,都较完整。
北边一座称为“梁王坟”,高6米,直径30米;南面一座称为“拜坟台”,高4米,直径8米。
《即墨县志》载:为东汉不其侯伏湛八代子孙之墓。1948年,曾挖出一块石门和一块刻
鹿的画像石,为汉代遗物,存青岛市博物馆。
王吉墓群 位于即墨县皋虞乡西皋虞村北, 属汉代。王吉字子阳,皋虞人,西汉宣
帝时为谏大夫,被后人誉为即墨九贤之一。王吉墓群坐落在村西北的山坡上,墓地南北
长1000米,东西宽500米,占地7500亩,以王吉墓为中心,前7座,后8座,左5右6,共有大小
27座墓葬。墓封土高5米,直径20米。青岛解放后墓区曾出土文物多种。
刘若拙墓 位于即墨县城关镇东关高真宫前, 属宋代。刘若拙为古代崂山十大道
首之一。刘若拙墓高1.5米, 直径4米, 封土呈圆锥形。墓前尚存明代墓碑1座, 上书
“元封华盖刘真人之墓”。
康有为墓 位于崂山县中韩镇王家麦岛村北山坡上,1985年迁建。康有为(1858~
1927年) ,广东南海县人,“百日维新”运动的领袖。晚年常住青岛,病逝后,曾葬于崂
山县李村象耳山。新墓区占地2亩,系花岗石建筑,墓志铭为刘海粟书写。
东岳石遗址 位于平度县大泽山乡东岳石村东南,属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
为岳石文化类型。遗址东依大泽山, 南部和西部为淄阳河。遗址面积东西长约200米,
南北宽70米,地势较高,由于冲刷,文化遗物暴露于地表之外。遗址文化内涵相当丰富,
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在器物造型和风格方面都别具一格。
南岚遗址 位于莱西县南岚乡南岚村北, 属商周时代文化类型。遗址呈缓坡状台
地,西有大沽河,南临北岚河。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文化层厚1米左右,土质黑灰
色,采集到灰陶鬲、罐、豆等器物碎片及石铲、骨锥等遗物。
宁戚冢 位于平度县马戈庄乡冢东村西, 属春秋时代。宁戚,春秋卫国人,经管仲
推荐,到齐国辅佐朝政,授以卿位。《平度州乡土志》载:齐国兴兵出师伐东莱,宁戚大
夫死于行军途中而葬于此。冢高15米,直径70米,周围为耕地,冢附近各村,都以宁戚冢
取名。
即墨古城遗址 位于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属东周时代。即墨古城俗称朱毛城,
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南北长约5公里, 东西宽约2.5公里。80年代尚遗城墙1000余米,
城基宽约40米,高5米,全为夯土板筑,十分坚固。内城尚存金銮殿、点将台、养鱼池等
遗址。当年“田单破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汉代胶东国康王都此, 所以又称
“康王城”。遗址上时有文物出土。
齐长城遗址 位于胶南县市美等六乡镇, 属东周时代。齐长城是指春秋战国时齐
国修筑的长城。从诸城县进入胶南县, 途经市美、六汪、铁山、隐珠、薛家岛、灵山
卫六乡镇, 东入黄岛区入海。在胶南县境内长55公里,残墙宽7~10米,高2~6米,系砖
石夯土结构。齐长城是当年齐国和鲁国的分界线。
牧马城遗址 位于胶县里岔乡西, 属西汉时期。牧马城是青岛地区保存比较完整
的唯一的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城廓呈正方形,四周边长各0.5公里,面积720亩,夯土残
墙高2~3米, 原有东南西三城门(今只存南门)。城内地面上汉代砖瓦陶片很多。明代
在此择地养马,故名牧马城。
天柱山摩崖刻石 位于平度县青杨乡北隋村北,属东汉至北朝。天柱山海拔280米,
最大的刻石为郑文公上碑。碑在山之阳, 高3米,宽1.5米。呈自然碑状,阴文20行,每
行45~50字不等,共880字,隶书。北魏光州(今掖县)刺史郑道昭永平四年(511年)书镌。
结字宽博,笔力遒劲,受到国内外书法家所推崇,被后世尊誉为“书圣”。另外,山上还
有其他时代的残刻多处。1983年1月13日,天柱山刻石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
马濠运河 位于青岛市黄岛区薛家岛镇官亭村东,元代开凿未果,明嘉靖间开竣。
马濠运河是南胶莱运河的南段,北通胶州湾,南至唐岛湾入海,全长14里,宽6丈,深3丈。
马濠运河两岸有官亭、 濠北头、 濠洼、濠南头四个村庄。官亭村存古碑两座, 一为
《新开胶州马濠之记》,一为《修河公移碑》,明嘉靖十七年(1528年)立。
雄崖所故城遗址 位于即墨县丰城乡南、北雄崖所, 筑于明代。故城长宽各0.5
公里,占地370亩。城墙夯土筑成,外包以青砖、石块,墙高1丈左右,底宽1.5丈,顶宽9
尺。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为防倭而建,城南有营子和教坊,为当时驻兵和操练的地
方, 东门和北门于清末倒塌,只存南门和西门,西门还保留原样,门宽4米,进深10米,系
砖石结构,门上“威镇”二字犹存,是青岛仅存的明代卫所所城。
胶澳总督楼 初为胶澳总督官邸, 俗称提督楼。位于青岛市龙山路26号。1903年
始建,1906年基本完工,1908年全部竣工。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建筑费用100万马克。
1934年,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确定为迎宾馆。青岛解放后,沿用此名,由青岛市人民政府
机关事务管理局管理,作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重要外宾的场所。
花石楼 因楼内墙壁用花石砌成得名。位于青岛市黄海路18号, 1930年始建。占
地面积4.51亩,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花石楼共有三层,有十几个房间,周围石院墙,铁
门铁栏杆,院内遍植松柏。
胶澳总督府 俗称提督府, 位于青岛市沂水路11号。1903年始建,1906年竣工,面
积7500平方米,建筑费用85万马克。德国侵占时期为“总督府”,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为“青岛守备军司令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为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和胶澳商埠局,南京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为青岛特别市政府或青岛市政府,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为伪青岛市
治安维持会、伪青岛特别市公署、伪青岛特别市政府, 解放后为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
处。
江苏路基督教堂 位于青岛市江苏路15号。基督教堂为德国古城堡式建筑, 1908
年始建, 1910年完工,堂内可容1000人聚会。东边一幢为牧师宿舍,北边一幢为附属礼
堂。“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1980年3月修复,11月2日正式恢复礼拜活动。堂内因有
钟表报时,俗称“钟表楼”。
天主教堂 位于青岛市浙江路北端。天主教堂又称圣弥厄尔大教堂,1932年始建,
1934年完工, 占地面积2470平方米,建筑主体长80米、高56米,钟塔顶端竖有4.5米高
的十字架,共高60余米。全部建筑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岩结合而成,建筑平面采用拉丁
十字型, 堂内高大, 可容纳1000余人,整座建筑庄严美观。“文化大革命”中遭破坏,
1982年复活节重新开放,恢复宗教活动,是中国唯一祝圣的教堂。
汇泉炮台遗址 位于青岛市汇泉角上。旧称汇泉岬炮台, 系德国侵占青岛后远东
舰队在青岛的重要海岸防御设施, 原有各种型号火炮及自卫设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
间,日本和德国争夺青岛,德国兵败,自行炸毁,遗址尚存。
青岛山(京山) 炮台遗址 位于青岛市青岛山南部。曾称俾士麦炮台,是德国侵占
青岛后远东舰队在青岛最重要的海岸防御设施, 有各种火炮多门。1914年在日德战争
中曾“颇著功绩”。后德军自行炸毁,但仍有一部分保存完好。
康有为故居 位于青岛市福山支路5号。 康有为故居原为胶澳总督早期的住房。
1923年康有为到青岛时租住后,将平房改成二层建筑,楼上自住,楼下供随员居住,名此
屋为“天游园”。康有为在天游园住到1927年病逝。
老舍故居 位于青岛市黄县路12号。老舍于1934年受聘山东大学来到青岛, 三经
迁徙, 最后定居于此,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是一幢二层灰色的楼房,老舍一家住在楼
下, 东头背阴的一间是书房。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及其他许多作品都诞生在这
里。
闻一多故居 即山东海洋学院院内的“一多楼”。是一幢红瓦黄墙的二层小楼。
因闻一多于1930~1932年住此而命名,80年代已开辟为纪念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