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馆藏重点文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68&run=13

吴伟观瀑读书图轴 吴伟(1459~1508年) ,江夏(今湖北武昌)人,擅长山水人物,
有“画状元”之称。观瀑读书图轴, 绢本设色,纵157厘米,横95.4厘米。画中有一蜿
蜒倒垂、老根盘结的松树,一老者手执书卷居松下侧卧,仰观瀑布。藏青岛市博物馆。
谢时臣太行晴雪图轴 谢时臣(1488~?年),苏州人,善画山水。太行晴雪图轴,绢
本墨笔,纵232厘米,横165.6厘米。图中为雪后太行山山中景物,山石树木全用墨笔渲
染, 峰顶屋瓦留白以示雪意,益显山深幽僻。盘车经过水流绕山径运转,低处则见旅驿
奔波繁忙,好一派雪后太行运旅景象。此图为作者的代表性作品。藏青岛市博物馆。
邢慈静白描大士卷 邢慈静, 女,明万历年间人氏。山东临邑人,善画竹石及白描
大士。白描大士卷,纸本墨笔,纵30.3厘米,横371.5厘米。以素描手法绘菩萨送子形
象。菩萨居右,面目慈祥,手持法物,端坐蒲团之上。一孩童居左,双膝下跪面向菩萨。
作者自题“世传白衣菩萨送子……”。此幅曾归叶公绰收藏, 1961年入藏青岛市博物
馆。
王时敏仿黄子久浮峦暖翠图轴 王时敏(1592~1680年) ,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初
官至太常, 入清不仕,于画有特慧,精研宋元诸家,法本黄子久,为“清四王”之首。浮
峦暖翠图轴,绢本,纵180.3厘米,横100.7厘米。绘云山溪流、村舍亭榭、卧桥丛林,
笔法精细,天然幽丽。此幅乃1952年青岛贺善果捐献,藏青岛市博物馆。
王山水轴 王(1632~1717年) ,江苏常熟人。画承王时敏,山水习南北二宗,
画风生动天然。康熙曾赐书“山水清晖”以奖之。山水轴, 绢本设色,纵128.7厘米,
横74.5厘米, 绘峰峦溪流、林木丛竹、殿阁水榭,设色浅绛为主,坪草树多用草黄,极
尽秋色之至,为王中年之作,藏青岛市博物馆。
高其佩指画扇面册 高其佩(1672~1734年),先世自山东高密迁至辽宁铁岭,属汉
军镶黄旗, 官至刑部侍郎,工指画,风靡康雍之间。扇面册,共16幅。其中,折扇扇面画
13、字2、跋1。纸本设色。每幅纵17厘米, 横51厘米。其中花、鱼、蝉、树、人物等
设色奇绝,均极精彩,景用指画,题字仍用笔。此册购于青岛东风化工厂,藏青岛市博物
馆。
高凤翰山水轴 高凤翰(1683~1748年),山东胶州人,官拜徽州知县。工书善画。
山水轴, 设色,纵162.5厘米,横54厘米。近景为山石流水,远处有悬崖瀑布,此巨帧山
水,气势恢宏,为高氏晚年之作。胶南县博物馆1981年购自民间并收藏。
李 芭蕉睡鹅图轴 李 (1686~?年),江苏兴化县人,善画花鸟鱼虫,为“扬州八
怪”之一。此图纸本设色, 纵121厘米,横60.5厘米,绘芭蕉一株,蕉下白鹅转颈酣睡,
并题诗一首。1965年由青岛文物商店转交青岛市博物馆收藏。
郑板桥纸本墨笔竹石图 郑板桥(1693~1765年),扬州兴化县人,是“扬州八怪”
之一,善长画兰、竹、石,笔法挺健,意境清新。这幅竹石图为其代表作,画面上三株翠
竹挺立于石前,竹节圆浑挺劲,叶肥枝瘦。巨石用浅墨随意勾勒,造型奇丽,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和气节。此图藏青岛市博物馆。
龚贤双树图 龚贤(1618~1689年) , 江苏昆山人, 是清代的一位山水画大师,为
“金陵八家”之首。双树图为龚贤晚年送友人回家之作。画面上屹立的山峰苍翠润泽,
象征友情长存。两株茂密的翠柏前后相依,以物比人,寓意深远。此图藏青岛市博物馆。
铜方彝 商末周初青铜盛酒器, 通高22.8厘米,口径14.5厘米,重2.6公斤。长
方形, 棱形盖,盖顶有棱状柱纽。腹下收上扩,四足为对角三角形。盖与腹各饰两周弦
纹。内底有铭文二字, 为氏族徽号。该器1975年于胶县张家屯乡西黄姑庵村西台地出
土,藏胶县博物馆。
龙虎铜簋 春秋时期青铜盛器, 通高45厘米,口径12厘米,器盖上铸有两立雕虎和
小鸟, 虎四周饰雕六条龙。器身有两环形耳。造型端庄美观,纹饰细微精湛,器形保存
完好。平度县大泽山半坡出土,藏平度县博物馆。
五铢铜钱范 汉代钱范, 长24.5厘米,宽8.7厘米,厚1厘米。范上铸有五铢钱12
枚, 钱径2.5厘米,分两组排列。1976年在平度县古岘镇大朱毛村出土,藏平度县博物
馆。
周代益公钟 铜质乌黑锃亮。通高35.4厘米,甬长12厘米,重6公斤。钟体的横截
面呈椭圆形, 器表各部有突棱界格,两面各饰枚6组,每组三枚(即凸乳)。甬为实体,枚
组间和鼓部饰夔龙纹。钲间有6个篆字铭文: “益公为楚氏和钟”,故此钟以“益公”
为名。益公钟铸造精美,端庄典雅,是古代青铜器和古乐器的珍贵实物。藏青岛市博物
馆。
红陶龟型 属大汶口文化时期, 为盛水器。通高10.5厘米,长20.5厘米,宽19
厘米。红陶土烧制, 手工塑成,器形呈龟型(又称玄武),前有流,流下有龟头,腹呈圆筒
形,腹上安提梁,腹下安四足。尾部有肛门,其下有两个小圆蛋,象征雄性龟。造型奇特,
形态生动,制作精巧,既可实用,又是罕见的陶制艺术品,1979年在胶县城南三里河出土,
藏胶县博物馆。
蚌形响器 属龙山文化时期,乐器。泥质黑陶,形如蚌壳,呈椭圆形,壁薄细腻。两
侧有对称弧形缺口,口长7.5厘米,宽0.5厘米,缺口两端各有一凹形槽,便于两指捏住。
蚌体分为上下两半,腹部有四个小圆孔,器内有三个泥制小圆球。使用时两指捏住摇动,
使小圆球撞击器壁和相互碰撞而发音, 其声响清脆悦耳。1985年在胶南县塔山乡西寺
遗址出土,藏胶南县博物馆。
青玉杯 汉代玉雕。直径13.4厘米, 孔径6.1厘米,厚0.6厘米。素面、色泽莹
润, 绿中微显黄色斑点。有一被土浸蚀处,色灰白。1959年购于青岛市台西委托商店,
藏青岛市博物馆。
莱州玉狮子 隋代玉制品。通高13厘米,座高4.5厘米。雄狮跪坐于器座之上,做
工精细,别致生动。1976年在平度县门村乡育泉村出土,藏平度县博物馆。
青玉活环莲花嵌红料石圆洗 清初玉雕。通高5.6厘米,口径16.3厘米。口沿浮
雕宝镶花4朵,花心各嵌红料石一颗,花朵出沿折枝于外腹中部,花茎各挂一较大圆形活
环。外腹另浮雕4朵花蕾,茎上各挂一圆形小活环。花朵和花蕾间各浮雕蕉叶一片。玉
洗用整块青玉雕成, 制作技艺高超,轻摇时活环叮当作响,为清初玉雕之上品。1972年
青岛市财政局移交, 藏青岛市博物馆。 白玉云龙纹扁壶 清乾隆年间玉雕。高19
.9厘米, 口、底均为长方形,腹为扁钟形,宽15厘米,腹上部半浮雕宝珠,下部饰海水,
五爪神龙盘旋于海水云雾之间,龙首正面而视,威武传神。青岛市文物商店于1972年收
购,藏青岛市博物馆。
诸国侯印 汉代官印。金质方形, 边长2.5厘米,龟纽,通高2.1厘米,重97克,印
文为“诸国侯印”。1977年在即墨王村镇小桥村出土,藏即墨县博物馆。
田黄石印 清代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藏印,清代印章。两方,形制相同,田黄石质,有
清晰的萝卜纹。正方形,通高7.3厘米。印文分别为:“游悔庐所藏金石经籍书画记”
和“东郡杨氏海源阁鉴藏书画印”,皆为篆书,为浙派刀法。杨以增聊城人,“游悔庐”
和“海源阁”均为杨以增收藏书画的宝阁名。藏青岛市博物馆。
金银书画妙法莲花经卷 北宋何子芝造, 卷轴装, 共七卷。纵31厘米, 横1169~
1409厘米,每卷用磁青纸19.5~27张,每张纸26~33行,每行16~20字不等。经法画用
金银绘制,经文用金银书写。妙法莲花经是佛教大乘派中最有名的佛经,为后秦西域僧
鸠摩罗什所译。北宋人书写金银字经,为首次发现,极为珍贵。此经分别藏于胶县博物
馆和即墨县博物馆。
琅琊台瓦当 秦代制作。黄褐色, 直径18.7厘米,周长57.5厘米,厚2~3厘米。
中部用十字凸线将瓦当平分为四格,格内各一字,篆书“千秋万岁”。这是秦始皇二十
八年(公元前219年) 第一次登琅琊台,修筑琅琊台时烧制的。1982年在琅琊台顶出土,
藏胶南县博物馆。
犀角雕花杯 清代制品。高7厘米, 内径长13厘米,深棕色。杯体雕成一朵初开的
百合花,花旁衬有几朵小花蕊和几片叶子。构图精巧,形象逼真,藏青岛市博物馆。
提线木偶 西汉制品,为有活动机关的木俑。身高193厘米,头颅用整块木头雕成,
躯干、四肢分别雕制。整体用13块木条组成, 全身机关灵活,可坐、可立、可跪,为全
国考古发掘中所仅见。1978年在莱西县院里乡岱墅村西汉墓出土,藏莱西县文管所。
青釉鸟兽纹壶 东汉时期盛器。高36.5厘米, 口径15厘米,腹部39厘米。胎体厚
重呈灰色, 腹部以上施釉,釉薄透明,色青微泛黄。肩部釉下刻划三首鸟、水鸟和尖嘴
长尾兽的变形图案,是汉代青釉瓷器中的稀有珍品。1974年在崂山县出土,藏青岛市博
物馆。
宋钧窑鼓式洗 北宋钧窑产品,器呈鼓形。高9.1厘米,口径23.18厘米。胎体厚
重,呈深灰色,器表釉层肥厚,呈紫红色,内釉天蓝色。直口内平,口外饰有三道棱线,二
棱线间和足跟部有等距离鼓钉纹二周, 造型古朴,庄重大方。1958年征集,藏青岛市博
物馆。
青白釉云龙盘 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 景德镇窑产品。高4.5厘米,口径22
.6厘米, 胎薄质细色洁白,内外施釉,较厚。外壁胎上刻划双行龙及云朵,内底刻划一
团龙。底有“大明正德年制”,青花楷书款。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从民间收购并收藏。
珍贵善本《册府元龟》 大型历史类书, 是宋真宗时用八年时间(1005~1013年)
修成, 称为宋代四大书之一。全书1000卷,分31部,共940万字,明刻本已属罕见。青岛
市博物馆存两部,一部为元抄本,一部为明刊本。
甲骨文片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以甲文与骨文得名,已有3000多年
的历史。馆藏的这片甲骨文长12厘米、宽8厘米, 是甲骨文中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学术
价值。正面有10字, 反面有8字。文字大意是在丁酉这个时候进行贞卜,问妇好这个人
能不能生育?贞卜的结果是能够生育。妇好这个人是殷王武丁众多妻子之一,为殷王祖
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她自有封地,为殷王朝觐纳贡,曾征集兵员,讨伐羌、夷、土
方等族, 一次伐羌就统帅兵员达13000人, 是个能征惯战的女将,为殷王朝立有战功。
1976年其墓在殷墟发现,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铜器中也有“妇好”和“司母辛”的
铭文。这是目前唯一能够与历史文献和甲骨文联系起来的发现, 它对殷王朝的性质和
甲骨文的断代提供了确凿的证据,是建国以来重大的考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