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书法 篆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62&run=13

书写匾额 青岛解放前,书法名家书写匾额相当普遍。清代书法家王>以写匾额之
多闻名, 有“已闻有匾皆书>”之说。刘廷琛草书功力最深,在书法理论与实践方面有
独到见解,他书写的匾额不少,如“厚德西里”、“礼贤书院”、“海天如一”等。吴
郁生, 清代即为名书法家,书写的匾额有“玉生池”、“瑞芬茶庄”两幅,他80高龄以
后书写了七字对联一幅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楹联墨迹大观》。前清“恭亲王”爱
新觉罗·溥伟为礼贤书院题写了“尊孔书社藏书楼”匾额。刘松年题写了“青岛市体
育场”、“青岛市礼堂”匾额。阎丽天为“春和楼”题写了店名。
书法篆刻创作 20年代末期已经开始, 但不多见。主要有1929年出版的《少海书
画社书画册》,收入了丁麟年的隶书、陈纪方的行书、宋民生的小楷等书法作品,有宋
民生的篆刻石章五方。1931年,中华书局印刷全国名家的书法中,刊载了吴郁生、王>、
刘廷琛的书法作品。40年代,书法篆刻作品在展览会上出现。1940年夏,在浙江路青年
会馆举办了高小岩个人书法作品展。1941年举办了杜宗甫、赵今慧书画展览, 展出中
有杜宗甫精品微刻、篆刻数十方, 赵今慧书法作品数十幅。“琴岛画会”于1940年冬
和1942年冬举办冬赈书画展览,展品中有青岛市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于1946年主办了一次美术
展览会, 展品中有王杏东的石鼓文,张叔愚的甲骨文、小篆,姜峨石的行书,1济荣的钟
鼎、小篆, 徐礼达的楷书、草书,谭的钟鼎,梁净行的行书,张履贤的钟鼎,朱庆才的
楷书,杨书田的楷书、隶书,骆金铭的行书,高小岩的甲骨文等,还有于希宁、张叔愚、
苏白的篆刻作品。
建国后,传统的书法艺术在社会上的影响不大,五六十年代,仅有张公制、黄公渚、
杜宗甫、徐礼达、高小岩、张叔愚、蔡省庐、刘诗谱、杨北荣、王梦凡、徐缙卿等人
为数不多的书法作品, 作为书画艺术的一个品种,出现在综合美术展览中。1957年,中
国名人书法展览在青岛展出,青岛有刘诗谱、王梦凡的书法作品参展。1961年,蔡省庐
的一纸扇面和王梦凡的书法参加了中国对外文委在日本举办的中国书法展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性书法创作和展览活动蓬勃发展,书法团体相继成
立,开办了各种书法创作学习班,一批书法作品获奖,有的被选送参与国际交流。
崂山刻石 崂山闻名于世,山中刻石多为历代文人名士及书法家之作,然过去少见
于碑记著录。20世纪30年代, 袁榕斐、唐廷章二人入山一年,录得崂山刻石碑记共242
处、拓片200余帧,存山东大学教授黄公渚处,“文化大革命”中珍藏之拓片失散。
1979年, 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崂山风景点恢复领导小组”开始了大规模、有组织
的恢复与镌勒刻石工作, 达四年之久。初步查得残存摩崖刻石及题刻有121处(偏远处
仍有刻石约20处。未能实地勘察,不计在内),又增补刻石106处,合计227处。在增补的
刻石中, 除著名的书法家沈鹏、黄苗子、蒋维崧、钱君7和魏启后、李予昂、余修,篆
刻家吴南愚以及诗人臧克家的书迹外, 还有青岛市书法家杨北荣、王梦凡、杨慕唐、
曹和彤、蔡省庐、高小岩、孟庆泰、王蕴华、杜颂琴、杜宗甫、修德、贺中祥之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