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团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6&run=13

20世纪30年代,是青岛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岛市政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国内一批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荟萃青岛,文学社团纷纷诞生,文学创作相对繁荣。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建校,在第一批学生中有许多热爱文学活动的进步青年。在
英文系就读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林(原名王)和俞启威(即黄敬)等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的
领导下, 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对内则称“左联”小组。1932年夏天,“左联”小组
领导人王林因领导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通缉,被迫离开青岛,“左联”小组也因
此暂时停止活动。1932年10月,在中共青岛地下市委领导下又重建“左联”小组,并从
国立青岛大学扩大到社会上, 由地下市委青年委员乔天华任“左联”小组党代表和地
下市委宣传委员、原“左联”小组成员黄敬共同领导。参加青岛“左联”小组的主要
成员还有在《青岛民报》工作的杜宇、姜宏、于黑丁,在《青岛晨报》工作的王令菲、
陈迈迁等。1933年“左联”有成员20余人。
青岛“左联”小组通过读书会、时事座谈会开展活动。读书会把《国家与革命》、
《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等马列书籍定为必读书, 同时也阅读进步文学
书刊。1933年,茅盾的长篇名著《子夜》问世,他们立即定为必读书。但从上海运到青
岛的《子夜》被国民党反动当局扣留。“左联”小组成员于黑丁从他的老师王统照处,
找到了茅盾的通讯地址, 写信向茅盾求援,收到了茅盾的赠书,使读书会的同志如愿以
偿。
青岛“左联”小组一直活动到1934年夏天,因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遭到破坏,“左联”
成员黄敬、姜宏、王令菲先后被捕, 于黑丁被通缉,乔天华调到潍县,“左联”小组停
止了活动。
与上海“左联”成员多是有名望的作家不同,青岛“左联”小组成员,主要是一些
热爱文学活动的青年。 他们中的王林和于黑丁以参加青岛“左联”小组活动为起点,
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取得了出色的成就,建国后成为著名作家。
继青岛“左联”小组后, 1933年先后成立了汽笛文艺社和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
汽笛文艺社成立于1933年春, 成员有周世超、彭也夫、林映(又名郭锡英)。“左联”
小组成员姜宏、于黑丁也参加了汽笛文艺社。汽笛文艺社编辑出版了文学刊物《汽笛》,
成员们还把《汽笛》油印成小册子, 带到工厂,分发给工人。汽笛文艺社的活动,引起
国民党青岛当局的注意,被特务盯梢,姜宏被捕,周世超和于黑丁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
迫停止活动。
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成立于1933年初。青岛分会的主要成员有在黄台路小学任教
的王亚平、袁勃,在青岛邮政局工作的沈旭。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的蒲风,1935年来
青岛后, 也参加了青岛分会的活动。青岛分会1935年曾为《青岛晨报》编辑《诗歌周
刊》,北平、天津、上海的一些诗人都有诗稿寄来,在当时是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歌专刊。
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的成员也有诗作问世。王亚平的第一本诗集《都市的冬》, 由郭
沫若题写封面、蒲风作序,1936年出版。同年还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海燕的歌》。
袁勃在青岛创作的诗歌集《真理之歌》和沈旭写的诗集《黎明前奏曲》都由青岛诗歌
出版社出版。蒲风曾写有《青岛》等诗。1936年底, 由于中国诗歌会青岛分会主要成
员先后离青,青岛分会不宣而散。30年代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还有:一、铁路中学的绿
萍社, 为《胶济日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郝复俭(署名白石)。二、礼贤中学
的晨鸡社, 为《青岛时报》编辑副刊,每周一期,主持人徐国良、丁惟兴。三、跨学校
组织的文学社团涛社,成员大部分是离开学校的学生,也有一些在校生参加。涛社活动
的时间很长。曾为《青岛时报》编辑诗专刊《诗》 (共出20多期) 、童话专刊《蚀》
(共出3期) 、小说专刊《潮》、论文专刊《论》等。同时还为《青岛民报》编辑诗专
刊《南风》。四、在《青岛民报》上编辑文学副刊《菲醇》的菲醇社。五、为《工商
日报》编辑副刊《荒浪》的荒浪社。活动时间短,影响较小。六、青岛诗歌生活社,创
办了《诗歌生活》月刊。七、青岛海声社, 创办了《海声》月刊。 日本第二次侵
占青岛前夕,一批作家诗人和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青岛,有影响的文学社团或撤离或解散。
日本侵占后, 青岛仅成立过5个影响不大的社团。中国留日学会青岛分会,创办了《发
声》月刊。青岛楠心会,创办了《青岛》专刊。蔷薇十日社,创办了《蔷薇》十日刊。
治平月刊社,创办了《治平》月刊。华北文化通讯社,创办了《民民民》月刊。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文坛先后有十多个文学社团成立,各自创办了
文学刊物。主要有:地瓜干月刊社,创办了《地瓜干》月刊;新月轮月刊社,创办了《新
月轮》月刊;青岛杂志社,创办了《青岛》月刊;时代生活周刊社,创办了《时代生活周
刊》; 青声月刊社,创办了《青声》月刊;星野月刊社,创办了《星野》月刊;岛上文艺
月刊社,创办了《岛上文艺》月刊;大青岛月刊社,创办了《大青岛》月刊;青岛海声月
刊社, 创办了《海声》月刊; 崂山月刊社, 创办了《崂山》月刊;青岛文艺社,创办了
《青岛文艺》月刊。其中,青岛文艺社影响最大,不仅有青岛成员,还有外地成员,活动
时间亦长。青岛文艺社成立于1946年10月,一直活动到1949年8月。主要成员有王统照、
刘燕及(社长)、蒲风、张圣资、谭竹亭、山音、田风、黄耘、鲁丁、废丁、张弘、梁
宝等, 外地成员有丁力、李瑛、海笛、毛羽、叶涛、梅青、岗岚、李放等。青岛文艺
社的建社宗旨是: “以青年作家为主,依靠老作家帮助,振兴青岛文坛”。文学主张是
继承“五四”文学革命精神,提倡现实主义的大众文学;尊古崇今,提倡创新;反对空词
滥调, 无病呻吟,提倡作品需具真实感;号召“写灵魂的东西,写未写的东西,写大众的
东西”。青岛文艺社出版《青岛文艺》, 从第二期起改为《文艺》,共出版七期,还分
别以《杂志》联合刊、《文坛》月刊、《诗行列》的名义出版了三期。
1947年10月19日,青岛文艺社在北平路小学举办了“纪念鲁迅逝世11周年”活动,
文友社、海光社、瞿鸣社、星野月刊社、岛上文学社等文学社团均派代表参加。青岛
文艺社社长以主席身份颂扬了鲁迅先生对民族解放运动的功绩。以后, 又出刊了《纪
念鲁迅先生专辑》,发表了臧克家的《喇叭的喉咙》和梅青的《鲁迅,我歌颂你》等13
篇诗文。
建国后,青岛市的文学创作出现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1950年4月9日,青
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筹委会正式成立。李佐长任主任委员, 罗竹风、冯沅君任副主
任委员。同年夏天,原胶东文协江风调来青岛,任文联筹委会副主任委员、党组书记。
文联筹委会下设创作研究部, 组运部。文联筹委会办公室秘书具体负责《青岛文艺》
的编辑工作。还建立了文学、美术、戏曲、音乐等创作研究组, 在京剧界、话剧界、
美术界、曲艺界展开工作。1957年, 青岛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正式成立,设两部一室,即
《海鸥》编辑部、艺术部、办公室。市文联成立不久,由于受反右派运动的影响,会务
停顿,直到1978年才恢复工作,重新组织文艺创作队伍。至1987年,有文艺作者近300人,
其中文学创作者160余人、艺术创作者130余人。文学创作呈现了历史未有的繁荣景象,
1978~1987年, 出版长篇小说35部、中篇小说124部、短篇小说1 100篇、电影文学剧
本30余部、电视剧创作30余部,美术创作出版了13部个人画集等。1985年底,市文联还
先后协助平度、莱西、即墨、胶南等县成立当地文联组织。
1957年春夏之交, 还成立了葵花诗社。社长是山东大学教授、诗人高兰。参加诗
社的主要是50年代活跃在青岛诗坛的作者。诗社成立后曾几次座谈有关诗歌创作问题。
同年夏天,诗社把部分诗作汇编成《葵花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反右派斗
争开始后,诗社主要负责人被错定为右派,葵花诗社不宣而散。
80年代, 工矿企业成立了一批文艺社团。1985年12月青岛市青年文学协会成立。
有个人会员90多人,团体会员30多个。协会创作的会刊名为《文学信使》。1986年5月,
协会还举办了“青岛文学艺术大奖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