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雕 塑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57&run=13

解放前, 青岛地区寺庙里供奉的神像,多是民间艺人采用传统手法塑成,特别是石
兽、石坊做工精细。青岛市内的西方建筑, 也有一些装饰性的雕塑。雕塑作为一种艺
术门类,建国后才被重视。1954年,青岛第十四中学校院内塑建了一座鲁迅像(水泥)。
这是山东,也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室外鲁迅雕像。1956年,青岛市文联筹委会成立了雕
塑创作组, 把雕塑工作者组织起来,使雕塑艺术得到发展,有了起色。在同年举办的山
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中,《鲁迅》(毋振远)获二等奖,《做习题》(吴文家)获三等奖。
1958年,泥塑《春天》获山东省美展优秀作品奖,并被收藏。
“文化大革命”时期, 兴起雕塑领袖像之风,雕塑一度红火。1970年,青岛的雕塑
作者曾仿制大型泥塑《收租院》,在海泊河公园展出。城市雕塑亦显端倪,1974年中山
公园喷水池内, 落成了高1.4米的花岗石雕《儿童嬉水》,为公园增添一景,深受游客
青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雕塑艺术创作发展很快,不断有雕塑新作问世。特别是80
年代,青岛兴起城市雕塑。在中共青岛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先后成立了青岛市
城市雕塑建设办公室和青岛市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对城市雕塑进行规划、审定,组
织发动雕塑作者进行创作。1983年、1985年青岛市举办了两届城市雕塑作品展览, 有
180余件雕塑作品参展(其中33件来自全国各地) ,推进了青岛市雕塑创作活动,使雕塑
队伍日渐扩大, 雕塑技术日趋成熟,雕塑艺术水平日益提高。1978~1985年,青岛市参
加全国、山东省展览并获奖的作品有: 《一路春风》(王宁),《我爱祖国的蓝天》(周
世亮) ,《欣慰》、《哪吒》、《刘少奇同志青年时代》(于家骧),《晨》、《琴岛的
传说》、《蒲松龄》、《摇篮曲》(李柯民),《凯旋归来》(吴尚民),《乐》(张白涛),
《闻一多先生纪念碑》(徐立忠)、《海狮》、《冲浪》(邢成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