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51&run=13

19世纪末叶, 油画作为室内艺术陈列品带进了青岛。德国和白俄油画家亦随之来
青岛写生, 从事油画艺术活动,并举办小型油画沙龙,欣赏、观摩油画作品。20世纪20
年代,青岛美术工作者开始学习和研究油画,并进行创作活动。在琴岛画会举办的12次
展出中, 油画亦占有突出地位。1942年举办的青岛市冬赈书画展览,油画《灯下》(赵
琰) 以温暖的赭黄色调子,与现实中饥寒交迫难度年关的贫民形成强烈对照,给观众以
震撼。但建国前青岛仅有少数画家从事油画活动,创作力量薄弱,作品有限。
建国后, 青岛油画创作开始发展起来,作者形成队伍,创作亦趋向高层次。50年代
初,即有8幅油画作品分别参加青岛市美术展览、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全国首届职
工美术作品展览。进入60年代至“文化大革命”结束,青岛有9幅油画作品分别参加了
全国美术展览、全军美术展览、山东省美术展览。其中, 《海阳民兵》(姜宝星)由上
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地雷战》(王洪翔)收入《山东省美术作品展》画册。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油画创作队伍进一
步扩大, 油画创作亦有长足进步,有20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全军以及省级以上展览,有
的获奖, 有的还入选画册出版。这些油画作品有: 《为了明天》(戴保华, 1977年)、
《春天》(王洪翔,1978年)、《逐浪高》和《华罗庚肖像》(于普洁,1978年)、《斯诺
像》(郭殿芳,1978年)、《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张乐光,1979年)、《盐田
之晨》(姜宝星,1979年)、《孩子们要上前线》(郭殿芳,1979年)、《回到祖国怀抱》
和《毛主席在青岛》(陈锡岩,1979年)、《鲁迅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和《硕果》(王
伟, 1979年) 、《咱连又添新书架》(戴保华, 1979年)、《霜叶红于二月花》(王伟,
1980年)、《贺龙将军》(王伟,1981年)、《信仰》(陈锡岩,1981年)、《沂蒙煎饼香》
(戴保华, 1982年) 、《你早》和《郝建秀与郝建秀小组》(姜宝星,1983年)等。其中
《华罗庚肖像》为华罗庚本人收藏, 《盐田之晨》、《孩子们要上前线》获1979年山
东省美术作品展览二等奖。1982年《腊月》(姜宝星) 收入《山东油画选》,《渔归》
和《沂蒙四月》(姜宝星)分别入选北京、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