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画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48&run=13

20年代,青岛便有许多国画家进行创作、教学和研究活动。1928年,组织了“少海
书画社”, 开展有组织的创作研究,并在1929年举办了国画展览,出版印刷了两集《少
海书画册》。30年代, 国内著名画家金拱北、胡佩衡等来青岛举办画展或联展。1935
年出版了即墨国画家刘凤翔的《崂山诗画集》。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北京的邱石宾、陈缘督、周怀民、陈维信、黄二南等,
济南的关友声、李苦禅以及青岛市的杜宗甫、赫保真、于希宁、陈大羽、张伏山、刘
德沼、刘宗枚等先后在青岛举办了个人画展与联合画展。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夏
由青岛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在青岛迎宾馆举办了一次美术展览, 许多国画家的作品参加
了展出。
建国后, 国画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1954年成立了青岛市国画研究会, 1955年和
1956年分别举办了青岛市第一届、第二届国画展览。擅长于山水画的黄公渚、以书画
金石闻名的杜宗甫和执教绘画多年的赫保真被誉为岛城国画界“三老” 。建国初期,
赫保真创作的《星期日的早晨》、《青岛海产馆》、《白毛女》参加了全国美术展览。
1959年,他应邀去北京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画了巨幅立屏《满堂红》,以牡丹的艳而不
冶、丽而不俗, 千姿百态博得了声誉,后雅称“赫牡丹”。1963年,黄公渚、杜宗甫合
作的大幅雪景山水画, 成为他们的代表作。60年代出版的山东国画选集中就收有“三
老”的作品。
六七十年代, 老国画家与中青年国画家对人物、山水和花鸟画的技法、风格与内
容构思的结合方面,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62年8月,由山东省文联、美协和青岛市文
联联合邀请了京沪宁及山东籍的著名国画家在青岛讨论中国画风格问题。参加讨论会
的有李苦禅、王雪涛、吴镜汀、吴青霞、郭味渠、彦地、郭传璋、田世光、俞剑华、
钱松H、张文俊、亚明、宋文沼、陈大羽、王个d、孙雪泥、于希宁、黑白龙、卓启俊、
戎玉秀、迟宾、王天池、张彦青、刘鲁生、弭菊田、岳祥书、陈维信和青岛的画家黄
公渚、杜宗甫、赫保真、冯凭、马龙青等。同时,举办了两次展览,还组织过多次示范
表演和讲座等学术活动。这次人才荟萃的盛会, 对青岛的国画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画界呈现出历史未有过的
繁荣景象。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佳作迭出。近20位画家在青岛或外地举办过个
人画展或联展。青岛市参加省级以上画展的作品有: 《本色》(孙增弟,1978年),《茶
绿崂山谷》、《高峡战歌》、《穷山变新颜》(刘栋伦,1978年),《崂山雪梨》、《万
绿丛中点点红》(刘栋伦, 1979年) ,《蕉叶迎春》(裴家乐,1979年),工笔花卉四扇屏
《心花怒放》(孙聪敏, 1979年) ,《雪》(梁天柱,1980年),《猴桃》(张朋,1983年),
《仕女》(张镇照,1983年),《铺路石》(赵建成,1984年),《石壕吏》(张镇照,1984年),
《海上长城》(吴纯强,1984年),《北海船厂》(吕广欣,1984年),《崂山图》(刘文泉,
1984年),《岛城风采》(吴纯强,1985年)。其中,《铺路石》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
展览,获铜牌奖;《心花怒放》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三等奖;《雪》参加山东省
书画作品展览, 被山东省美术馆收藏。出版的国画专辑有:《青岛风景写生》专集(刘
栋伦, 1979年)、《菊谱》和《百花谱》(冯凭,1980年)、《赫保真画选》(1983年)、
《冯凭画选》(1983年)、《张朋画选》(1983年)、《隋易夫画辑》(1984年)、《宋新
涛画集》和《宋新涛画辑》(1984年)。参加国际文化交流的有:《松鼠》(张朋),1979
年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一届亚洲美术作品展览;《雄鹰》(张朋)、《部长传经》(孙增
弟) 参加在日本举办的亚洲妇女生活展览;梁天柱国画作品,1980年参加日本东京“三
樾大楼”画展; 张朋的两幅花鸟画,1981年参加在新加坡举办的中国现代书画展览,还
在新加坡举办了三人联展; 刘栋伦的山水画,1981年在日本大阪近代美术画廊展出;隋
易夫等人的国画,1981年在日本下关市展出;《梅花》(马龙青)1985年选送日本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