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舞 蹈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44&run=13

青岛解放前, 民族舞蹈有秧歌、高跷、龙灯、狮舞、旱船、杂耍等,大体为6大类
22种。一、祭祀性舞蹈。分为巫舞、羽龠舞两种。前者活跃于胶南、胶县、黄岛, 后
者活跃于胶县、即墨。二、秧歌舞(3种)。小戏秧歌,以胶县秧歌为代表;歌舞秧歌,活
跃于崂山一带;小调秧歌,以即墨西头河乡为代表。三、高跷类。分以戏曲人物扮像为
主和以现代人物扮像为主两类。四、灯舞类(3种) 。以海族为代表的有即墨县的“四
蟹灯”、沧口区的“水族灯”等;以农业丰收等为代表的有“五谷丰灯”、“鸟类灯”、
“剪纸灯”;以机械为动力的有“转动灯”,以光和热为动力的有“走马灯”。五、道
具舞类(8种) 。道具舞蹈分为硬架子道具舞和软架子道具舞两种。硬架子道具舞有即
墨的“跑驴”、“武松打虎”、“旱船”,胶县的“大头娃娃舞”,胶南的“姜老背姜
婆”; 软架子道具舞有胶县的“狮子舞”、“龙灯舞”、“二鬼摔”等。六、杂耍类
(7种)。有“招车官”、“撬官”、“招阁”、“顶灯”、“锯大缸”、“打花棍”、
“跑五云”等。
青岛解放后,民族舞蹈非常活跃,每逢节日都有由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组成的秧歌
队、高跷、旱船、狮舞等涌向街道、广场。在民族舞蹈中,秧歌最为普及,秧歌中又以
胶州秧歌影响最大。1956年,胶州秧歌就参加了山东省农民舞蹈会演,受到了热烈欢迎。
后加工排练成“胶州大秧歌”, 使秧歌从街头广场走上舞台。1957年代表山东省参加
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舞蹈会演, 并向中央领导同志作了汇报演出。秧歌演员在中
南海受到了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60年代前期, 青
岛排练演出的民族舞蹈节目有:《抢亲》、《花伞舞》、《快乐的诺苏》、《抓舌头》、
《夸地瓜》、《喜报》、《弓舞》、《小海军》、《草原小姐妹》、《蓝色的童年》
等。“文化大革命”时期, 有大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沂蒙
颂》、《草原儿女》、《小刀会》、《蝶恋花》、《飞天》、《蛇舞》、《农夫与蛇》、
《鸿雁高飞》、《猪八戒背媳妇》、《草原夜曲》、《金梭织出春满园》、《知识青
年下乡来》等。
“文化大革命”后,舞蹈演出活跃,演出了《打起鼓庆胜利》、《各族人民欢庆胜
利》、《绣金匾》、《风筝》、《金梭银梭》、《崂山美》、《踏破碧海千倾浪》、
《航标兵之歌》、《迎春花儿开》、《青春的节奏》、《迎春》、《鼓舞》等一批舞
蹈。创作人员编创了35个舞蹈节目。其中,《丰收时节》(哈瀛康)、《碧海银珠》(郑
佩君、吴升超)、《雾都报童》(魏三多、哈瀛康)、《我爱油田》(徐重恩、梁宝祥)、
《母亲》(徐重恩、郑佩君) 、《情网》(徐重恩)、《脚印》(梁宝祥)、《悟》(徐重
恩)、《剑舞》(孔繁雪)等在山东省舞蹈创作汇演中获奖。
外国舞蹈的移植和演出亦方兴未艾。60年代青岛舞台曾演出《葛佩利亚》、《唐
·吉诃德》 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75年曾演出刚果舞蹈《愤怒的火焰》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1977年曾演出日本舞蹈《八木小调》和《小花笠》、印度舞
蹈《拍球舞》和《罐舞》、斯里兰卡舞蹈《脚铃舞》等; 1978年曾演出苏联舞蹈《四
小天鹅》、《天鹅之死》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演出的有《四人西班牙》、
《西班牙主题》、《唐·吉诃德》双人舞、《王子与黑天鹅》、《西班牙斗牛士》、
《葛佩利亚》片断、《洗衣娘》、《摘苹果的时候》、《某个地方》等苏联、西班牙、
朝鲜、美国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