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曲 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40&run=13

20世纪20年代初, 青岛就有了曲艺演出活动。初期的艺人流浪街头, 在道旁或广场
“撂地”演出,有的在茶社卖唱,主要演出评词、渔鼓、琴书、大鼓四种。30年代以后,
艺人逐渐增多, 出现了固定说书场,曲艺形式也更丰富多彩,大鼓形式中增加了西河大
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此外还有相声、山东快书(武老二)、双簧、落子杂耍等。
青岛曲艺活动的发展,使著名曲艺艺人亦前来献技。1932年,相声演员马三立曾在
青岛活动了三个月。开始没有演出地盘, 靠同行倒地方帮忙,甚至不得不“串巷子”,
后来和戏班搭班演出。演出的相声有《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五六十
个段子。同年,被誉为“西河泰斗”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到青岛,在台东、市北等地
演出。1934年他再度到青岛, 经常演唱的书目有《五代残唐》、《飞龙传》、《岳飞
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封神演义》等。40年代, 山东快书
演员高元韵、杨立德, 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高金凤等都到青岛从事过演出活动。曲
艺艺人尽管社会地位低下,倍受欺凌,生活贫困,但由于平民百姓欢迎,至青岛解放前夕,
曲艺品种已有双簧、山东快书、数来宝、太平歌词、山东琴书、渔鼓、相声、大鼓等
八种。艺人已达数百人。
青岛解放后,人民政府把分散演出的艺人组织起来,1949年9月1日成立了大众游艺
社,分为相声大鼓、杂耍魔术、评词(包括山东快书、数来宝)、地方戏、清唱、话剧、
舞厅7个组。 主要演出场地在夏津二路同乐戏院、第三公园一分场、李村路二分场。
1949年10月17日在鲁迅纪念会上,曲艺登上了舞台,结束了曲艺不登舞台的历史。1949
年11月5~6日,青岛市举办了第一届曲艺大竞赛,在天成戏院演出了评词、山东快书、
相声、大鼓和地方戏等。为了改善曲艺演员的演出条件,青岛市设立了8个说书场。即:
四川路说书场,可容观众数十人;贵州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市场三路说书场,有
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200余人;延安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东镇南山说书
场, 可容观众100余人;四方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300余人;沧口广场
说书场,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可容观众400余人。
1958年10月30日,青岛市曲艺团正式成立,私人说书场均作价归曲艺团。保留的曲
艺品种有西河大鼓、木板大鼓、山东琴书、河南坠子、评书、相声、古彩戏法和皮影
戏等。从建立大众游艺社到50年代末,曲艺节目推陈出新,多为演员自己整理或者创作。
大众游艺社上演的曲艺节目有: 戏曲《九件衣》、《兄妹开荒》、《杨桂香翻身》、
《小二黑结婚》, 大鼓《三勇士推破船》、《十女夸夫》、《懒汉回头》、《洋铁桶
的故事》,评词《晴天行》、《英雄奋斗十八年》,山东快书《王老二反恶霸》、《粪
变金》、《为人别娶俩老婆》、《孔二小姐要嫁妆》, 相声《韩复榘做官》、《五大
天地》、《西江月》等。青岛市曲艺团成立后, 曲艺队伍人数众多,上演的书目有:传
统长篇大书《杨家将》 、 《呼家将》、《薛家将》、《五代归宋》、《大隋唐》、
《飞龙传》 、 《响马传》、《岳飞传》、《包公案》、《彭公案》、《明英烈》、
《五代残唐》、《东汉演义》、《东周列国》等, 现代题材长篇大书《烈火金钢》、
《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平原游击队》、《桥隆飚》、《红岩》、
《林海雪原》等。 60年代初, 青岛市曲艺团只说长篇大书。青岛市歌舞团曲艺
队则继承发扬传统,推陈出新,1961年夏在青岛市工商联小礼堂演出了青岛市第一个曲
艺专场《不怕鬼的故事》(刘金堂编导) 。节目有:胶东大鼓《要账》、西河大鼓《宋
定伯捉鬼》、山东快书《砸银行》、山东琴书《装灶王》、河南坠子《熬牛头》、相
声《借火》、单口相声《抢弦子》等。1962年, 曲艺队转归青岛市曲艺团编为曲艺团
二队, 打破了曲艺团只说长篇大书的局面。演出的节目有从上海移植的化装相声《理
发春秋》、《拉洋车》、《拔牙》,从北京移植的双簧《李二嫂改嫁》、《讲卫生》,
去济南学习的河南坠子《二小姐做梦》等。至1964年, 青岛市曲艺团组织了《笑的晚
会》(两组)、《新风曲会》(两组)曲艺专场和山东快书专场。演出了大型化装相声剧
《二旦子改行》、山东快书《送钱包》、西河大鼓《红心壮志》、胶东大鼓《雷锋探
亲》、山东琴书《活着的雷锋》、山东快书《卖鱼》、中篇鼓词《匪特落网记》等。
1965年,青岛市曲艺团撤销,市区各说书场关闭,曲艺二队集体调回青岛市歌舞团。
“文化大革命”时期,曲艺演员的单位归属多有变动,但仍坚持排演和创作节目。
山东琴书《上山》、《云中燕》、《渡河记》(刘金堂词、周建业曲) ,山东快书《孟
扎路打虎》、河南坠子《接娃娃》、山东快书《夺担丈》、胶东大鼓《查船橹》 (刘
金堂创作),相声《鲜花盛开》(潘贵才创作),在省以上调演、会演中获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曲艺界迅速创作和推出了一批新作。1977年秋,青岛曲艺
界带着新作山东柳琴《欢呼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山东快书《勇斗女皇迷》、
山东琴书《争读宝书》、胶东大鼓《毛主席的旗帜永飘扬》、相声《创业杂谈》等赴
上海, 在上海五星剧场交流演出,连演两个月,场场爆满。《解放日报》发表了《丰富
的山东曲艺》,祝贺演出成功。上海演出的成功,推动了曲艺创作。山东琴书《新长征
插曲》、《长征路上》、《质量风波》, 胶东大鼓《找卷尺》、《送计算机》、《刘
玉环》等相继问世,受到欢迎。特别是《新长征插曲》(刘金堂词、周建业曲)连演200
多场,全国各地同行纷纷到青岛学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文化部批准,1979年冬重建了青岛市曲艺团。建团初期
即上演了《您看急谁》、《出租的新娘》、《孝顺儿女》、《三换新郎》四个相声剧。
此后,创作和演出的剧目不断增加,还到大连、烟台、威海、潍坊、淄博、黄县等地以
及胜利油田、齐鲁石化公司、引黄济青工程现场演出。为配合计划生育、银行保险、
环境保护等行业宣传,曲艺团还分别组织了专场演出。
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使青岛的曲艺创作达到新的高峰。经常上演的曲艺作品,属创
作的有70多个。其中, 山东快书《武松装媳妇》(高景佐演唱)由中国唱片公司录音灌
成唱片,发行全国;山东琴书词曲集《真正的爱情》(刘金堂词、周建业曲)、长篇大书
《呼家将》 (刘书琴等编写) 分别于1983、1984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山东琴书
《锯瓷盆》、《追求》、《石狮子裂嘴》,相声《飞》、《春风送暖》、《公园奇遇》,
胶东大鼓《三巴掌》等获省级以上奖励。1979年,青岛市曲艺团演出琴书《锯瓷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