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吕 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37&run=13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具有代表性的剧种。是由流行于山东各地的“洋琴戏”演化而
来,从洋琴戏到吕剧的转化始于50年代初期。1950年4月,青岛文联筹委会文工团成立,
排练演出了洋琴戏《小二黑结婚》。在排练过程中突破了洋琴戏中的表演程式, 吸收
了新歌剧的表演方法,对洋琴戏的唱腔、伴奏乐器等方面都有改革。1951年,文工团又
排练演出了洋琴戏《一贯害人道》。1952年青岛市文联筹委会文工团大部分人员调至
济南, 对洋琴戏的改革继续进行探索。洋琴戏《小二黑结婚》实际成为青岛地区吕剧
的萌芽。
1954年,山东省吕剧团首次来青岛公演。这一新生的剧种以朴素的山东地方色彩,
委婉的唱腔, 生动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并迅速流传。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青
岛纺织机械厂等单位相继建立了业余吕剧团, 排演了《小借年》、《井台会》、《庵
堂认母》等一批小戏,扩大了吕剧的影响。1957年后,市工人文化宫、各区文化馆先后
成立了业余吕剧团, 排演了《龙凤面》 、 《朝阳沟》、《魏隆民》等大中型剧目。
1958年成立的青岛市艺术学校开设了吕剧课,培养吕剧专业人才,为建立专业剧团打下
了基础。
1959年底, 筹建青岛吕剧团,组成了61人的班子,排练了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大型
革命历史剧《春雷》, 于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青岛影剧院举行了建团大会,
公演了《春雷》。建团后, 创作的剧目有:《女货郎》、《双探亲》(毕宏川),《不宜
动工》(钟昭栋),《抓关键》、《神秘包裹》、《饲养场的春天》(魏文声);改编的剧
目有: 《雷雨》、《文成公主》、《杜鹃山》、《孔雀胆》、《雷锋》、《年轻的一
代》等。其中, 根据郭沫若同名话剧改编的《孔雀胆》、大型古装戏《文成公主》、
《小忽雷》、《意中缘》,折子戏《拾玉镯》、《喝面叶》、《狮子楼》、《小姑贤》,
以及青岛市吕剧团创作的《不宜动土》等大小剧目100多个, 在青岛市和外地演出,受
到欢迎和赞扬。
“文化大革命”时期, 青岛吕剧团于1968年11月撤销,1970年1月恢复建制。这时
期创作的剧目有: 《红炉新颜》(蔺永钓、姜琦)、《支农新歌》(魏文声)、《山花》
(钟昭栋)、《桃源河畔》(王信敏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剧团的演出和剧本创作
都出现了新局面。1977年演出了《李二嫂改嫁》,分两队演出,一日数场,连演数月,场
场爆满。到大连、上海等城市演出也受到普遍欢迎。创作和改编的剧目有《龙湾岛》
(钟昭栋等) 、《此恨绵绵》(赵象等)、《张王李赵》(赵象)、《张海迪》(周先
佩等) 、《三凤求凰》(魏文声等)。其中,大型吕剧《此恨绵绵》和《张王李赵》,先
后获山东省和全国优秀剧本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