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京 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36&run=13

表演艺术家在青岛 20世纪20年代, 京剧就活跃在青岛戏剧舞台上。国内京剧界
的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代表人物,都曾在不同时期来青岛献艺。1927年春,
京剧界著名演员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杨小楼、余叔岩、于连泉、程继仙等来到
青岛, 这是京剧名伶在青岛的一次盛会。他们在各个京剧团体都是领衔主演, 来青岛
“大舞台”(今永安大戏院)同台演出,在京剧界罕见。当时“大舞台”不久建成,可容
纳3 000观众。共演出3场,场场爆满。1933年,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马连良又先
后来青演出。1938年, 吴素秋与袁世海来青岛演出《霸王别姬》等剧目。四大名旦之
一的程砚秋, 1940年率团来青岛演出程派名剧《锁麟囊》、《荒山泪》等剧目。以后
他又数次来青公演,与青岛的京剧票友交往,传授程派剧目。1943年,马连良、袁世海、
张君秋、叶盛兰、杨宝森、李少春、裘盛戎也相继来青岛演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
时, 四大坤旦之一的童芷苓正在青岛演出。为庆祝胜利, 她和青岛的票友共同排练了
《三堂会审》, 分别在青岛影剧院、永安戏院、兰山路礼堂公演3场,和青岛人民一起
庆祝胜利。
剧团剧目 青岛解放前,没有专业京剧团,有以专业京剧演员为主的戏班。华乐戏
院、大舞台、光陆戏院等均建有自己的戏班。
青岛解放后,胶东文协胜利剧团第二演剧队的一个分队进入青岛,并筹建京剧团体。
初为青岛文联筹委会属下的京剧队,后扩展为青岛文联筹委会京剧团。1952年春,该团
转归市文教局领导,称青岛京剧团,同年秋改称青岛市京剧团。建团后演出剧目是《黄
巢》、《棠棣之花》。此后编演了《闯王进京》、《九件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
又编演了《豺狼行》、《木兰从军》。为配合镇反运动和宣传婚姻法的颁行, 先后创
作演出了《血泪控诉九宫道》、洋琴戏形式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及评剧形式的《小
女婿》。还演出了《江汉渔歌》、《河伯娶妇》、《孟姜女》、《梁祝哀史》等新编
剧目。
1952年6月,驻青岛海军前哨京剧团撤销,其主要演员10余人参加了青岛市京剧团,
使演员阵容壮大。1952~1953年, 演出逐渐转入剧场,在坚持上演新编历史剧的同时,
又以合作演出的形式先后与国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徐东明、徐东来、言慧珠、程砚
秋、马连良领衔的小组、剧团同台演出。1955年1月,言派艺术创始人言菊朋之长子、
师承马连良多年的言少朋参加京剧团。3月,在旅大市首演《屈原》,共演出六场,场场
爆满。改编的《炼印》亦获成功。上演的《十老安刘》、《春秋笔》、《四进士》、
《猎虎记》、《野猪林》及《三打祝家庄》等剧目受到群众欢迎。
1956年5月,青岛市京剧团以改编的《十五贯》和《挑滑车》、《樊江关》参加山
东省第一届戏曲会演, 言少朋、韩小楼双获演员表演一等奖,8人获二、三等奖。同年
还排练了《春香传》、《文天祥》、《史可法》和《铸剑》等戏。1958年, 青岛市京
剧团赴内蒙古演出, 排练的主要剧目有《田单破燕》 、 《三家福》、《白毛女》、
《红色卫星闹天空》(言少朋改编),《刘介梅》(唐效齐、田葆成改编),《红色风暴》、
《苦菜花》、《红旗谱》(唐效齐改编) , 《方志敏》(唐效齐编剧),《赵氏孤儿》、
《薛刚闹花灯》(言少朋、董春伯整理编排) 。1959年1月,青岛市京剧团进京演出,在
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演出了言派名剧《卧龙吊孝》、《让徐州》,使绝响于京剧舞台
10余年的言派艺术得到复苏重振。 由于周恩来总理对言派艺术的继承流传极为关切,
青岛市京剧团选定《徐策跑城》(麒派戏, 董春伯主演)、《让徐州》(言派名剧,张少
楼主演)、《破洪州》(梅兰芳弟子张春秋主演)和言派名剧《卧龙吊孝》(言少朋主演)
进中南海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一致赞扬。《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可喜言派有后》
的文章, 使言派艺术大振,在首都剧坛和全国各地引起了热烈反响。1959年10月,在济
南为毛泽东主席汇报演出了言派戏专场, 陪同观看的有王稼祥以及舒同等山东省委负
责同志。演出后,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了演职员。此外,剧团还在上海、苏州等城市向
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贺龙等中央领导同志分别作了专场汇报演出。1959年向国庆
十周年献礼的剧目有言派戏《伍子胥》、《桑园寄子》、《汾河湾》、《义责王魁》、
《昭君出塞》、《一箭仇》。截至1962年初, 共挖掘《吞吴恨》、《上天宫》等近20
出言派戏, 并以创新的言派唱腔排演了神话剧《宝莲灯》、新编历史剧《卧薪尝胆》
(剧团编创组编剧) 和《太白闹朝》(李福顺编剧)等。1963年,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改
编了同名京剧《桥隆飚》(唐效齐编剧),这是青岛京剧团创作排练京剧现代戏的开端。
该剧参加了山东省现代戏创作会演,获得好评。继《桥隆飚》之后,又排演了《碧血红
岩》(李师斌改编)、《会计姑娘》(田葆成改编)和向北京京剧团学习的《芦荡火种》、
向云南学习的《黛》等。1964年5月,剧团一部分演员调省参加现代剧《红嫂》的排
练。7月, 周恩来总理在首都剧场看了《红嫂》。毛泽东主席1964年8月12日在北戴河
观看了《红嫂》的汇报演出,接见了全体演职员并和大家合影留念,对《红嫂》一剧作
了进一步加工提高的具体指示:“经艺术加工后达到玲珑透剔,作为一个保留剧目”。
“文化大革命”期间, 青岛市京剧团排演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
家浜》、《杜鹃山》、《龙江颂》、《敌后烽火》、《盘石湾》等剧目。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青岛市京剧团坚持排练京剧现代戏。1977年9月9日纪念
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时,演出了歌颂杨开慧烈士的《蝶恋花》,演100余场,场场满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京剧团重新排练了《桥隆飚》、《方志敏》,移
植演出了《金色的教鞭》、《杨三姐告状》、《可爱的中国》等;并整理重排了近100
出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在青岛市和外地巡回公演,赢得了上海、南京、天津、大连等
地观众的好评。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际文化交流日趋活跃。1986年11月30日,青岛市京剧团
排练了传统剧目《十八罗汉斗悟空》, 应日本关西电视台之邀,赴日本公演,在世界宇
宙大厅,2万多观众观看了演出,关西电视台向全日本转播了演出实况,为中日文化交流
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