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话 剧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33&run=13

青岛的话剧活动, 发端于20世纪20年代末。1928年春天,光明剧社成立,这是青岛
市第一个话剧团体。光明剧社仅排练了《卞昆冈》一剧,只演了一场,影响不大。
进入30年代,话剧活动逐渐兴起。1932年春,由中共山东大学(原青岛大学)地下组
织发起组织了海鸥剧社,排练了《月亮东升》和《工厂夜景》两个独幕话剧,并在山东
大学小礼堂演出,引起了社会反响,上海“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新闻》以《预报了暴
风雨的海鸥》为题,报道了青岛海鸥剧社的活动。同年,海鸥剧社还排演了《暴风雨中
的七个女性》 、《乱钟》、《SOS》、《婴儿的杀害》、《饥饿线上》等进步话
剧,先后在山东大学和青岛大舞台(亦称新舞台,今永安大戏院)演出。由于反动当局的
镇压和破坏, 海鸥剧社领导人和骨干有的被迫离开青岛,有的被捕,1933年夏剧社停止
活动。30年代在青岛上演的话剧还有《门外的孩子》、《雨后》(王宗江主演,1933年),
《上海阔小姐》、《电影女明星》、《杨乃武》、《雍正篡位》等(上海协社话剧团,
1935年7月公演)。由《青岛民报》编辑孟超倡议,组织排练和演出了曹禺名剧《日出》
(1937年7月8日公演)。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话剧活动停顿了三四年。1941年,青岛话剧爱好者自发组织
了青岛剧社, 排练了田汉1921年创作的《咖啡店之一夜》、丁西林1923年创作的《一
只马蜂》。1942年1月17日在青岛市民礼堂(今市南区礼堂)公演后,观众反映强烈。同
年3月7日,青岛剧社演出了曹禺名剧《雷雨》,亦引起轰动。日本侵占末期,1944年8月
在中共青岛地下组织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群星剧团,这是中共青岛地下组织领导的第
二个话剧团,排演了《淮上的悲剧》、《咖啡店之一夜》等剧。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话剧活动发展很快,成立剧团多,演出剧目多,
特别是青岛作者(石玺)创作的戏剧作品《大地狼烟》第一次搬上了青岛舞台。群星剧
团作为青岛话剧界演出最多、影响最大的业余剧团继续活动; 还成立了20余个话剧团
体,主要有松山剧团(1945年9月)、莞菁话剧团(1945年底)、奥凯(OK)剧社(1946年)、
大华剧社(1946年) 、一鸣剧社(1946年6月2日)、海歌剧社(1946年12月7日)、建国剧
社(1946年12月20日) 、大地剧社(1946年12月30日) 、青青剧社(1947年)、方生剧社
(1948年冬) ;还有山东剧社、青岛剧社、中纺剧团以及属国民党青岛市执委领导的青
年剧社、属三青团青岛分部领导的青年剧社。
以群星剧团为骨干,先后演出了《深渊》(又名十八年)、《钗头凤》、《野玫瑰》、
《大地狼烟》、《结婚进行曲》、《升官图》等,特别是排练和演出了一批名剧,有吴
祖光的《捉鬼传》,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孔雀胆》、《棠棣之花》、《天国春
秋》,老舍的《国家之上》,夏衍的《雒难草》,陈白尘的《岁寒图》,欧阳予倩的《桃
花扇》等。
青岛解放后, 原有的话剧社团自行解体,话剧演出一度消沉。1956年5月6日,青岛
市话剧团正式成立, 这是青岛市第一个专业话剧团,有50多名演员,大部分来自中国青
年艺术剧院。同年秋, 共青团青岛市委组织成立了青年艺术团,下设话剧队,组织排练
演出活动, 先后排练了独幕剧《一个未发表的剧本》、多幕剧《无名英雄》、《吴运
铎》、《吉星高照》等。
青岛市话剧团的建立, 使青岛市的话剧演出水平大为提高。建团时即推出独幕剧
专场,公演了《刘莲英》、《照像那天》、《新局长来到之前》、《保卫干事》,同时
还公演了大型话剧《幸福》、苏联话剧《他的朋友们》。至1966年, 青岛市话剧团先
后排练演出了多幕剧《双婚记》、《无名英雄》、《桃花扇》、《布谷鸟又叫了》、
《百丑图》、《青春之歌》、《海滨激战》、《红色的风暴》、《刘介梅》、《敢想
敢做的人》、《无名岛》、《降龙伏虎》、《饮水思源》、《渔家悲欢》、《三八红
旗手》、《记忆犹新》、《红岩》、《皆大欢喜》、《霓虹灯下的哨兵》、《渔人之
家》等共40个, 独幕剧《刘莲英》、《住洋房受洋罪》、《王三》、《柜台》等共27
个。其中, 青岛市话剧团王命夫创作的《敢想敢做的人》,1958年曾进京公演,中央及
文化部等领导安子文、习仲勋、罗瑞卿、康克清、张鼎丞、谢觉哉、王震等观看了演
出,给予高度评价。1960年起先后到天津、上海、杭州、西安、兰州等90个城市公演,
历时两年多, 演出1 000余场,创全国话剧连续演出场次最高纪录。《柜台》(高思国)
参加了1964年3月在上海举办的华东话剧会演,1964年4月中旬调到北京汇报演出,周恩
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陈毅副总理、郭沫若副委员长等观看了演出, 并与演职员合影
留念。
“文化大革命”初期,文艺界遭受冲击。1968年青岛话剧团被撤销,至1970年恢复
建制。此后, 剧团排演了一批剧目, 有《槐树庄》、《南征北战》、《风华正茂》、
《码头风云》、《枫树湾》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话剧团的演出和创
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上演的话剧有: 《万水千山》、《枫叶红了的时候》、
《于无声处》、《雷雨》、《陈毅出山》、《高山下的花环》、《希腊棺材之谜》、
《哥仨和媳妇们》、《春暖人心》、《猎狼》、《飞吧,海燕》等。其中,青岛作者创
作的《猎狼》(王信敏等),1980~1981年共演200多场;《哥仨和媳妇们》(代路),1982
~1983年共演400多场, 仅北京即连演120多场;《飞吧,海燕》(代路),1986年3月应文
化部邀请赴京演出。该剧在山东省、上海、北京等地演出了230多场,荣获国家第四届
“梅花奖”,也是山东省荣获的第一个“梅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