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文学评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30&run=13

建国前对于文学创作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评论较为罕见,在一些报刊上偶有所见。
1935年,周世超在《新青岛报》发表了《给青年作家》、《关于文艺》等文章。同年9
月又写了长达2万字的《漫谈文艺》,文中提出:“我们固然不赞成无艺术的内容,但我
们绝不赞成以艺术的技巧为目的, 把艺术变成无内容的东西”。1937年, 他又撰写了
《试论知识的起源》。同年《青岛时报》曾有对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的评价文章。探讨
诗歌创作的文章还有刘兰逊在《青岛时报》上发表的《读诗漫墨》。40年代有重光等
人写的《诗中的杨柳》和《两年来诗坛总检讨》等文章。号嘶写的《中国文学和世界
文学世界》,探讨了翻译文学中“洋八股”的问题。1947年,《青岛文艺》创刊号问世,
《创刊词》明确提出了《青岛文艺》编者的文学主张。要求作家们, 一、“写灵魂的
东西”。“要写,就挺笔认真的写,不使作品成为应酬品,更给作品一个坚强的灵魂”。
二、“写未写的东西”。“从事文艺的人们, 就必致志创造,写先人所未写,说先人所
未说” 。三、“写大众的东西”。“文艺家的使命是: 先使白话文念于老妪听懂”,
“在内容上更不能忽略了大众”。创刊号发了《中西诗在情趣的比较》 (朱光潜) 、
《书评与做人》(萧乾) 等评论文章。还发表了《岛上文坛总巡礼》(石秀),对青岛出
现过的文学刊物和报纸副刊作了简略的评价。《青岛文艺》改为《文艺》后, 还发表
了《有力的大众文学》、《大众的作家, 应英勇的挺进》、《论屠格涅夫的俄罗斯先
进男女典型》等文章。
建国后,在青岛市文联创办的文学刊物上及报纸副刊上常有评价文章,一方面是评
论青岛市作者创作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是对创作思想的深入探讨。50年代初,青岛的文
学评论曾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1954年, 山东大学中文系两名学生写了《关于〈红楼
梦简论〉及其他》一文,许多报刊不予发表,在山东大学校长华岗的支持下,《文史哲》
发表了这篇评论文章, 引起全国重视,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另外,还对有关《红楼
梦》的时代背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1955年8月华岗因受诬陷入狱。在恶劣的环境中,
他仍然执笔不辍,写下了有关文学、科学和哲学方面的论著数十万字,其中《美学论要》
是力作之一。五六十年代, 组织了对长篇小说《渔岛怒潮》、《五月的鲜花》, 诗歌
《四方机车厂短歌》、《贫穷的人》、《织呀,织出共产主义春天》等的评论;组织了
对童话诗《蜜蜂的故事》的讨论。在创作思想方面,许多评论文章指出:作家应端正创
作态度, 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入生活,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在收
集大量创作素材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塑造出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
在创作中如何设计情节,刻画人物,运用语言等问题也都有所探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出现了一些从事文学评论的作家。作品主要有:《试
论鲁迅的散文创作》、《老舍及其作品》、《正确欣赏〈安娜·卡列尼娜〉》 (曲风
官),《怎么也筛不掉——读重印本〈家〉所想到的》、《谈〈民兵爆炸队〉的思想艺
术》、《漫谈邱勋的儿童文学创作》、《鲁迅与〈八月的乡村〉》、《波特莱尔及其
〈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张挺) ,《孔乙己与文章评论》、《要人
物多样化不要唯英雄化》、《论艺术典型是审美意识中介》、《典型问题系统观》、
《艺术民族化现代化合论》 、《艺术民族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试探》 (杨曾宪) ,
《对〈科学形象思维〉的一点质疑》、《对〈恩格斯是怎样看待文艺真实〉一文的质
疑》、《社会主义文艺性质之我见》、《陶渊明“桃园理想”初探》、《文学的同步
异步及其他》、《关于“报告小说”的美学思考》(赵夫青) 等先后发表,《中国当代
诗歌研究窥探》(冯国荣)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鲁迅与〈八月的乡村〉》、
《波特莱尔及其〈恶之花〉与鲁迅及其〈野草〉之比较观》、《艺术民族化研究中的
方法论问题试探》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