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民间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28&run=13

青岛地处崂山脚下, 黄海之滨,民间口头文学蕴藏丰富。建国后,青岛市文联曾多
次组织文化工作者下乡采风,广泛收集民歌及民间故事,从而使民间文学大放光彩。特
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民歌 解放前,青岛港码头工人创作的“干到秋,穷到秋,剩下麻袋和手钩”,盐场
劳工创作的“踏着桥板登盐山,一不小心命归天”,都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建国后,新民歌不断涌现。四方机车车辆厂工人创作的新民歌“干了一辈子工,想都不
敢想,收了个徒弟是厂长”,被收集在全国的新民歌集中。青岛市文联在1958年组织专
人收集民歌,共收集上千首,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青岛民歌集》。
民间故事 以崂山故事为主。50年代中期即有《孑孓和蝌蚪》(刘思志)发表。此
后,青岛市报刊时有民间故事发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理工
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1983年,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崂山的传说》,收民间故
事41篇,16万字。1984年,由山东少儿出版社出版《神奇的石门崖》,收民间故事38篇,
11万字。1985年, 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崂山志异》(刘思志),收民间故事130多
篇, 27万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黑二斩妖》,收民间故事58篇,17万字;山东出
版社青岛分社出版《青岛民间故事选》,收民间故事30多篇,6万字。1986年,上海文艺
出版社出版《崂山风物故事》,收风物故事43篇,12万字。青岛民间文学工作者收集整
理的民间故事《崂山茶》、《白云洞》、《枣核儿》(刘思志) ,《浮山戴帽》、《崂
山的传说》(张崇纲) ,《金马驹》、《乌龟作寿》、《孔雀的尾巴》、《解毒石》、
《逢仙桥》、《擎天柱》(刘士圣),《八仙的传说》、《吕洞宾救牡丹》(徐正宇)等,
分别收在山东、天津、上海等出版社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民间故事集中。其
中,《崂山茶》、《白云洞》等获1979~1983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解毒石》、
《崂山的传说》等获山东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