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散文 报告文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24&run=13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散文创作即已兴起。1928年发表于《我们》月刊的《樱花前
后》(孟超),为描述青岛的最早的抒情散文。
30年代,散文创作呈繁荣趋势,多有名篇面世,且都出自名家手笔,如闻一多、吴伯
箫、老舍、郁达夫等。他们的散文除了描写青岛绮丽的山光海色以外, 还抒写了当时
青岛的风情世态。 《青岛》,写于1931年,是闻一多一生中仅有的一篇写景抒情的
散文,发表在1936年《古今名文八百篇》一书中。《青岛》不过千字,文中以简明生动
的语言,对岛上春、夏、秋三季的景色,作了诗情画意般的描绘。
《羽书》, 是吴伯箫的第一本散文集,大多为30年代初期在青岛写成,直接写青岛
的就有《山屋》、《马》、《岛上的季节》、《阴岛的海盐》、《海上鸥》、《记岛
上居室》等篇。《羽书》于1941年由巴金主持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王统照作
序。
老舍1934~1937年在青岛期间,写了不少散文,占他毕生写作散文的一半。其中有
《抬头见喜》(《良友画报》19349) , 《小麻雀》(《国语》周刊) ,《记涤洲》、
《神的游戏》(《大公报》) , 《想北平》(《宇宙风》1936年),《又是一年芳草绿》
(《益世报》19356) ,《小动物》(《人世间》1935年),《青岛与山大》、《五月的
青岛》等篇。
孟超, 1934年到青岛执教,住苏州路一间斗室,自题名为“当风室”。他在青岛写
了许多散文,其中有《卖菜女郎》、《何必秸岭》、《年末故旧皆飞絮》、《海浴》、
《睡倒的车子》、《秋的情调》、《破巢》、《此路不通》等。
郁达夫, 1934年夏天来青岛,居住了一个多月。除了汇编《屐痕处处》以外,还写
了一篇著名的游记性散文,题为《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全文3 000字,描
写青岛的部分占了近半。他在文中说:“去青岛住了一个夏天,方才觉得‘东方第一良
港’,‘东方第一避暑区’的封号,果然不是徒有其表的虚称”。
沈从文在青岛期间,也有散文创作。1932~1936年,发表和出版了《从文自传》、
《记胡也频》、《丁玲》等散文作品。
端木蕻良,1937年“七七事变”的当天从上海抵达青岛。其时,许多著名作家已先
后离开青岛。他以忧国忧民之心情写了散文《青岛之夜》,叙述了当时社会动乱情况。
《青岛之夜》发表在茅盾主编的《呐喊》杂志创刊号(1937年9月5日)上。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在日伪统治下的青岛报纸上,散文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
体裁时常出现,几乎每天的报纸都有散文,有时一天的副刊上刊登两三篇。内容大体分
为三类。一类是反映贫苦市民生活的,如《饭碗》反映了一个佣人的生活,他除了当主
人的人力车夫以外,还忍受小少爷的欺压凌辱,为了饭碗只得忍气吞声地活下去。《乞
食记》反映了一个乡村姑娘沦为娼妓的悲惨经历。另一类是反映作者在日伪统治下悲
观愁苦的散文,《初秧之献》、《秋在扣动我的心扉》、《秋夜,缅怀着一串不幸的往
事》等等。第三类是描写青岛风光的散文, 如《糜有桂花香》,赞美青岛为美都,遗憾
的是没有桂花香。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 青岛的散文创作仍在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报纸
和刊物上多有散文创作发表,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青岛文艺》改为《文艺》,从创
刊号到第5期,每期都有散文发表。1947年5月10日出版的创刊号上,刊登了《掘墓者》
(石星) 、《砸海蜊的人们》(欧阳普) 、《迎春花的故事》(山青)和《绿色的忧郁》
(木冰) 等。特别是在鲁迅逝世11周年时,发表了《在哀悼鲁迅的日子里》、《把文学
武装起来》、《你去了之后》等散文, 表现了青岛文坛怀念文学导师、向往光明未来
的深切感情。
建国后的散文创作有了新的发展,许多著名作家先后来到青岛。青岛的散文作家,
也辛勤笔耕, 取得了空前的丰收。五六十年代,陈伯吹先后三次到过青岛,均留下了散
文作品。1956年写了《长夏忆青岛》,忆及1931年的夏季的青岛,两次访问,两种印象,
感慨万状涌于笔端。1960年访问青岛时写了《樱花之忆》, 赞美了中山公园樱花盛开
的盛景。1962年来青岛疗养一年多的时间, 写了散文《石子》。这篇散文记述了他疗
养期间的琐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青岛的热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往来青岛的
作家大多抒写了优美的散文。主要有《青岛解放我重来》(臧克家, 1979年)、《崂山
绛雪》(叶楠, 1980年) 、《江南人来青岛》(秦瘦鸥,1980年)、《诗人指处风采胜》
(宋协周, 1980年)、《翡翠城》(刘白羽,1982年)、《我爱青岛》(田仲济,1983年)、
《愿望和信心》(凤子,1983年)、《啊!难忘的青岛》(海笑,1984年)、《晶莹的珍珠》
(刘心武,1984年)等。
青岛本地的散文创作亦很可观, 青岛作者不仅在《青岛日报》、《海鸥》杂志、
《大众日报》、《山东文学》等省、市报刊上发表散文, 而且在《人民日报》、《工
人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丑小鸭》、《萌芽》等中央和外地报刊上
发表散文。报告文学亦成为作家经常采用的文学形式,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五六十年
代发表的散文有《朱总司令在潜艇上》(郭碧清)、《黄岛上的第十个春天》(张健)、
《岛上漫笔》(余修)等;报告文学有《神橱的故事》(杜志盛)、《红色病屋》(高康)、
《看闺女》(王安友)、《生活之歌》(邱勋)、《春城无处不飞花》(张健)、《为粮而
战的人们》(树茂)、《英雄本色》(胡希彝)等。
70年代,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散文、报告文学创作数量大、质量高,
形成了作者群。散文方面有《崂山的雾》(王泽群) 、《小鸟,你飞向这里》(纪宇)、
《大海, 青岛的骄傲》(王亚平),散文诗异军突起,出版了散文诗集《雨蒙蒙》、《星
星河》、《潮音集》(耿林莽) ,《韩嘉川散文诗近作选》等。报告文学作家活跃于文
坛,讴歌新时代、新生活,讴歌英雄模范,为小人物立传,堪为文学战线的一支轻骑兵。
1986年,青岛文联还组织文学工作者撰写报告文学,并以《琴岛奏鸣曲》为名由中国文
联出版公司出版, 发行量达3万册。收入集子的报告文学有:《青岛啤酒浩歌动世界》
(王良德、耿议忠)、《海港风情录》(寿杨宾)、《在游动的国土上》(张健)、《大海
作证》(刘学江)、《晶莹的冰花》(门文、姜竹)、《奉献之歌》(袁一平)、《谷底轰
鸣》(李德义) 、《飞向世界的航迹》(闵国库)、《为党塑造形象》(宋文华)、《路,
在脚下延伸》(姜树茂)、《腾飞吧,“青化”》(王崇胜)、《妻子、母亲、经理》(刘
知侠、陈传珂)、《“C”大调协奏曲》(辛显令、陈传瑜)、《四方大旅社》(谢维衡)、
《改革启示录》(陈为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