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 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6&rec=1&run=13

青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5 000多年前即孕育了灿烂的原始文明,从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商周文化,历史的轨迹描画了青岛文化的进程,揭示了青岛文化
的丰富内涵。先秦时期,齐桓公、齐景公均曾来此。秦汉时期,秦始皇、汉武帝数次登
临, 秦始皇在琅琊还留下刻石,组织徐福船队入海求仙,是中国大规模航海活动的最早
组织者、指挥者, 为青岛乃至中国的海洋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秦汉以降,高
僧法显、诗仙李白、白居易、苏东坡、邱长春、顾炎武、蒲松龄等,或踪迹这里,或留
下了千古名篇。
青岛设防建置后,成为海防重镇。商业、渔业、航业逐步兴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也相继发展。前海天后宫戏楼及其左近为文化活动的中心。每年除夕、元宵节等传统
节日, 天后宫均“设台耍景。或一台,间或二台,多时亦常设于总镇衙门南侧”。船家
奉戏许愿时间更长,从农历三月初一直到四月,甚至端午。演出有杂耍、小场、大书、
兆姑、梆柳、秧歌等。
德国侵占时期,20世纪初叶在现中山路北端兴建了中国剧院,是青岛第一家中国人
兴建的戏院,演出地方戏茂腔和柳腔。在太平路上修建了大饭店影戏院,上映外国电影
和演出外国戏剧。在礼贤书院内(现青岛九中) 建立了尊孔文社藏书楼,是青岛早期的
图书馆。在芝罘路的三江会馆内兴建了一座戏楼, 经常演出京戏。1900年青岛也开始
发行报纸,第一家中文报纸为《胶州报》。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 文化建设甚少。殖民当局抢占了中国剧院和大饭店影戏院
之后,只限对日本人开放。后因上座不佳,才向中国人开放。
北洋政府统治和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 青岛文化事业有较大发展。新文
学运动蓬勃展开。1929年, 出版了青岛第一个文学刊物《青潮》。一些新文学运动的
积极活动者, 如老舍、洪深、杨振声、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汪静之、王亚平、
吴伯箫、张友松等先后来青岛就教于各学校, 并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和艺术活动。
小说、散文、诗歌、外国文学翻译、电影文学、戏剧、曲艺、音乐、绘画、摄影、电
影, 全面兴起,文学社团、戏剧社团、美术社团、音乐社团纷纷建立,文化艺术创作活
动趋向繁荣。其间, 还创办了银星、明星(后为金星)、福禄寿(今红星)、山东大戏院
(今中国) 、五福大戏院(今天成)等一批影戏院、戏院、电影院。30年代,青岛已经成
为北方三个文化中心城市之一。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 文化事业倒退,文学艺术活动基本停顿,影院剧院多数停映
或停演。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积极准备内战,青岛的文化事业
没有发展,一些文化设施连原状也难以维持。1947年以后,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影院和
戏院因苛捐杂税, 票价不定,勉强维持。这时期出现了一批私人经办的戏剧社团,演出
过一些进步剧目, 但都是昙花一现,一个剧目演出之后,往往因无法维持而解散。这时
期,还出版了一些报纸和文学刊物,如《青岛文艺》等,刊登了许多进步的文艺作品,为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迎接新时代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青岛解放后, 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青岛解放到1966年“文化大
革命”前的17年,在消除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影响,开拓社会主义文
化阵地,繁荣创作,活跃人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年浩劫,青岛的文
化艺术事业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队伍受到摧残。“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的文化事业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1986年,文化艺
术专业人员已从解放初期的400人发展到3000人左右。青岛解放时,没有一个完善的专
业剧团, 1986年已发展有话剧团、歌舞团、京剧团、吕剧团、曲艺团等5个市属剧团,
即墨柳腔剧团, 胶南、胶州茂腔剧团,平度、莱西、崂山吕剧团等6个县(区)属剧团。
解放初期, 只有8家影剧院,1986年市、县(区)、乡镇影剧院和对外开放的俱乐部已发
展到86个,各类放映单位778个。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从无到有,由点到面,逐步形成了
遍及城乡的文化网。1986年,青岛(包括市辖县和黄岛)有市群众艺术馆、工人文化宫、
市少年宫各1个, 图书馆8个,博物馆3个,区、县文化馆12个,区职工俱乐部7个,区少年
宫5个,区图书室6个,街道文化站48个,厂矿俱乐部407个,农村文化中心75个,市区各类
图书室1 303个。
青岛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创作日趋繁荣, 戏剧、电影、文学创作等各方面都取得
了可喜的成果。
在“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 挖掘整理了近100个戏曲传统剧目,使一些湮没在
封建尘埃中的剧目, 以崭新的面目重新在舞台上与广大观众见面。解放前已绝迹多年
的言(菊朋)派艺术,在青岛得到恢复和发展,言派传统戏的演出得到周恩来总理的肯定
和鼓励。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戏剧创作出现了
高潮。1982~1986年,青岛专业和业余戏剧作者共创作戏剧作品130多个。在电影电视
方面, 青岛作者创作了《喜盈门》、《布谷催春》等30多部。电影《喜盈门》、电视
连续剧《夜幕下的哈尔滨》、戏曲(柳腔)电视剧《王三卖鱼》在全国获奖。
文学创作也呈欣欣向荣的气象。一批中长篇小说、报告文学集、散文集、诗集、
散文诗集、曲艺集、民间故事集出版。
青岛的美术活动基础好, 作者较多,尤以水彩画、水粉画著称,经常有作品参加各
级美术展览的作者近600人, 参加青岛画院的就有100人。有近10人先后出版了个人画
集。一批美术、书法、雕塑、篆刻、摄影作品在全国和国际得奖。
戏剧、音乐、舞蹈,人才辈出,佳作不断。1980~1983年,全市9个专业剧团共演出
了6 821场,观众达588.9万人次。1986年演出2 233场,观众达303万人次。
电影放映发行事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电影放映人员1959年为300多人, 1986年达
1450多人。1958年放映场次为32 784场, 1984年则达521 525场; 1958年观众人数为1
578万人次,1986年达46207万人次。
群众文化有很大发展。1986年, 全市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专业人员有800多人,初
步形成了三级群众文化工作系统。1980~1986年, 共举行全市规模的群众文艺会演、
调演、比赛以及演唱会等40余次。有1万多名专业和业余演员参加,演出各种文艺节目
达2 600多个。特别是节日期间,举办各种游园、联欢和民间艺术表演等群众娱乐活动,
有几十万人参加。
图书、文物、博物馆工作成绩显著。解放初期,青岛市馆藏图书仅29000多册、报
刊22种,1986年藏书近100万册、报刊3200种。解放初期文物藏品只有300多件,1986年
馆藏文物已达76000多件。其中,属于国家珍宝的甲骨文、字画、瓷器等文物140多件。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青岛市有包括胶县三里河原始文化遗址在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8个。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60多次各种历史文物和专题展览,
观众达190多万人次。
青岛被国务院确定为开放城市以后, 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艺术团体和个人始
有出国访问、演出,书画、摄影作品也时有出国展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瑞典、巴基斯坦、西班牙、墨西哥、苏联、日本等国家音乐、舞蹈、摄影、
书画艺术团体和艺术家也不断到青岛访问、演出。通过互访和交流, 促进了青岛文化
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增进了青岛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和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