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师配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5&rec=55&run=13

德国占领青岛时的总督府学校创办初期,缺少教师,外语课(英语和法语)只是在
学校最高年级开设,宗教课由基督教会牧师担任。学校的7名教师中有4名是高级部教
师。青岛教会中学刚创办时,外籍教员占相当比重。圣功女子中学,全校教职员21人,
其中美籍教职员9人。 教员多系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也有部分教师不信教,多是名
牌大学毕业生,或是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大部分教职员毕业于教会学校。崇德中学
教职员17人, 有10人分别毕业于齐鲁、燕京、金陵等教会大学。礼贤书院任教的是3
名欧洲籍教师和5名华籍教师。 华籍教师都是进士或举人出身。教职员由校长选聘,
呈请校董事会批准后聘用,聘任期一般为一学年。每学年发聘书一次,聘书中注明应
聘人职务、任课时数、任期和待遇。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高等女学校的教职员全是日本人。北洋政府和南
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按照《中学法》第七条规定:中学教员由校长聘任,呈
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案。 中学教员分专任与科任及级训导3种,凡兼级训导者,待
遇酌增。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强令中国学生把日语当作一门主要课程,减少其他学科
的课时。由于日籍日语教师不足,日本人一方面强令中国教师学习日语,边学边教;
一方面举办教职员日语讲习班、日语讲授法讲习会,让各校成立日语研究会,每周学
习日语2小时, 由各校日本教育指导官担任教师。还在师范学校“训练”日语教员。
伪教育局经常派人调查各校教授日语的情况。当局规定,如果各校教授日语毫无成绩,
任课教师及校长应负责任。抗日战争胜利后,青岛市的各类中学有教职员约350余人。
1949年6月青岛解放, 军事管制委员会即对各类学校实行接管,对职教员进行登
记,除反革命分子外,一切照旧录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认真
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不断发展人民教育事业,除留用旧学校教师,在社会上吸收
一部分知识分子外,绝大多数教师由大专院校毕业生中选派。通过发展师范教育和分
配非师范的高等学校及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任教,采取多种方式短期培训,从各行业
在职人员选调,以及社会招聘等渠道,增补新师资。同时,逐步建立各级在职教师进
修机构,开展离职轮训和在职学习,提高原有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基本上
适应了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966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各大专院校陆续停课,造成师资资源短
缺,不得不从社会上招聘,因未经专门训练,业务水平不高。“文化大革命”后期,
招收工农兵学员入学,由于偏重政治,忽视业务,未经系统训练,教学质量受到严重
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后,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全面整顿,师资来源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