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会中学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5&rec=51&run=13

从1873年开始,西方各国的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进入青岛境内传教,特别是1898
年德帝国主义强占青岛后,宗教势力日益扩展。同年,德国基督教路德教会首先在青
岛创办德华书院(即德华中学)。至1937年抗战争前夕,西方各国教会在青岛先后办起
德华、礼贤、文德、圣功等8所中学。
德华中学 德国基督教路德教会传教士昆祚于1898年在鲍岛山(今阳信路)创办德
华书院。这是青岛最早的一年教会中学,招收学生30人,分中学、小学两级,1908年
增设师范班。该校主要培养传教士、洋行买办、教师和翻译人员,故课程设置偏重德
文和宗教等学科。1914年停办。
礼贤中学(初名礼贤书院) 1901年德国基督教同善会传教士尉礼贤(卫礼贤)自荐
开办师范学堂一所,是青岛历史最长的一所教会中学。翌年,在胶州街(今胶州路)柏
林会教堂旁建立讲堂、宿舍各一所,尉礼贤自任监督,定名为礼贤书院。1903年,小
鲍岛东山(今上海路)新校舍落成,有讲堂、宿舍数10间,招收学生60余人,增设高级
德文班,其余学科采取清政府钦定高等学堂章程授课。尉礼贤提出“有教无类,一视
同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方针。1905年添设女学,系青岛第一所招收
女生的中学。 1910年女校因学生人数增加迁入武定路 校舍。1911年学校兴建教学大
楼一幢, 作为第一、第三教室和物理、化学实验室。1913年在东院建藏书楼,藏书3
万余册;创立尊孔文社会 ,学生增至200人。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由瑞士基督教
同善会出面办学。1919年由青岛巨商周辑三和总商会捐助年经费,改为礼贤甲种商业
学校, 学制3年。该校在外语教学中确定以英文为主,把德文定为特别科。1923年该
校复改为礼贤中学 。 1931年,应社会需要,添设高级工程科。1935年添设高级德文
科和初级制图科。该校在抗日战争前夕是青岛私立学校中规模最大、教育水平最高的
一所中学。抗日战争开始曾停课一年。1938年11月,学校恢复了高中,后又恢复了初
中。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改为“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
淑范女学(又名美懿书院) 该校系德国和瑞士基督教同善会所创立,1905年附设
于礼贤书院。1910年从礼贤书院迁出,独立成为一所小型的女子学堂。有德籍女教员
2人, 中国女教员2人,学生20人。授课分初、高两级,高级6年毕业。除普通科外,
以德文为重。1915年学校停办。
崇德中学 该校前身为明德中学和胶东中学。明德中学创办于1911年,由美国基
督教长老会所办。1919年适值“五四”运动,因学生宣传排日,学校被日本占领当局
封闭,1920年复校。1923年因故被迫停办。1926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胶东区会提出
重新开办学校,改名为私立胶东中学。北伐时期,学校因学潮再度关闭。1929年美国
基督教长老会胶东区会负责人在原来校址的基础上重学校,定名为“私立崇德初级中
学”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学校即行停办,1938年秋季复校。1944年8月被伪教
育局改为市立第二中学。 1945年9月恢复原名。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该校,更名为
“山东省青岛第十一中学”。
文德女子中学 为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所办, 1920年设于胶县西关。1924年9
月迁来青岛。1926年学校规模略有扩大,改为完全女子中学,增设高中普通班一个,
1927年增添6个教室,各班开始定教室上课,全校教职工30余人,学生200余人。1930
年秋,该校因校董事会发生纠纷,学生为之大减。1935年发生“一二·九”学生运动,
该校学生纷纷响应,走出校门与山东大学进步学生联系,在山东大学校园内集会,被
军警包围, 学生曾静坐示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处于停顿状态。1938年9
月复校,1944年8月改为市立第三女子中学。1945年9月恢复原名,1952年由人民政府
接管该校并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八中学”。
圣功女子中学 1931年美国天主教圣方济各会与当局联系,获准开办女子中学,
定名为“青岛私立圣功女子中学”。1931年8月,开办高中部,增设高中普通班一个,
添设生物实验室、 烹饪实验室,开设音乐课,在学生中招收选科生4人。1937年“七
七” 事变后,学校暂时关闭,1938年10月复课。1944年8月改为市立第二女子中学,
1945年9月恢复原名。 该校办学主旨是扩大天主教的影响,教室之外设有“小堂”,
是修女讲经、避静、做弥撒的地方。该校与北平辅仁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系同一教派,
毕业生只要成绩优秀的信教学生,就可直接升入上述两校,有的还可送至华盛顿大学
深造。从1931年至1937年,先后到美国天主教去任神职和留学的,就有近20名学生。
修女除传教外, 还极力宣扬美国的生活方式, 并在家事训练课上用实物操作训练。
1952年由人民政府接管该校并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七中学”。
学制 礼贤学院成立之初,入学的学生不论资格、文化程度,来者不拒,只根据
学生的汉文程度分内附生和外附生。有汉文基础的学生拨在外附生班。1901年招收新
生采取清政府钦定高等学堂章程教授,定为8年毕业,第一届毕业生有3人,1906年学
习期满, 实际上只学了6年。1919年礼贤书院改为礼贤甲种高等商业学校,招收初中
毕业生, 定为3年毕业。 1923年复改为礼贤中学校,采取三、三制,中学6年毕业。
1931年增设高级工程科, 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定为3年。1935年添设高中德文科,
招收初中毕业生,3年毕业。后又增设初级制图科,招收小学毕业生,学制定为3年。
明德中学不分高初中,学制为4年。胶东中学招收小学毕业生,3年毕业。崇德中学采
用三、 三制,6年高中毕业。淑范女校分高初两级,初级3年毕业,高级6年毕业。文
德女子中学1926~1929年曾实行四、二制,高中2年,初中4年。圣功女子中学采用美
国学制,为三、三制,高初中各3年。
教学特点 (1)重外文,轻中文,重古文,轻白话。1933年礼贤中学高中普通科,
每周授课35课时,英语5课时,德语3课时,外语合计8课时,而国文仅6课时。圣功女
中1934年课程设置与当时的公立中学大致相同,但以英语作为重点学科,高年级要求
学生用英语会话,因此学生偏科现象严重。礼贤中学在20~30年代初期,国文教材中
四书五经占很大比重,大多聘请举人、贡生出身的人担任国文教员。崇德中学也类似。
(2)特设家事训练班。圣功、文德两所女子中学,设有家政、缝纫、美术、烹饪4种学
科,圣功女中家政课由美籍修女担任,讲授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家事知识。缝纫课低
年级由中国教师担任,高年级由外国修女兼任,教学内容为如何选择衣料,制织衣服。
烹饪课在设备齐全的厨房里实地操作,教学生做西点西餐以及中国糕点名菜。教学内
容为食物的营养,菜料的配合,烹饪与应酬宴请等等。美术科以配色和设计为基本要
求,并进一步要求运用美术布置房间,装饰客厅。(3) 重视音乐教育。圣功女中、文
德女中和崇德中学除每周两节音乐课外,还在课外活动时开设音乐选修科。校方挑选
乐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参加,聘请音乐造诣较高的中国教师任课,并请外籍传教士担任
指导,教材多是宗教诗歌,潜移默化中渗透宗教教义。
经费来源 青岛教会中学的经费来源有:(1)所属教会拨款;(2)校董事会筹集;
(3)主管教育部门拨款补助;(4)学费收入。学校创办时,建造校舍和各项设施所需款
项,均由教会拨款。日常经费开支,除教会拨款一部分外,教育局也拨款补助,还有
一部分靠学费收入。礼贤中学一期经常费开支为3.49万元,上项经费中由当时教育局
补助1.02万元, 学费收入1.10万元,其余1.3万余元系所属教会拨款。1934年每学期
圣功女中收学费20元;礼贤中学收学费初中15元,高中普通科20元,工程科15元;文
德女中收学费15元;崇德中学收学费12元。崇德中学30年代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青岛
差会给该校一笔“特别费”,专门补助出身于信教家庭的贫困学生。
宗教生活 文德女中、 崇德中学、圣功女中3校都把宗教科目列为必修课。20年
代初每天1节, 1928年以后,每周2~4节。每天早晨做“早礼拜”,全校师生按规定
都要参加这一仪式,先读经,再祈祷,然后由学校领导人讲当天的重要事项。每星期
三晚上教职员要参加宗教集会,名为查经班或祈祷会。星期天上午信教师生至附近教
堂举行“大礼拜”,内容是唱诗、祈祷。校方对不信教的教职员,名为“邀请”,实
际是邀请者必须参加。圣功女中校内的宗教气氛浓厚,修女们向学生传授《要理问答》、
《祈祷条文》。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通知教会学校一律不得把宗教科目列入课
程表内,各教会仍把宗教活动放在课外进行。礼贤中学虽有宗教活动,但师生可自由
参加,信教的学生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