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课程设置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5&rec=38&run=13

德国侵占青岛时期,蒙养学堂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经书、算学、地理、历
史、博物和德文,其中经书一科讲读《三字经》、《孝经》和“四书”。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公学堂课设置有:修身、经学、国文、日语、地理、
历史、算术、理科、体操、图画、手工、商业、农业,女生外加刺绣,其中特别注重
日语课。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废除日语和经学,按1923年拟定的《小学课程标准纲要》设
置课程,将国文改为国语,修身改为公民,加强了手工和图画课。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小学课程设置大致遵照教育部规定。教科书由教
育局召集各校负责人从教育部审定的教科书中选择,每课时30~45分钟不等。1929年
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课程有:党义、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体育、音
乐。1932年经修订,改党义课为公民训练,增设卫生课。青岛在执行时,将一年级的
算术由每周60分钟增为120分钟,常识(公民、卫生、社会、自然合称)由每周300分钟
改为180分钟。 劳作课中开设工艺科和农艺科,有的学校配备了实验场地和工具,自
编了劳作教材和乡土教材。1933年青岛市教育局规定了二部制课程设置。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在小学强设日语课,改公民训练为修身。1938年伪华北教
育部制订了小学周课时表,实际授课时,日语课时远远超过表中规定,同时减少其他
课程,特别是国语课时,并篡改历史、地理、国语教科书,为其所用。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废止日伪当局编印的教科书,令乡区各小学加授
农业科目。
建国后,课程课时变化较频。建国初,废公民课,在高年级设政治常识课。国语、
政治、常识、历史、地理等课采用山东省文教厅或华北教育部编撰的课本。1952年10
月制订了青岛市整日制小学教学计划。
1953~1954年执行教育部颁发的《试行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每节课45分钟,
语文分阅读、 作文、写字3项,从三年级起设作文,四年级起设珠算。1955年起执行
教育部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每学年上课34周,每节课45分钟,其中语文课一、
二年级每周写字3课时, 三、四年级每周2课时,五、六年级每周1课时;四、五年级
在算术课内加授珠算,每周1课时。
1957年增设政治课。1958年在“大跃进”的冲击下,各校停课组织学生参加工农
业生产劳动,将生产劳动列为正式课程,郊区五、六年级开设农业常识课。同年增设
周会。3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又减少了劳动时间和文体课。
1967年学制改为五年,课程设置有:毛泽东思想教育课(天天读)、语文、算术、
科学常识、军体、革命文艺。但除了天天读外,其余课程形同虚设。1972~1974年教
学计划执行略好。 1974年“反击右倾翻案风” 之后又被打乱。1974年部分小学使用
“三算(笔算、珠算、口算)”教材。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1978年在三至五年开设英语课,
但因师资、设备条件较差,教学效果不好,于1982年停止。自1985年始,又陆续在市
区部分条件较好的小学开设。1981年改政治课为思想品德课,恢复了地理、历史课,
增设劳动课和说话课。1985年始在市区小学开设电子计算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