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校舍、设备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5&rec=12&run=13

清末私塾以民房作为授课之处,阴暗湫隘,除书籍、文具之外,无其他教学设备。
德国侵占青岛期间为中国人开设的蒙养学堂,多为私塾改设,校舍甚为简陋。为
德国人子弟开办的总督府学校(今广西路) ,有礼堂和4层教学大楼。教会学校中的礼
贤书院有2层教学大楼和藏书楼,藏书3万余册,实验仪器从德国购进。1909年中德合
办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建有礼堂、图书馆、实验室及工科实习工厂,教学设备
有投影器、地质标本、建筑工程测量仪器,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的,并设有解剖实验
所、农业化学试验场、农学实验田等。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中国人上学的37所公学堂,校舍狭小、阴暗,教学设
备差。而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除接收德占时期新建样舍为其子女开办学校外,还分
别于1920年兴建日本青岛中学, 于1921年新建青岛高等女子开办学校外, 还分别于
1920年兴建日本青岛中学,于1921年新建青岛高等女子学校,建筑样式都很壮观,设
备完善。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新设的公立小学,校舍多为借用公产民房和庙宇。胶济铁路局
新建2层楼房4幢,开办2所铁路小学。开设私立小学8所,建了一些校舍。1927年成立
的公立女子中学,以今湖南路一所官产作为校舍,1924年开办的私立青岛大学校址设
在德占时期的俾斯麦兵营。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青岛市的教育事业损失惨重。1946年统计 (按当时币
值估价) :损失建筑物76857.36万元,器具38150.94万元,图书36794.31万元,仪器
模型12377.85万元,其他2096.49万元,合计损失166276.95万元。
1949年12月,青岛市基础教育系统有校舍143处,多数属危房旧屋,北村利用祠、
庙房屋充当校舍。从1953年起,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校舍。1958年在农村发动群众因
地制宜,献工献料自建校舍。60年代每年都新建部分校舍。1966~1976年,财政拨款
减少,学生人数增加,校舍不足,少数学校采用二部制、大班制等权宜之计维持办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市人民政府规划了教育基本建设。1980年根据中央
[1980]84号文件《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用两三年或稍
长一些时间,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木课桌凳”的要求,青岛市
属各县(区),采取由社、队(乡、镇)主要负责,国家补助,上下结合,并发动群众自
己动手修建和改造校舍。 1980年农村校舍共有32763间,其中不符合教学要求的校舍
17286间,占校舍总数的52.76%,使用木制课桌凳的学生占在校生数的55%。1986年新
建和改建校舍90625间, 新建校门3425个、院墙81.29万米,新竖旗杆2 729根,新建
标准厕所15409处, 普遍地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截止1987年,青岛市农村校舍
改造的总投资为13679.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 398.26万元,乡镇投资11748.41万元,
其他投资533.10万元。青岛市农村学校校舍坚固适用,采光、通风合乎标准的已占校
舍总数98%, 并实现了学生人人有木制课桌凳的要求,出现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
花园式学校。1978年后,青岛市把教学仪器设备列为学校基本建设之一,增添仪器设
备购置费,发展电化教学,开展群众性的自制教具活动。截止1987年,新建教学实验
楼14幢,中学都建起了仪器室和三五个不等的实验室,部分农村中、小学也建起了实
验室,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必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