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5&rec=1&run=13

1891年,清政府议决在青岛设防。至1897年,境内有私塾150余所,有塾师232人,
学生3243人。除少数富户聘用教师和塾师设馆教学外,大都是全村或联村办村塾。从
程度上分有两种:一是蒙馆,着重启蒙教育,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
等,主要教识字作文。二是经馆,专习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分三个阶
段:启蒙——读经——准备科举应试。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推行奴化教育政策,
民众借私塾以对抗。 1941年市区及崂山共有私塾200余所,直到解放时,仍有10年。
青岛解放后,私塾自行消失。
德国侵占青岛后,设教堂,办学校,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人才。1898年驻青岛
德国公民团体为自己的子女开办了外国人在青岛办的第一所小学,之后又开办德华书
院、 德语学校、礼贤书院、淑范女校、弗兰西斯科女子学校等5所教会学校和1所总
督府学校。1909年德国驻青岛总督府与清政府商定,合办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 (又
称德华大学) 。德占当局还开设船坞工艺厂徒工学校、农事试验场附设学校、林务局
附设学校和铁路职工学校4所职业学校。 同时开办26所蒙养学堂,对中国少年进行奴
化教育。1908年1月,青岛震旦公学成立,因师生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同年9月被胶澳
总督府解散。
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为实施军国主义教育,培养侵略中国的后备军和殖民
统治机构需要的各种人才,按日本学制和办学模式为日本人驻青岛子女开办各类学校,
计有寻常小学校3所和2个分教场, 幼稚园和保育会各1所。并先后开设青岛中学校、
青岛高等女子学校、中国语学校、私立青岛学院。日本占领当局对中国青少年开办公
学堂37所, 学制5年,实施“化民为俗”的教育宗旨,其实质是化中华民族之民为日
本人的奴隶,并订有校规,采取严厉的体罚措施来驯服学生。1920年9月,三江旅青
私立高等小学创办,办学宗旨以提高儿童道德修养及生活知识为目的,这是中国人在
青岛设立的第一所小学校。这一时期,外国教会办的礼贤书院、明德中学、弗兰西斯
科女子学校继续存在。1919年明德中学部分学生受“五四”运动影响,宣传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的侵略,被青岛日本守备军司令部勒令关闭,翌年恢复。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内设政务处,下设学务科,是青岛最早
由中国人设置的教育行政机构,实施北洋政府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为实现新学制的
教育宗旨,督办公署将日占时期的37所公学堂全部改为公立小学校,并增设小学15所,
分8个学区管理, 计有两级小学23所,初级小学29所。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各界人
士相继办学, 先后创办私立青岛中学、私立胶澳中学、私立师范讲习所。1923年9月
设立青岛第一所公立职业学校即胶澳商埠职业学校。1924年教会办的私立文德女子中
学由胶县迁入青岛, 基督教中国青年会于1922年秋开办了1所女子职业学校。1926年
秋, 私立胶澳中学改为公立中学,是青岛最早的公立中学。1927年8月,设立公立女
子中学。至1928年共有公私立中学4所,学生427人,教职员43人。这时期开始举办平
民教育,胶澳商埠督办公署和胶澳商埠局先后设立市民学校37所;基督教青年会办平
民读书处10余所, 学习2~4个月。1924年9月,由蔡元培、张伯苓等组成校董会创办
的私立青岛正式开学,这是中国人在青岛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这一时期日本人在
胶澳商埠保留居住权, 继续开办青岛第一寻常小学校、青岛中学校、青岛医学校等9
所学校, 供日本侨民子女上学。胶澳改为商埠,侨民增加,英国天主教会设有1所女
子寄宿学校。这些学校虽设在中国土地上,但不受中国教育行政机构管理。1923年共
产党人邓恩铭和革命青年罗荣桓来青岛以学校为基地进行革命活动。 1925年5月“青
岛惨案”和上海“五卅惨案”相继发生,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全市7000余名学
生参加示威游行。在工人罢工期间,青岛大学学生举行罢课游行,声援工人,揭露军
阀和帝国主义的罪行,并分赴济南、北平揭露“青岛惨案”真相,声援工人罢工斗争。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 其教育是根据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
《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即普通教育应陶冶儿童及青年,注重伦理知识教育,以
助长儿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德性,确定青年三民主义之信仰,实行国民党的
党化教育。学校均按规定星期一上午举行纪念周会,普遍开设“党义”、“公民训练”
等课程,在高小与初中建立童子军组织,配备童子军教员负责,高中实施军事训练,
委派军官负责操练,对女学生进行妇德、妇言、妇容、女功封建伦理教育。1934年后
开展所谓“新生活”运动,对学生在生活上加以限制,要学生埋头读书,不准学生参
加抗日运动。这一时期,青岛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加之自然地理环境优越,
山东省内外有识之士愿青岛办学。当局以强制手段实施国民义务教育,特别是市区与
乡区不分界限发展教育。自1929年开始办社会教育,举办民众学校、职工补习学校和
女子补习学校, 招收职工和贫民上学。1931年创办市立盲童学校1所。1936年市区儿
童入学率为70%,乡区儿童入学率为60%。同年9月,全市有公私立小学127所,在校学
生39800人, 教职员1011人;有公私立学9所,在校学生2413人,教职员293人。为解
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在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科进行职业教育。1930年6月,国立青岛大
学正式建成,1932年夏,易名为国立山东大学。1937年该校奉命迁往四川。这一时期,
日本人开办的青岛学院(包括商业学校、实业学校) 和5所小学继续存在。1935年日本
人又开办东文书院,中国教育行政机构仍无权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青
岛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各种抗日活动,谴责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独裁卖国,
成立了“青岛市学生联合会”,成为全国抗日爱国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为防止中国人民的反抗,宣扬“中日亲善”、“同文
同种”,按照日本兴亚院及在华联络部文化局确定的教育方针,实施以“亲仁善邻,
共存共荣”为目的,以“特别注意精神训练及思想指导,依据东方道议要谛,彻底消
灭共产主义”,“实现大东亚共荣圈”为宗旨的法西斯奴化教育。在伪青岛市公署教
育局设有股和教育指导官,日本陆军特务机关派遣人员充当股工作人员,由日本文化
特务担任教育指导官,还有日籍日语教员。这些人派往各级各类学校,在学校中掌握
实权,监视师生言行,动辄以“思想不纯”、“行为不轨”等罪名迫害师生,稍加反
抗,即遭日本宪兵队的逮捕关押行刑摧残。日本侵略者的迫害愈烈,反奴化教育之势
愈强。在中共青岛地下党的领导下,市立女子中学、私立崇德中学等校积极开展抗日
活动,部分青年学生冲破敌人封锁线,奔赴抗日根据地。1942年日本占领当局驱逐了
美国人在其所属教会学校的势力,于1944年将3所教会中学和3所教会小学由私立改为
市立, 在全市各校进一步推行法西斯教育。1944年全市有小学85所,学生37916人,
教职员259人。另外还有3所日语补习学校和2所商业补习学校。这一时期日本占领当
局按日本模式为其子女开办4所小学校、1所中学、1所高等女子学校、1所东亚医科学
院、1所青岛学院(下设商业学校和〓宇女校) ,兼收中国学生,实业学校专收中国学
生。
1945年9月,青岛市政府接管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停办日本人所设的学校,增
设市立沧口初级中学和市立李村师范学校。同时,恢复1922年学制。国民党官僚、社
会各界人士及外国教会相继开办20余所私立中、 小学和6所职业学校,还有企业附设
子弟小学13所。由于青岛是山东省最晚解放的城市,从省城济南和邻近各县迁来“流
亡” 中学12所。 1949年6月, 全市有公私立小学124所,在校学生63652人,教职员
1650人; 公私立中学15所,在校学生12283人,教职员445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
校学生1511人,教师58人。市区和郊区有私塾50余所。1946年11月山东大学在青岛复
校。这一时期青岛学校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校舍被美国长期占用,学生在危房上课,
教学设备简陋, 图书资料匮乏。1946年市区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39%,郊区更是文盲
充斥。1945年11月,青岛市政府发布“甄审日伪时期高初中毕业生和中小学教师”的
具体办法,规定如不参加甄审,则终身留有“附逆”的罪名,引起广大师生的强烈不
满和反抗,教师费筱芝遭到枪杀,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反“甄审”运动。1946年12月,
北京“沈崇事件”发生后,山东大学师生响应华北学联号召,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
浒示威, 被捕学生达140余人。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教师、学生和全市人民
一起坚决支持声援被捕学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扩大了革命影响。
1949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部接管大学1所、中学28
所和小学79所,私立小学、教会小学及区保小学暂不接管,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迅
速组织复课。经过初步整顿,同年9月全市有高等学校1所、公立中学5所、师范学校1
所、私立中学10所(其中6所教会中学,令其与宗教分开,由中国人主持校政) 、商业
职业学校2所、小学124所。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要求,对学校实行“逐步进行改造”
的,采取委派领导,加强管理,通过培训教师与派遣政工干部等措施,逐步接办。至
1952年将10所私立中学(其中6所为外国教会所办) 改为公立小学。青岛市的教育工作
按照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的指示,对各类学校采取接管、接办和收回教育
主权的方针,局势稳定,从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按教育部的指示,对教
职员工取消聘任期,坚持“大部分留用”的原则,实行公教人员由政府统一调配任用。
接管后,对旧有学校进行改造,停止国民党、三青团等反动组织在学校的一切活动,
取消训导制度,取消“公民”、“党义”、“军训”、“童子军”等课程,开设政治
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建立辅导员、班主任制,同时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少年
先锋队组织。在对师生进行马列主义教育的同时,结合当时的抗美援朝等运动,组织
师生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全市有1万名中学生报名参军参
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岛市贯彻“学校必须向工农开门”的方针,成立扫盲协会,
扫除文盲的工作在职工中展开。全市设立9所机关干部业余中学和5所干部职工业余学
校, 并设立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和商业职工业余中学各1所,广泛吸收职工和工农
干部参加学习,以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和文化科学水平。在普通教育中优先照顾工农
子女入学,使工农子女在学生中的比例日益增加。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关于改革
学制的决定》,确立了工农教育和干部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1952年11月山东大学工
农速成中学成立,招收优秀工人和革命干部入学,为他们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
广阔的途径和机会。1952年8~9月,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制定的《高等学校调整方案》,
青岛的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 同年, 青岛市的中、小学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
《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普通教育工作取得较大进展。
从1949年到1952年,青岛市的教育事业经过接管、整顿、调整,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
良好条件。 1952年10月,全市有幼儿园39所,在园幼儿4285人;小学239所,在校学
生100190人;中学15所,在校学生19250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在校学生1288人;
师范学校1所,在校学生2761人。
1953年学校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工作方针,加
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以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任务,强调教师
的主导作用和运用“五段教学法”。开展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1956年在
全市中小学广泛进行“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和“四观点”(即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主要的思想
政治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1957年2月,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为全
面提高教育质量指明了方向。195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强调“教
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青岛市的学校开展了以勤工俭学、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中心的教育革命,同时批判教育工作中脱离实际忽视政治和
忽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倾向。同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组织干部参观了聊城、济南以
后,在青岛召开勤工俭学会议。会后全市各校广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高校、中专进
行了教学、 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体系改革的初步尝试。 1957年全市有幼儿园
209所, 在园幼儿7106人; 小学3747所, 在校学生482397人;中学23所,在校学生
51604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8所,在校学生4985人;师范学校1所,在校党委学生826
人, ;高等院校2所,在校学生3133人,随着“大跃进”口号的提出市属各级教育部
门开辟了多种形式办学的新途径。由于追求“高指标、调速度”,曾一度出现盲目大
上教育的局面。 从1958年到1960年,新建和扩建高等院校5所,山东省大学迁至济南
后,留在青岛的海洋、水产、地质3个系独立建院;新建中专3所。市话各县创办了一
批农业政策中学半工半读和红专学校。1962年青岛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
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裁撤了5所高等院校和3所中等专业学校,中小学也
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市属县停办了红专学校。与此同时,青岛市的学校认真贯彻《教
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 》、
《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和山东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既落实了社会主义
教育事业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
合,又坚持了以教学为主,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服从教育的原则,运用业余进修、函
授等形式加强师资培训,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全市各校迅速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963年,青岛一中、青岛二中、青岛17中和江苏路小学、平安路第二小学被确定为山
东省重点学校,并在青岛二中进行五年一贯制,江苏路小学进行八年一贯制,江苏路
小学进行八年一贯制的改革试点。同年,青岛市教育局试验十年一贯制(五五分段),
青岛二中与江苏路、太平路小学相结合,小学五年期满,经过考试择优直接进入五年
制中学。1964年贯彻执行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的指示。为了发展
多种形式的半工(农)半读学校,成立了青岛市第二教育局。在市区建立两半工半读学
校,在崂山县城阳公社建立了一所半农半读学校。1965年幼儿教育、成人业余教育有
很大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体育、卫生工作都有所加强,教学质量普
遍提高。由于中专、中等技工学校及职业学校的发展,中等教育结构比较合理。当时
有中等专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9405人;技工学校2所,在校生523人;半工半读学校
42所,在校生10321人。1965年市有幼儿园307所,在园幼儿12813人。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青岛市各级各类学校相继停课“闹革命”,
教学秩序被打乱,教学设备被损坏,应届毕业生不能按时毕业,招生工作停止。1968
年2月中小学开始招生,小学改为五年一贯制,中学改为高、初中二二分段的四年制。
同年8月搞所谓“复课闹革命” ,以学工学农学军代替课堂教学。1969年批判所谓修
正主义教育路线,把“文化大革命”前的学校说成“旧学校”,培养“精神贵族”和
“修正主义苗子”,学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
示,大批高、初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落户。1971年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两个估计”,
认为“十七年的教育基本上没有执行无产阶级路线,原有的教师世界观是资产阶级的,
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随即大部分干部、师生下放工厂、农村劳动。同年,大学、
中专开始招生,废除“文化大革命”前的高考制度,推行所谓“推荐选拔”的招生办
法。1974年由于宣扬张铁生在高考中交白卷的“英雄作为”,批判“师道尊严”,致
使1973年刚刚建立起来的教学秩序再遭破坏。同年开展“批林批孔”运动。高等学校
后又转为批儒评法,注释、宣讲法家著作,中小学开展批判《三字经》、《名贤集》
之类当代青少年并未接触过的旧书。同时全市学校“开门办学”,与工厂结合,办起
一批校办工厂。否定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制度;把社
会作为“大课堂”。中小学的文化知识课只讲与生产相结合,以生产应用代替基础知
识学习,用什么讲什么,打乱了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大学及中专教材采取了减少
课程门类,由深变浅,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技术,破坏了学科理论体系,削弱了基础理
论的学习,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5年青岛市部分大型企业举办“七·二一”大学,
实行“厂来厂去”的办学方针。但广大师生和干部已经不象“文化大革命”初期那样
“闻风而动”,而是为维护和发展教育事业坚守岗位,作出了艰苦的努力。“文化大
革命”10年,青岛市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1976年10月,各校认真批判“两个估
计”。翌年恢复了“文化大革命”前的招生考试制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提出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教
育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重点,教育有了显著的变化。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
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后,青岛市把“文化大革命”中的小学五年
一贯制一律改为六年制,延长学习时间,调整中等学校布局,整顿教学秩序,积极开
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还针对学校出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新情况,全面贯彻国家的教
育方针,加强德育工作并结合勤工俭学进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1984年
山东省、 青岛市政府检查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巩固率为99.34%,毕业率为
98.17%,普及率99.5%,全部合格,成为全省首先完成普及初等教育的先进市、地(区)
之一。 1986年5月,山东省勤工俭学活动会在平度县召开,青岛市有29个单位被评为
先进单位。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青岛市制定了《青岛
市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该决定对全市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宣传、规划、学
制和年龄、教学要求、校舍、师资、经费、办学基本要求,以及领导管理、验收和保
证监督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1988年青岛市政府组织复查,结果超过了1984年验收
的“四率” ,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5%,巩固率为99.7%,毕业率为98.8%,普及率为
99.7%。全市160个乡镇全部达到省定合格标准,并评出基础教育先进乡镇38个。在普
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市区已普及初中教育,并改革小学升初中的办法,从1988年起
取消升学考试,只举行小学毕业会考,逐步实行划片就近入学。1987年开始青岛市教
育局拨款150万元,改善市区30所初中的办学条件。1987年全市城乡3岁以上幼儿入园
率达78.3%,学前一年教育普及率达83.7%(其中城镇已达90%以上) 。1979年以前,全
市有盲校、聋校各1所,在校盲聋学生260余人。1979年以后,各级领导把发展特殊教
育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1988年全市共有盲校1所、聋校5所、
辅读学校8所。 青岛盲校、青岛聋校已成为全省盲童教育和聋哑儿童教育的教研基地
和师资培训基地。
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建设的需要,青岛市从1979年开始对中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试
点。1980年扩大试点,1981年加快发展步伐,坚持“联办为主”。到1983年,职业高
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数的比例达到4∶6。1987年青岛市召开“全市企(事)业单位办职业
技术教育经验交流会”,市政府批转了市教育 、市计划委员会等7个部门《关于发展
市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意见》,调动了企业联合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动了职业
教育的发展。 至1987年改变以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提前4年实现了《中共中央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
通高中招生数”的要求。1988年全市共有职业中专13所,职业高中38所 (其中市区16
所),企业办职业高中4所,在校生558班、26189人。市区各类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占
高中阶段招生数的57.7%。农村(市属县、市、区)共有农业技术中学25所,农业高中2
所,并有5所普通高中兼办农职班,学习25个专业,在校学生136 604人,占高中阶段
在校学生的30%,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4.5%。
高等教育增设了新兴专业和边缘学科专业,开设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专业。专业
设置最多的青岛海洋大学,全校设有14个系37个专业,成为全国培养海洋水产等为主
的高等专业人才主要基地。青岛大学和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均设有17个专业。青岛大学
采取文、 理、工业、管理、涉外综合发展的方针,是全市唯一的1所综合性大学。青
岛医学院虽专业设置较少,但建校时间早,培养专业人才多,每年毕业生学占全市高
校毕业生的30%。全市普通高校专业学科达120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与企事业之间
了横向联合,开展“科技上门”活动取得成效。自1978年至1988年,青岛市高校获奖
科研项目达208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励的有50项,部级奖励44项,省级奖励72项,市
级奖励42项,被评为省级以上的优秀论文有150余篇。1978年全市有普通高校4所,在
校生3465人。 1985年建立了青岛大学。1988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7所,共设有94个专
业, 在校生达14408人。高等院校中既有综合性大学,又有理工科、医科、师范类的
专门学校,分别设有专科、本科、研究生3个办学层次,拥有学士、硕士、博士3种学
位的授予权。
青岛广播电视大学至1988年在校生达1万余人,从1982年至1988年共毕业8122人。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已开考15个大专专业,从1984至1988年,应试者累计24.4万人次,
其中有24612人获得68737张单科结业证书,1852人获得大专毕业证书。从1985年开始,
又增加中专自学考试, 应试者累计2.7万人次, 其中中师专业已有毕业生1632人。
1988年有干部职工中专17所,开设48个专业。1985~1988年,已轮训在职干部36万人。
职工教育以岗位培训为主, 学习生产理论并与实践相结合,至1988年参加培训的达8
万余人。农民教育实行多规格、多形式办学,青岛市教育部门与有关单位联合制度了
《乡镇企业文化技术暂行办法》,推广平度县的经验,以实用技术教育为主,初步形
成了从扫盲到初等、中等文化技术教育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1988年村办学面达70%,
乡镇企业办职工文化技术学校达30%。同年全市少年、青年、壮年非盲率已达96%,平
度县为国家教委表彰的100个扫盲先进县之一。 同年全市建立了农村科技教育示范乡
镇30个。社会力量办学经过治理整顿,由补习文化为主转向科学技术和实用技术技能
教育为主。经青岛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学校(班) 有87所,在校学习的学员达5万余
人。
青岛市坚持广开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师资,优先扩建青岛师范专
科学校, 发展师范教育。 1988年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在 生为1102人, 中师在校生为
3000余人,在青岛教育学院进修的学员有1.1万人,参加卫生中师教育的为4000余人,
参加音像大专班学习的500余人, 函授高等师范本科生1300余人。对在职教师坚持业
余、 岗位培训的方针,至1988年已有5700余人中师毕业,3800余人大专毕业,22317
人取得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通过各种培训班培训师资6万多人次。全市师范学校(含
市属各县、市、区)共8所,62个教学班,在校生3625人,师资队伍的水平不断提高。

1986年9月市辖平度县被国家教委命名为“基础教育先进县” 。1987年12月,国
家教委和农牧渔业部在青岛市平度度县联合召开了“农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经
验交流会”,平度县在会上介绍了“办好农村教育,为全县经济建设服务”的经验。

青岛市已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形成了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网络,职
业教育发展迅速。 在校学生人数1988年与1949年相比,入园儿童为87倍,小学生为2
倍, 中学生为30倍,中专生为6.4倍,大学生为11倍。此外,成人教育由原来的识字
教育发展提高到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农民技校、职工夜大、函授、广播电视大学等都
得到迅速发展, 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建国以来,青岛市人民的文化科学素质与
1949年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