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科研机构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4&rec=5&run=13

中央驻青岛科研机构 50年代初期,驻青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有: 农林部中央水
产实验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前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
洋生物研究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前身)。随后,铁道部、国家海洋局等单位也相
继在青岛设立科研所、站。到1966年,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已有6个:水产部海洋水
产研究所(由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改为此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六机部第七
研究院第十二研究所青岛试验站(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研究院725研究所青岛试验
站前身)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国家海洋局
第一海洋研究所, 共有职工1938人,其中科研人员949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青
岛市的科技事业遭到严重破坏,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虽未被撤销,但多数归属关系
几经变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其建制才趋于稳定。国家在青岛设立的科研机
构也逐渐增加, 到1990年,已增至13个,职工总数达3812人。其中高级职称570人,
占职工总数的15%; 中级职称1174人,占职工总数的31%;初级职称762人,占职工总数
的20%;其他科技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3.1%。
中央驻青岛的科研机构,多从事海洋科研,技术力量强,科研手段先进,科研成
果数量多、水平高,不仅代表了国内海洋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而且在国际海洋科技
领域中某些方面也具有领先的水平,与此同时对推动青岛市的海洋科技事业和其他科
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创建于1947年10月的黄海水产研究所是中
国最早的综合性海区水产科研所,成立之初为农林部中央水产实验所。1949年自上海
迁来青岛,其名称、隶属关系和地址几经变化,1982年10月改名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
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该所设有海洋渔业资源研究室、海产虾类增养殖研究室、海产鱼
与贝类增养殖研究室、海产藻类增养殖研究室、渔业环境研究室、捕捞技术研究室、
水产品加工研究室等。主要进行黄渤海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的研究,并以应用研究为
主,着重解决渔业生产中的技术关键问题,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建国前,该所职工
有140人,其中科技人员50余人。到1990年职工人数已发展到405人,其中从事科技工
作的250人, 占职工总数的61.73%。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59人、中级职称的
96人、 初级职称91人, 其他科技人员4人。 该所拥有世界上先进的渔业资源调查船
“北斗”号和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和基地,藏书6.5万余册,中外期刊870多
种。“国家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中加(加拿大)海水养殖培训中心”也
设在该所。
自建所至1990年, 已完成试验研究课题600多项,正式发表的论文、译文、著作
1000多篇(部),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60多项,其中110多项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奖励:
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的研究, 解决了海带苗种的来源, 促进了海带养殖生产的发展,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长天井对虾拖网,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科技改进二等奖;
海带施肥养殖、海带南移、海带新品种的培育等项成果为海岸养殖生产的发展提供了
新的技术。其中高碘高产海带新品种(860、1170) 的培育,1981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发
明三等奖; 渔业水质标准, 于1979年由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等部门颁布实施,
1981年获国家水产总局科技改进二等奖; 对虾中型水面高产养殖技术,1983年获农牧
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 固相捏合转化制取褐藻胶工艺,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
进二等奖;YJ-YZ-79贻贝预煮蒸煮机和WCS-6型文蛤采捕机,1983年分别获农牧渔业部
科技改进二等奖; 对虾渔业资源的开发、预报及合理利用研究,使黄渤海对虾资源得
到充分合理的利用,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一等奖; 渤黄海污染对水产资源的
影响调查研究,1984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改进二等奖; 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对虾配合饵料的研究,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渤黄东海近海大面积水温预报,为分析渔场、渔期提供科学依据,1985年获国家科技
进步三等奖; 对虾微生物病害防治研究,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10
—菲罗啉衍生物的胶束增溶光度法和浊点分析,1986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对虾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 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潮间带围网养虾技术,
1987年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中国渔业环境预测研究,1988年获中国水产
科学研究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多种功能进样阀,1988年获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一
等奖; 加压消化工艺制取低粘度超低粘度褐藻胶,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鱼资源、 渔场调查及 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1990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
成果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建于1950年8月。 著名的生物
学家童第周、曾呈奎和张玺为筹建人。成立初时取名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
洋生物研究室,1954年改为直属科学院的独立研究室,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
室,1959年扩建成多学科的海洋研究机构,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该所设有海
洋学、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植物、海洋无脊椎动物等
9个研究室和一个院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两个重点实验室,另有3艘海洋调查船、烟台
和厦门两个工作站、黄岛海洋生物生态实验站和国内规模最大、功能齐全的海洋生物
培育楼等,是中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多学科海洋研究机构。该所的研究方向是深
入进行中国近海和邻近大洋的海洋环境、资源综合调查研究,着重开展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环境生态预测和保护的研究,为国家经济开发、国土整治和海洋重大建设的决
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深入进行海洋科学各重要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综合研究。
至1990年, 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076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829人,占职工总
数的77%。 科技人员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
导师11人, 硕士生导师80人,高级职称的157人,中级职称的436人,初级职称的169
人,其他科技人员67人。已发表论文报告2200多篇,专著和其他著作70多部。研制了
海洋调查研究仪器40多台(套) 。取得重大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先后获得国家、中
国科学院、山东省和青岛市奖励的有140多项。培养研究生206人、博士生48人,其中
有113人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
该所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有: 硬骨鱼胚胎发育的研究,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
科学奖一等奖;船蛆的防除,1966年获全国科研发明奖一等奖;渤海勘探区工程地质条
件的调查研究,获197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东海大陆架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电连接模拟海洋腐蚀试验装置方法研究,1981年获中国科
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对虾大规模人工育苗的研究,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
技成果一等奖; 渤海湾环境质量评价及其自净能力的研究,1983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
科技成果一等奖;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及养殖技术,1985年获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一
等奖;东海陆架环流中两个重要分量(东海北部气旋型(冷涡型)及长江冲淡水)的研究,
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青岛附近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
1985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 南海暖流的发现,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
技进步一等奖; 渤、黄、东海潮波数值模型和分布特征,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
步二等奖; 东海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和海绿石的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二等奖; 黄河口区浅海环境和生物资源状况及其合理开发利用,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
科技进步一等奖;西沙群岛海洋生物调查研究,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黑潮
及其领域海流结构和变异的研究,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 三峡工程对河口
及邻近海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东海地质的研
究,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1989年获中国
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是中国唯一的专业海洋
地质科研机构。其前身是1964年在南京成立的地质部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文化大
革命”中,该所被撤销。1979年在青岛恢复,并改为现名。根据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
亚洲近海矿产资源联合勘测协调委员会建议,在该所设立了第四纪地质中心。该中心
对内的名称是地质矿产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其科研方向为: 在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的
基础上,开展以油气为重点的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主要任务与研究重点是:
开展近海陆架区油气资源分析研究;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调查研究;海洋沉积、第四纪
地质的研究;海洋环境地质以及河口港湾、三角洲地质的研究;中国海域及深海大洋区
域构造与地球物理场的研究; 海洋地质科技情报研究等。该所设有现代沉积研究室、
河口港湾研究室、石油地质研究室、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室、区域海洋地质研究室、应
用地球物理研究室和情报研究室。地矿部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心也挂靠在该所。到1990
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292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206人,占职工总数的70.55%。
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49人,中级职称的93人,初级职称的44人,其他科技人员20
人。同时,该所还配备了浅层剖面仪、回声测仪、无线电定位仪、气体稳定同位素质
谱仪、低本底液闪能谱仪等价值50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此外,该所还主办出版5种刊
物,其中《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为国家级学报类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建所10
年来,该所共完成国家、部、局和省、市下达的科研任务43项,其中有10项获省部级
奖励,1项获市级奖励。其获奖成果有:黄河口区(陆上)第四纪地质和地貌调查、珠江
口盆地油气资源评价报告、EH-4型高压气枪震源系统研究、海南西沙礁相第四纪地质
研究、青岛即墨地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案研究等。
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建于1959年5月16日的铁道部四方车辆研究所, 是铁道
部直属的铁道车辆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铁道车辆及零部件的研究设计; 新产品的开
发; 解决老产品的技术改造和重大技术问题;组织车辆标准的制订和归口管理工作;搜
集和传播国内外车辆技术情报信息; 进行铁道车辆及零部件各种性能试验和检测。其
内部机构设有车体、转向架、制动、机电、新材料、标准化、技术情报、计算机、仪
表计量与检测等10个研究室,两个试制生产车间,13个行政管理处室。此外,铁道部
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车辆检测站、车辆专业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及铁道车辆引进资
料中心也设在这里,中国铁道学会和山东省铁道学会的车辆委员会也挂靠在该单位。
该所还建有100吨四通道电液伺服疲劳试验台、车体静强度试验台、30辆制动试验台、
客货车转向架滚动试验台、12吨落锤试验台、试验冲击线等一批国内先进和达到国际
水平的试验室、试验台。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641名。科技人员335人,占职
工总数的52%, 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0人、中级职称的112人、初级职称143人。在
其完成的200多项成果中,有118项次分别获国家、部、局和省市奖励: -100型液压自
翻车、MX-1型磨擦橡胶缓冲器、红外线轴温探测器、25吨机械冷藏保温车、JZ-6型机
车空气真空两用制动机、型235吨特种平车、型370吨双联平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
会奖;LM型准轮客货车轮磨耗型踏面,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JZ-7型机车空气
制动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型钳夹式大型货车,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 型新型四轴运煤敞车,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受到部级奖励的成果
有:型60吨石灰石漏斗车、机车制动风源净化装置、JM1型机车磨耗型踏面研究、型无
底架轻油罐车、型集装箱专用平车等。
山东省属科研机构 建于50年代的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专门从
事海水增养殖的地方研究机构。1963年4月,根据全省纺织工业多集中在青岛的特点,
将原山东省纺织工业厅纺织科学研究所和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纺织科学研究所合并为山
东省纺织工业管理局纺织科学研究所,地址设在青岛。随着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以
及青岛市行政区划的变化, 到1990年,在青岛的山东省属科研机构已达4个,职工人
数总计1003人,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88人,占职工总数8.77%;中级职称的
185人,占职工总数的18.44%;初级职称的210人,占职工总数的20.94%;其他科技人员
20人,占职工总数的1.99%。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建于青岛的山东
省水产局所辖的国营山东水产养殖场。1958年山东省水产局将该场改为山东省海水养
殖试验场,1961年又改为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该所主要从事海洋经济鱼、虾、贝、
藻类的增养殖,苗种培养、病害防治、新品种培育和配合饲料的研制等技术的应用和
开发研究。 建场初时只有23人,而到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228人,其中科学技术
人员118人,占职工总数的51.8%。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58人,
初级职称的30人。机构设置有鱼类研究室、虾类研究室、贝类研究室、饲料研究室、
植物研究室和增殖研究室。 藏有各类专业书籍1万余册,定期出版内部刊物《海水养
殖》,并建有一处1500立方水体的综合苗种试验生产基地。
从建所到1990年, 该所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奖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
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法、石花菜营养枝筏式多茬养殖技术获国家发明奖; 对虾配合饵
料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海带筏式全人工养殖技术”、“海带自
然光育苗技术”和“裙带菜育苗及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海带和裙带菜生产
的发展。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 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8年成立的山东省纺
织工业厅纺织研究所和青岛市纺织工业局纺织研究所,1963年两所合并为山东省纺织
工业管理局纺织科学研究所,1975年改为山东省纺织科学研究所。其研究方向是采用
新工艺、新技术、新树脂进行织物新产品的研究,以提高纺织产品的服用性能和使用
价值;为提高产品质量提供先进的测试仪器,进行新仪器的研究;为老厂技术改造提供
新技术、新装备,对引进的国外纺织染整新设备进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的研究; 围
绕各个专题进行机理探讨和科学技术情报分析,以及测试方法、标准的研究。
1990年,该所有职工198人。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7人、中级职称的41人、
初级职称的63人。机构设有纺织产品、染化、服装装饰、纺织仪器等研究室以及纺织
物理试验室、纺织科技情报室,并配有纺纱实验工场、机加工车间、树脂合成车间和
后整理车间。仪器设备有单纱强力机、条干均匀度仪、纱疵分级仪、红外分光光度仪、
气相色谱仪、磨毛机等。由于该所技术力量密集、设备齐全,纺织工业部的纺织试验
仪器开发基地和山东省纺织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先后设在该所。自建所以来,
共取得160多项科研成果, 其中有30多项受到国家、省市奖励。主要成果有自动穿经
机,纯棉高支精梳烧毛纱织物,提高梳棉分梳效能的试验研究,771、781型高速钢丝
圈,涤棉深色印花工艺的研究,真丝绸防缩免烫整理,LFY-16型全自动单纱强力机和
LFY-6织物染色升华牢度仪等。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 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成立于1966年9月, 时
称青岛仪器仪表研究所,1983年改为山东省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隶属山东省科学院。
主要研究全自动海洋遥测水文气象浮标系统、海洋环境监测浮标及自动仪器浮标; 海
洋波浪测量仪器及数据处理系统; 海洋温度、电导率、盐度、溶解氧、深度等多要素
综合测量系统; 海洋气象仪表、海洋观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设备及测量自动化装置等海
洋仪器仪表。
该所内部设有浮标、温盐深仪器、波浪仪器、计算机应用、光学及船用仪器五个
研究室,并拥有一个设备完善的附属工厂、综合实验室和计量室。至1990年,全所有
职工428人, 科技人员227人,占职工总数的53%。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
人、中级职称的64人、初级职称的81人,其他科技人员20人。
该所已完成科研课题132项,推广43项,取得经济效益2500万元。获奖成果45项,
其中省、部级以上奖为19项。在完成的科研成果中有32项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
创。主要科研成果有:HFB-1、HFB-1A、HFB-1B型海洋水文气象遥测浮标站,F2F1-1型
海洋资料浮标系统,HZY2型数字气象仪,波浪测量仪器,温盐深探测仪,振弦式深度
计,水下照相机,听觉脑干电位仪,水库测压管检测装置等。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组建于1959年4月, 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
学院,所址在青岛莱西县火车站附近。
1990年, 该所有职工149人,其中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8人、中级职称的
22人、初级职称的17人。设有遗传育种室、栽培生理室、植物保护室、情报资料室、
科技开发服务部和试验农场等。其科研方向主要是围绕花生遗传育种、栽培技术、植
物保护等方面开展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专业研究,适当安排一些开发性研究及应用基
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59项,获奖成果38项,其中获得国家
级和省、部、市级二等奖以上的12项;并发表科技论文380篇,其中发表在国家级刊物
上112篇、省级刊物和其他刊物上268篇;正式出版花生专著一部。
该所比较重要的科研成果有:花生新品种——花11和花17、花生亩产800斤的生育
动态规律和栽培技术、花生千斤高产栽培技术及其规律的研究、优质出口大花生——
鲁花4号、辐射创造花生新品种种质资源及其利用的研究等。
市属科研机构 1958年,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加强党对科学工作的领导和建
立各级科学领导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决定》的指示精神,中共青岛市委于1958年12月成
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结合全市工农业建设进
行创造性研究工作,协助解决生产中的重大关键和理论性问题; 研究、掌握、应用和
发展尖端科学技术;及时总结、学习、推广工农群众的发明创造及国内外先进经验;对
各级专业科研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交流经验等。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9个专业研究
所: 冶金工业研究所、机械工业研究所、电力工业研究所、纺织工业研究所、化工研
究所、 医药科学研究所、 农业科学研究所、无线电研究所、水产研究所,职工人数
183人,其中科技研究人员108人(工程师18人)。各专业研究所既受市科学技术研究院
的领导,又受所在业务部门的领导。1961~1962年,根据中共青岛市委调整和加强科
学技术机构的指示,按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市属科研所进行了两
次调整,至1963年底,市属研究所只保留了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青岛市医学科学
研究所和青岛市轻工业局研究所,青岛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撤销。从1964年开始,青岛
市又相继建立了一些科研所, 到1966年5月,已发展到14个,职工人数共1050人,其
中科技人员224人。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后,科研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新建和
扩建了一批专业研究所,科技人员也有大幅度的增长。1983年,市属独立科研机构26
个,职工总数达4015人,科技人员759人。1985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科学技术
体制改革的决定》 , 青岛市人民政府结合青岛市的具体情况, 于1988年7月制定了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这一决定,市属科研机构通
过“双放”(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人员) 、“双包”(所长承包经营责任制、课题
承包责任制) 、“双入”(长入经济、进入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0年市
属44个独立科研机构, 职工总数达5176人, 其中科技人员2501人, 占职工总数的
48.32%。具有高级职称的253人、中级职称的691人、初级职称的1244人,其他科技人
员313人。 在这些独立科研机构中,有16个所实行了所长承包经营责任制,18个所实
现了经费自立,4个所进入了企业或企业集团。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创建于
1958年10月,其前身是1909年中德合建的德华高等特别专门学堂农科实习农场。该所
的研究方向为: 开展蔬菜、果树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和果蔬采后处理技术、生物工程
技术研究,同时进行以甘薯为主的作物育种、引种、选种及栽培技术的研究,并围绕
上述方向任务开展土肥和植保方面的研究,还开展以里岔黑猪为主的畜牧研究。该所
以应用研究为主,同时积极开展开发研究和必要的基础研究。设有蔬菜、果树、作物、
土壤肥料、 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畜牧7个专业研究室,并配有中心化验室、综合试
验场、蔬菜试验场、作物试验场。
1990年,该所有职工183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65人,占职工总数的35.5%,科
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1人、中级职称的20人、初级职称的22人,其他科技人员12
人。
自建所以来,已完成382个研究项目,获奖成果共有53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
级12项、市厅级38项,共育成蔬菜新品种34个、果树新品种12个、甘薯新品种12个。
这些获奖成果推广后,累计增加效益12亿元以上。其中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有: 大白
菜自交不亲和系选育及杂种优势利用; 山东、北京、青岛大白菜早、中、晚熟配套的
一代杂种选育和推广;早熟番茄“青岛早红”的选育与推广;山东苹果砧木资源研究、
苹果矮化砧木的引进和利用研究; 地瓜抗病品种“青农2号”的选育研究;青岛土壤微
量元素分布和微肥增产效果的研究;苹果斑点落叶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里岔黑猪选
育提高的研究等。
青岛市橡胶工业研究所 青岛市橡胶工业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4月, 当时隶属于
青岛市化工局。1976年,该所开始承担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下达的科研试制任务,
1979年成为化学工业部胶带标准化技术归口单位。1981年青岛市化工局与青岛市橡胶
工业公司分家,该所改归市橡胶工业公司领导,并开始负责全国胶带产品物理机械性
能统一测试工作。1982年,为配合全省橡胶产品厂际竞赛,山东省化学石油工业厅责
成该所负责山东省橡胶产品物理机械性能统一测试和监督检验工作。 1987年4月,根
据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作的需求,该所被化工部确认为部级胶带产品质量监督检
验中心。 同年7月,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该所进入了以青岛第二橡胶厂为
龙头企业的黄海橡胶联合公司(黄海集团),成为这个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机构之一。
1989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的规定,对该所的检定测试能力
和可靠性进行评审,认定合格,于1990年9月颁发了(90)量认(国)字(B0438)号证书。
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59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97人,占职工总数的61%。
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49人、初级职称的33人,其他科技人
员1人。 该所已开展了胶带科研、标准化、全国胶带物理机械性能统测、胶带新型手
段的开发、胶带质量仲裁、生产许可证发放、优质产品评比等行业归口服务工作,并
收集、研究、交流本专业国内外信息,主办《胶带工业》刊物。其主要产品和技术有:
双面圆弧齿橡胶同步带、采金溜槽胶带、芦笋罐头机用花纹环形胶带、橡胶空气弹簧、
短纤维橡胶复合体应用技术、聚氨酯铺装材料和铺装技术、果蔬保鲜硅窗气调薄膜、
常温翻胎和补花纹块技术、粉煤灰在橡胶制品中的应用技术、同步带生产技术、切边
式V带生产技术, 各种耐高温、耐腐蚀、耐油密封制品以及各种特种橡胶制品,其中
精密机械隔微振用橡胶空气弹簧获1986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聚氨酯橡胶田径运
动场铺装和铺装技术研究、水果气调保鲜薄膜分别获得1987年青岛市科技进步一、二
等奖。
青岛市机械研究所 青岛市机械研究所的前身是1953年成立的青岛市五金技术研
究委员会,后其名称、隶属关系和办公地址几经变化,于1981年12月改名为青岛市机
械研究所,隶属青岛市机械工业局,办公地址在沧口区四流南路74号。
该所的科研方向主要是开展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 金属材料新工艺、
新技术、新材料; 机电产品更新、换代、升级等开发应用研究,并开展科技攻关、理
化计量检测、科技情报、科技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1983年,青岛市经委机械工业工
艺专业化调整办公室正式确定该所热处理实验厂为青岛市热处理专业化中心厂。1984
年9月该所理化试验室被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认可为进出口金属材料检测单位, 凡
国家在青岛口岸进口的金属材料,该所可以进行理化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1988年,
青岛市机械工业局在该所设立青岛市机电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负责青岛市机电产品
质量监测和经办机电产品一等品证书工作。 1990年1月,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又再
次认证该所实验室为进出口金属材料实验室,可承担青岛口岸进出口金属材料的检验、
发证工作。
该所自建立以来,科技队伍不断壮大,科研设备不断充实,科研成果不断出现。
至1990年,职工已发展到135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75人,占职工总数的55.5%。科
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0人、中级职称的21人、初级职称的31人。该所在真空热
处理、化学热处理、金属材料、机械设备、微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共取得了21项科
技成果, 其中有8项受到市级科技成果奖励,对机械零部件的攻关项目,也取得了良
好的成绩。
青岛市食品工业研究所 1980年1月, 青岛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成立,这是青岛
市第一家主要从事香精香料研制的科研机构。 1985年7月,为适应青岛市经济发展的
需要,青岛日用化学工业研究所改名为青岛食品工业研究所,并调整科研方向,主要
从事食品加工、饮料酒类、食用香精香料、海产品加工及其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品
种及其专用设备的研究试制。 到1990年,职工已发展到130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
66人, 占职工总数的50.76%。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2人、中级职称的26人、
初级职称的28人,其他科技人员10人。该所共取得50多项科研成果,有30多项获部、
省、市、局各种奖励,其中虾脑酱、蛤蜊香味料获轻工部优秀新产品奖,山楂浓缩汁
获农业部优秀新产品奖, 混合型烟用香精等9项成果获省厅优秀新产品奖,粉末香精
等16项成果获市、局科技进步奖。此外,该所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行业技术开发中心
试点单位, 根据自身的技术特点,已向全国20个省、市进行了近200项次的技术转让
和技术服务,与3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加强了横向联系和协作,因此,
该所从1987~1990年连续四年被青岛市政府评为经济技术协作先进单位。
青岛市化工研究所 成立于1958年的青岛化工研究所是青岛唯一的化工专业科研
机构,也是山东省的主要化工科研单位之一。该所主要从事化工专业开发与应用研究,
侧重研究开发橡胶、塑料、纺织、印染、涂料、制革等行业的加工助剂、各种胶粘剂、
合成高分子材料、表面活性剂、复印机消耗材料等。
至1990年,该所职工已发展到143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107人。科技人员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21人、 中级职称的33人、初级职称的52人,其他科技人员1人。在其
完成的总共61项科研成果中,有26项受到国家、部省和市级奖励。其获奖的科研成果
有:四聚甲醛、QD-1电子油墨及QD-1210显像剂、油田驱油表面活性剂石油璜酸钠、静
动态扭曲显示通用液晶材料、LG-1型电子油墨、橡胶促进剂NS、山东省橡胶加工助剂
情况调查、纺织胶辊处理剂QCR-3应用研究、软包装用JN-B01粘合剂等。
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 建于1965年12月的山东省青岛粉末冶金研究所,主
要从事粉末冶金材料、工艺及制造技术的研究,曾先后研制出了农机、拖拉机、柴油
机用铁基粉末制品、中强度铁基粉末冶金零件及中、高强度铁基粉末冶金结构件和高
精度整体硬质合金轧辊、硬质合金水松切纸刀、圆片刀、圆珠刀、方刀切齿轮等三大
系列,铜基粉末冶金制品、金刚石制品等。
至1990年,该所职工为1068人,其中从事科技工作的292人,占职工总数的27.34
%。科技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14人、中级职称的61人、初级职称的148人,其他科
技人员69人。 已获各级科技成果奖19项,其中A型喷油泵拔叉粉末冶金件、YJ22接装
机切纸鼓轮获国家科技成果奖。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生物系开始了对海洋生物的研究工作。
1931年,该校成立了生物学会,每周进行一次学术讲演会。1934年,国立山东大学正
式成立海滨生物研究所,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生物建立了常设机构。60年代,驻青岛的
几所高等院校结合教学筹建了少量的科研机构,在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开
展了海洋、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活动。“七五”期间,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发展较
快。 到1990年底,已达到45个,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达546人。高等院校的科研机构
凭借其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设备配套的优势,在1978~1990年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获奖科研项目达200多项, 其中获国家级奖的有50多项、部级奖励的50多项、省级奖
励的80多项、市级奖励的40多项;并有150多篇优秀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为振兴青岛
的科技事业、推动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厂办科研机构 厂办科研所,走的是一条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路子,出成果,
出人才。1978年前,青岛染料厂科研所为该厂发展作出很大贡献,得到山东省和青岛
市的重视,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78年以后,青岛市的厂办科研机构发展迅速,
到1980年底,全市共建起厂办科研机构435个,比1979年增加了2倍,其中厂办研究所
92个、研究室109个、研究组234个,厂办科研机构职工总数达到4623人,形成了一支
重要的科技队伍。
1988年,根据青岛市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青岛市选择了机械、
化工、纺织、家电等行业13个开发能力较强的厂办科研所为试点,在保持其隶属关系
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市属科研机构的待遇。这些科研所立足本企业,面向行业和全社
会进行技术开发,成为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或分析测试中心。
至1990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171家,有97家企业设立了科研与开发机构105个。
县属科研机构 1958年11月,中共青岛市委在《关于建立各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
的意见》中提出: 即墨、胶县、胶南三县和崂山的李村及所属各社队均应建立科学技
术研究机构,各县建立科学技术研究院,主要任务是总结推广群众丰产经验和创造发
明;研究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地方名产的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基
层试验研究组织的研究工作,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李村区的科学研究机构,由市
农业科学研究所兼。
1959年,即墨、胶县、胶南均设置了县科学研究院(所),主要从事农机、林业、
畜牧研究,共有科技研究人员157人。
1990年青岛市的县属科研机构已发展到8个, 共有职工95人,其中有本科以上学
历或无本科学历但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7人,占职工总数的28.42%,有大、中专学历
和其他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34人,占职工总数的35.79%。
民办科研机构 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青岛市的一些科技工作者集资或
个人出资组建了青岛市第一批民办科研机构(共4个) 。青岛太平洋新技术研究所是在
这个时期成立的第一家民办科研机构。其研究的海水印染技术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
先进水平。该所所长丁存义被评为全国15名民办科技实业家之一。1988年青岛市《关
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了民办科研机构的发展,使民办科研机构从此进
入了稳步发展阶段。 1990年, 民办科研机构从1988年的15个发展到42个,从业人员
395人,拥有固定资产82.1万元,流动资金91.4万元,纯收入30.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