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海上旅游交通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3&rec=75&run=13

海上交通自古就是青岛旅游的一种主要交通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泛舟游
琅琊(今青岛胶南市琅琊镇境内),齐景公泛舟游琅琊和少海(今胶州湾),越王勾践至
琅琊; 秦时徐福东渡;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首次巡游琅琊等走的都是海路。
唐宋时期,密州板桥镇又逐渐成为中国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高丽和日本的商贾、使
臣、僧人、游客等常由海路至此转赴内地,唐宋使节也常由此渡海前往高丽。
1891年章高元率兵驻防青岛后,为便于海上交通,1892年在前海修建栈桥停泊船
只,青岛即出现代售海运客票的商铺,为货船搭客。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其后开始
兴建码头。1901年,上海—青岛—芝罘—天津邮轮开通并与通往各国的大邮轮相连接,
小港码头的竣工,大港码头的建设,使海上交通更加便利。1902年春季,便有从上海、
天津携家带小的游客乘船从海路来青岛度假避暑,成为青岛接待的第一批纯粹的旅游
者。以后每年夏季乘船来青岛避暑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随着往来青岛人数的不断增
多,英、德、日等国轮船公司先后开辟青岛至烟台、天津、大连、牛庄、安东、上海、
广州、 香港、神户等地的客运航线。1903年日本大阪Schosen轮船公司使用备有一等
舱、二等舱、西餐和电灯的高级客轮航行神户—青岛—烟台—牛庄—神户航线。是年,
青岛口岸客流开始有记录,客流量为4804人次,其中外国旅客1558人次。1904年德国
汉堡—美洲航运公司相继投入2艘一流的新建客轮“海将梯尔皮茨” 号和“国务秘书
克莱特克”号,航行在上海—青岛—烟台—天津的航线上,期望这些旅行设施齐全的
新轮“在与其他轮船公司竞争中,能招徕更多的乘客”。在青岛至日本之间的航线上,
德国汉堡—美洲航运公司也投入了设备良好的客轮。 青岛口岸海上客运流量增至1万
人次,其中外国旅客为2762人次。1910年客流量达到8.77万人次,外国旅客流量更是
显著增加。1911年外国游客为9205人次,1912年逾万人次。海上客运除与中国沿海各
埠通航外,每月都有直达欧洲航路的定期船。这一时期,来青游客大多是乘轮船和火
车。1912年以前,德人在海上还开辟了青岛至崂山太清宫,青岛至海西(黄岛)、阴岛
等旅游名胜地的夏季海上旅游航线。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海航为日本人所垄断。欧美航线客运中断,“远
洋航路,较德人时代不免逊色”。此间青岛至日本航线得到发展。青岛至日本的航线
上,有大阪商船株式会社的“台北丸”,每月两班航行于大阪、神户、宇品、下关、
青岛;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西京丸”,两周一班,航行于神户、宇品、门司、青岛
间; 原田汽船株式会社的“萨摩丸”,两周一班,航行于大阪、神户、宇品、下关、
青岛间。其他主要客运航线有大连青岛线、仁川青岛线、青岛上海线、青岛海参崴线、
青岛海州线。1920年,客流量达到27万人次,外国旅客主要为日本人。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德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轮船商重新开始经营青岛海
运,中国民族轮船业也开始发展,青岛海上客运航线有所增加。
30年代青岛旅游逐步呈现繁荣景象,来青岛游客不断增多,海上客运航线航次均
有所增加。1935年青岛外国轮船公司机构有16家,主要航线有: 青岛—香港—广东—
福州—天津—烟台—威海,上海—青岛—威海—烟台—天津,青岛—上海—汕头—香
港—广东,天津—青岛—香港,青岛—威海—安东,上海—青岛—大连—大阪—洪基
—香港,青岛—威海—烟台—大连—安东,青岛—门司—广岛—神户—大阪等。由于
此时胶济铁路和民航客运发展也较快,海上客运已不再是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出入青
岛的唯一通道,但仍是主要通道之一。尤其是大小港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已成为重
要的海上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抗战前夕,仅来青的各类船员每年就高达11万人次。逢
夏季,世界各地的海军从海路云集青岛。通往崂山等名胜的海上旅游交通亦恢复,游
人可向港务局租赁小汽轮由海路直达崂山太清宫。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海上交通为日本人所垄断,所有船舶尽为日本人
设立之管理机构“华北轮船联营社”所控制。旧有航业公司与旅游业“悉遭摧残”,
海上客运航线航次减少, 青岛旅游业受到影响。1939年,青岛海上客运航线主要有:
大阪—门司—青岛线(日本邮船大阪商船原田汽船),大连—青岛—上海线(大连汽船),
大连—芝罘—威海卫—青岛线(阿波共同及华商) ,上海—青岛—芝罘—天津线(日清
汽船及华商、英商) ,广东—香港—汕头—上海—青岛—天津线(华商、英商),塔埠
头—红石崖—青岛线(中村组宝生丸)。
日本投降后,海上客货运一度中断。1946年底,首先开辟了青岛至天津航线,以
后又陆续开辟了青岛至连云港、青岛至上海、青岛至营口、青岛至秦皇岛等航线。各
航业公司也纷纷恢复和成立,但海上客运及来青游客数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抗战前水平。
1947年,在青岛的航业公司有12家,航行轮船96艘;代理行8家。
建国后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青岛海上国际客运航线中断,国内航线
发展也较缓慢,长线客运仅有青岛至上海、青岛至大连两个航线。1978年海上客运量
只有49万人次。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岛实行改革开放,对外往来增多。1979年海上客运量
增至68万人次。是年瑞典“林德布雷德”号旅游船载英、美、澳等国游客先后航行青
岛5个航次, 成为建国后第一艘来青的外籍旅游船。其后一个时期,外联旅游船来青
成为青岛涉外海上旅游交通的一种主要形式。1980年青岛市的国际友好城市日本下关
市下关西日本商船株式会社开辟了下关—青岛的海上不定期航线,10月,日本客货两
用船“理想之国” 号载600多名日本游客首航青岛,以后每年都不定期往返青岛与下
关之间。1985年,国家交通部开辟广州、上海、青岛、大连客运航线 (该航线于1993
年停航) ,使青岛国内长距离的海上客运航线增至3条。同年5月,鉴于青岛经济技术
开发区(黄岛)和薛家岛省级旅游开发区开发建设的需要,青岛市区至黄岛的胶州湾轮
渡开工建设。1986年11月,美国太平洋舰队3艘军舰、894名官兵由海道驶来青岛进行
了为期1周的礼节性友好访问, 参观了崂山和前海海滨风景名胜。这是建国后美国军
舰首次访华, 吸引各国记者200多人前来采访报道。12月,胶州湾轮渡试航。1987年
底, 胶州湾轮渡竣工,航线全长7.8公里,轮渡分青岛、黄岛两站。青岛站位于四川
路21号,黄岛站位于刘公岛路。总占地面积90亩,总投资2500万元。主要设施有海上
车客渡轮2艘, 8×80米专用码头2个,营业楼1幢,两站各建候船厅和停车场1个,电
动液压吊桥4层, 以及廊道人行天桥和车道等10多个项目。轮渡每日固定11个航班,
分别由青、 黄两站同时对开,每天可渡旅客900余人次,渡车80余辆次。胶州湾轮渡
的通航对加快薛家岛旅游开发区乃至整个黄岛的旅游开发建设,方便黄岛、日照、临
沂甚至连云港等地的游客来青旅游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年实现渡车11.29万辆次,
渡客98.05万人次。1991年,投资142万元修建胶州湾轮渡青岛站码头北泊位,使青岛
至黄岛的海上轮渡由原来的2艘增至3艘, 航班间隔由每小时1班船缩短为高峰时每半
小时1班船,每天航行班次达到38个,增加16个航次。全年完成客运量339.9万人次。
1992年完成客运量403.9万人次, 运渡车辆40.15万辆次。1993年5月24日,青岛至韩
国仁川海上客货运国际航线开通,韩国威东航运有限公司金桥客货两用轮担任首航,
首航载客230名。 这是建国后青岛市第一条正式的海上国际客运航线。年内国内航线
青岛—广州航班取消,青岛—上海、青岛—大连的定期班轮仍正常运行。是年,胶州
湾轮渡渡轮增加至4艘, 泊位达到4个,实现了2条渡运航线同时运行。每天通航60余
班次, 渡客1.3万余人, 运渡车辆约1200余辆。全年客运量为475.2万人,汽车运量
43.3万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