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宗教、民俗旅游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3&rec=48&run=13

宗教旅游 青岛有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五种教派及其活动场
所。古时主要有道教和佛教。宗教的兴盛,自古就吸引了一些僧侣道士宗教云游不断
往来于崂山、大珠山、大泽山等地,不少文人墨客也纷纷慕名漫游青岛地域。
19世纪后期,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传入现青岛地域,发展教徒。1885年,美国著
名传教士拉娣慕在平度传教,并于1889年创立了教会。20世纪初,基督教和天主教活
动已比较频繁,青岛市区及周边都建有多处天主教堂或基督教堂。周边地区常有教徒
往来于青岛从事宗教活动和宗教交流。伊斯兰教自青岛建置后逐渐传入,德国侵占青
岛后一些外地回民陆续移民青岛。1929年,在常州路建起清真寺,作为回族宗教活动
场所。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和佛学家周叔迦等人发起在青岛建设湛
山寺,开办佛学校,得到官僚资本家的支持。开光大典,佛学讲经等活动使各方僧众、
宗教信徒云集,庙宇香火旺盛,庙会、集市空前活跃。同一时期,在浙江路建成了中
国著名教堂之一、青岛最大的天主教堂——圣弥厄尔教堂。宗教的活跃,使青岛宗教
旅游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两种趋势: 一种是宗教界人士的相互往来,交流访问,参加
佛事活动,常常伴以旅游观光; 一种是宗教场所、宗教活动、宗教庙会的神秘性、可
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吸引宗教信徒和部分游客,成为一种旅游内容。一些庙宇宫观承担
了部分与之相关的旅游景观的建设和修缮,僧道们也时常提供向导和接待,以后由于
战争和宗教势力的衰落,宗教旅游逐渐沉寂下来。
80年代,各种宗教活动开始恢复。宗教活动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禁止的结果
加重了人们的好奇,加之初期由于旅游设施的不完善,形成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
的旅游模式,使宗教旅游成为观光旅游的主要内容,青岛崂山太清宫每年接待的中外
游客都在数百万人次。不少宗教界人士也纷纷来青岛参加各种宗教场所恢复后的“开
光仪式”等宗教活动。1987年,青岛市旅游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联合推出
青岛宗教旅游专项产品,进入国际旅游市场,受到中外宗教界人士的欢迎。每年通过
旅行社接待的宗教界人士、宗教信徒和进行宗教文化交流的游客达2000~3000人次。
青岛市基督教会1988~1990年,接待台湾、香港、澳门、美国等90个国家和地区的基
督教徒和游客7300余人次;青岛清真寺自1982年7月开放后,先后接待了巴基斯坦、伊
朗、埃及、黎巴嫩、约旦、土耳其等40多个国家的穆斯林游客逾1000人次。香港永惺
法师、日本王树兰居士和孙胜兰居士、香港郭兆胜居士、日本藤田日还先生、美国乐
渡法师、加拿大诚祥法师、新加坡广平法师、美国康州教会郭经纬牧师、美国新泽西
州李金宗神父、德国柏林差会事务部主任英戈·费尔德先生等海外知名宗教界人士都
曾来青或率团来青作过宗教访问和交流。
1993年7月, 青岛银海旅行社推出山东省首家“宗教圣地一日游”旅游专线,投
资近50万元购置中巴客车6部,开辟了“栈桥—湛山寺—崂山;栈桥—天主教堂—基督
教堂—湛山寺”等多条宗教旅游线路,当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民俗旅游 1978年,经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开发城市居民家访旅游,
家访点设在青岛市延安二路10户居民家。 是年秋,第一批美国客人8人来到居民家进
行家访。客人在此同居民共同交流,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俗,体味中国对外开放的政
策。 1978~1985年,共组织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游客600多人次进
行了家访。
1992年,经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批准,开发农村家访旅游,家访点设在青
岛即墨市东瓦二村。该村距青岛市区60公里,共有110户、460人,是山东省政府命名
的文明村庄,村办企业发达,村民生活富裕。是年先后接待两批共32名日本旅游者。
客人在村民家中同村民共进中国式晚餐,晚上与村民举办联欢晚会,夜宿村民炕头,
体味中国农村的风俗民情。
是年开发了民俗购物旅游,地点为四方区海云庵。海云庵始建于明朝,1990年复
修。尔后,将此定为民俗购物旅游点,主要以民俗购物为主。商品有文房四宝、古书
古画、玩具、工艺品、丝绸、红木家具等。前来购物者有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
日本、加拿大、韩国、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