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太清景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3&rec=11&run=13

太清湾 位于太清宫前的一处海湾,风景秀丽。由此可乘游船游览崂山近海,自
德占时期起,由海路自青岛市区游崂山就从这里登岸。
每当月圆时分,海天之间,玉琼当悬,浮光潋滟,玉壶冰镜,岸边竹影婆娑,宫
廓依稀。“太清水月”为崂山胜景之一。
太清宫 又名下宫。位于青山村南,太清湾北岸。前临大海,背依七峰。
始建于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由张廉夫创建一座三官庙。二年后(公
元前138年)再建庙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宫。唐代李哲玄又扩建殿房,供奉三
皇神像,名曰三皇庵。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 ,刘若拙建“驱虎庵”
供奉老子像。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 ,刘若拙奉敕重修太清宫殿宇,新建三官
殿,重修三皇殿,太清宫已具相当规模。丘处机、张三丰等著名道士曾慕名而来潜修。
明万历年间,太清宫道教一度衰落。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和尚在太清宫三清殿前
山门外建海印寺,引起僧、道诉讼案件。万历二十八年,道教胜诉,敕命毁寺复宫。
从此太清宫一带,又成为道教的一统天下。
崂山的宫、 观、庵中,以太清宫规模最大。太清宫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
2500余平方米。 殿宇房舍150余间,分为单开山门独立围墙的三官殿、三清殿、三皇
殿三座殿堂等。太清宫规模仅次于北京的白云观,称为全真道教“天下第二丛林”。
三官殿内祀天官、地官、水官及真武大帝、雷神等神像。殿前有红白两株耐冬。
一株高达8米, 树围1.7米,冠幅遮蔽半个庭院。花期长达3月余,如火如荼,堪称奇
观。树下立石刻“绛雪”二字。蒲松龄《聊斋志异》原以三清殿院中同龄耐冬为红衣
女子绛雪的化身,但该株已于1926年死亡,为了游人之愿,遂将“绛雪”之名移此。
该棵耐冬树龄约600年以上,是崂山一宝。
出三官殿西便门,过逢仙桥,登步月廊,为三清殿。殿中祀太清道德天尊、上清
灵宝天尊、玉清元始天尊神像。东配殿为东华帝君,西配殿为西王母。逢仙桥由著名
道人刘若拙起名。
三清殿门外东侧有一古老的榆树,树龄愈千年,是全国同类树中最大的一株古榆。
学名糙叶树, 高18.2米,主干粗3.7米。老干虬枝,盘结斜出,状如龙头,故称龙头
榆,又名榆国老。此树民间传说颇多。
三清殿西侧一小院,名为关岳祠,内祀关羽和岳飞。祠外顺阶而下,是崂山第一
名泉——神水泉。神水泉之西是三皇殿,内祀伏羲、神农、轩辕大帝。偏殿为耿祖祠。
院内有一棵古柏,名为汉柏,树上寄生粗壮的凌霄,盘绕汉柏,直达树梢。另在柏树
离地6米的缝隙中,长出一株盐肤木,形成了一木三树,是崂山一大奇观。
三清殿山门外,有一石碑,镌刻“海印寺遗址”大字,另有小字“明万历十三年
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此处即为海印寺遗址,遗迹依
稀可见。
三官殿东侧,有幽静别致的小院落,曰翰林院,因其为清末翰林日照尹琅若所建
而得名。
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太清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试金石湾 位于晒钱石北1.5公里处的海湾。 由大大小小的青黑色碎石铺就,多
为圆形或椭圆形,光滑明亮。取其纯黑者,以金划其上,视石上所现色斑即可辨出金
质的含量和真伪,故被誉为“试金石”,海湾因此得名。
八仙墩 位于崂山东南突出的海岬崂山头之南端。因相传八仙过海,由此起步而
得名。该处风急浪高,岬南侧底部经千万年浪涛冲击,剥蚀镂空,坍落成为一片陡立
的石壁,顶部突出部分,形如大厦飞檐; 地面坍落部分,有10多方巨石,或卧或立,
大小不一,面平可坐,形成八仙墩。黄宗昌《崂山志》载: 八仙墩,有石坡广数亩,
东下斜插入海,海水汹涌,山势若动,其北则峭壁千仞,险峨逼天,下纳上覆,其势
欲倾,石层作五色斑驳如锈,处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错布,面平可坐,海涛冲涌直
上与墩相击,搏浪花倒卷数丈,飞舞空际,如玉树,如银花,如琉璃,如珠矶,可喜
可愕,洵山海奇险之极观也”。明代大学士高弘图称赞: “八仙墩如锦茵绣籍,实第
一奇,第一丽”。“海峤仙墩”为崂山胜景之一。
晒钱石 位于八仙墩对面海中的一块平坦巨石,传说龙王夏天常在此晒钱,故名
晒钱石。又说张三丰曾在此石上鼾睡,故又名邋遢石。古代有人常在此拾得古钱。
钓鱼台 位于太清宫与八仙墩之间的海边,为一高耸的巨大岩礁,伸入海中,三
面临海,面平如削,尤宜垂钓,人称钓鱼台,礁岩上刻有一首诗:“一蓑一笠一髯叟,
一丈长竿一寸钩,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海秋”,署名大谷子宋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