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防暑降温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2&rec=81&run=13

1950年,青岛市人民政府颁布《工厂卫生暂行条例》,对工厂生产中有碍工人身
体健康的粉尘、毒素、高温场所均有具体规定,指令工厂企业对高温车间采取通风降
温措施,企业必须为工人群众提供热饭、熟水和供应清凉饮料等。1954年7月5日,市
劳动局、卫生局、总工会贯彻劳动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夏秋季工矿交通安全卫生工作》
的通知,要求加强降温通风防暑工作,凡高温作业单位,均应抓紧时间检查降温通风
设备,并发挥其作用。对要改进的设备,列入措施计划的,应加速安装,要求暑前完
成。对缺乏降温通风设备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措施,以求适
当降低温度。国棉各厂贯彻执行纺织部和全国纺织工会关于降温通风的指示。印染业、
植物油业等单位立即着手检查降温、隔热、通风、排雾的设备,采取妥善措施加以改
进。对露天作业人员,供以遮雨、遮太阳的用具和必要的凉棚等。夏令作息时间,各
厂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特别是要保证露天作业单位职工合理的休息时间,
减少会议时间,预防中暑或因疲劳过度而引起疾病或其他事故。1955年,贯彻劳动部
等部门《关于加强夏秋季安全卫生工作的联合通知》,从5月中旬开始,对502个工厂
进行了检查,市重工业局所属厂有的车间温度达43.3℃~48.9℃,砖瓦窑厂、万丰窑
厂的出装窑车间,耐火材料厂的烘干室,大华、冀鲁针厂包装部和淬火炉,太东铁工
厂的装配室,华昌制条厂的轧压部等,温度都达48.9℃,青岛机械厂的锻工车间、建
华轧钢厂车间达43.3℃。通过检查,大都采取措施降低了温度。青岛机械厂将反射炉
进行改进,增设空气淋浴,加强工人个人防护,提供清凉饮料; 建华轧钢厂将排气风
扇改为喷雾风扇, 温度降低了16.67℃。染织工业局所属染厂车间温度都在37.8℃以
上,采取措施后,车间温度降为26.7℃。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采取各种措施后,锻冶、
压铆等高温车间降低5.56℃。 301厂由48.9℃降到22℃。晶华玻璃厂热力车间由43.3
℃降到35.6℃, 制瓶车间由48.9℃降到41.1℃。1955年6月,贯彻山东省劳动厅、卫
生局《为做好工厂夏季降温工作几点意见》和《几种主要降温方法》的通知,要求企
业根据不同条件, 设置相应的通风降温装置。1956年6月19日,青岛市贯彻《中央关
于做好1956年夏秋季安全卫生工作的联合通知》,对不同行业提出了防暑降温的具体
要求: 一、纺织、印染业车间温度不应超过纺织工业部规定的重点厂细纱车间34℃,
布机车间31.5℃; 一般厂细纱车间34℃,布机车间32℃。二、机器、铸造、化工、建
材业,有锅炉、熔炉、闷火炉、锻冶、轧钢、翻砂、镀铅、镀锌等作业的工厂企业,
应该隔断热源和增添机械通风设备,降低车间温度,配备淋浴、水帘、休息室和保持
良好的通风。三、化工业的熔锅、反射炉、烘干室、火碱锅、蒸锅等; 酿造业的发散
热量较大的局部工作场;酒精厂胶塔蒸馏塔及其他有关工业产生局部高温作业的场所,
均应加强隔绝热源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自然通风设备,降低车间温
度,最高温不得超过人体温度。四、露天作业工人、铆工、建筑工人、搬运工人、石
材工人等,应按具体情况增加对太阳辐射热的防护,搭设凉棚、戴草帽和苇笠、穿浅
色工作服、戴有色防护眼镜,及时供应清凉饮料、绿豆汤、凉开水等。五、按工作性
质适当调整工作时间, 早上班,晚下班,延长中午休息时间。7月25日,市人民委员
会召开会议贯彻《国务院关于防暑降温工作紧急通知》,市劳动局、卫生局、市总工
会成立了防暑降温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办公室,下设4个小组分头开展工作检查,编
印了10期防暑降温简报,及时介绍经验,解决了一些防暑降温的技术问题。各工厂的
高温车间大部分都采取了措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增添了降温设备。晶华玻璃厂在
制瓶机和熔炉上安装了水帘,使加料口的温度由77℃降到37℃。实业棉织厂一、三、
五车间在屋顶安装喷雾后,车间温度降到32℃以下;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在锻冶炉上安
置循环水墙,由54℃降到31℃;青岛机械厂的冶炉安置水帘,由40℃降到33℃;青岛农
药厂的反射炉安置循环水墙, 由72℃降到36℃。市重工业局、染织工业局等4个工业
局和11个国营厂增添各式风扇442台, 开设门窗4159平方米,搭设凉棚3396平方米。
除个别小厂外,大多数工厂给工人发放清凉饮料、高梁水、绿豆汤、汽水、清凉油等。
7月20日至8月底, 牛奶厂每天供应高温车间牛奶581公斤。医药公司供应工厂清凉油
43302盒, 十滴水90101打,仁丹7744盒,糖精2401公斤,柠檬酸887公斤。为满足车
间加冰降温, 冷藏厂7月份比去年同期多销冰8倍,8月份比去年同期多销1倍以上。4
个工业局和17个国营厂防暑降温开支245090元。1958年4月,开始防暑降温准备工作。
首先是市劳动局、卫生局、总工会成立了联合办公室,各区组织检查组深入企业推动
检查工作。二是组织医务人员对属高温作业的30多个工厂企业的3200名工人进行了健
康查体,查出有严重禁忌症及一般不适于高温作业的工人326人(其中,呼吸系统疾病
68人,循环系统疾病53人,高血压64人,消化系统疾病13人,肝疾病11人,其他疾病
117人) ,及时调换了工作。三是研究防暑降温物资问题(清凉饮料、医药保健和副食
品等)并保证了供应。
1961年, 为搞好防暑降温工作,各单位使用各种通风机械2649台,开凿天窗769
平方米,搭设凉棚6851平方米,训练医生1347人,108个工厂企业23083人高温作业人
员查体20998人,占90.97%,供应3万多人特需食品,投放清凉粉101490公斤,一片丹
1.3万盒,仁丹12.44万包,十滴水14448公斤,复方氯仿酊11336公斤,氯仿3019公斤,
基本满足了需要。1962年4月,研究防暑降温物资、药物的加工进货,5月监督企业作
好防暑降温准备,进行设备检修、校验及职工体格检查,6~7月组织力量深入现场检
查。全年用于防暑降温的设备和措施有电风扇2020台,通风机50台,喷雾风扇192台,
吊、 台扇36台,土风扇814台,自然通风7791平方米,凉棚4070平方米,隔热或串水
设施170处, 喷水设备82台, 隔热罩28个。高温作业工人查体27412人,占总人数的
93.2%。1963年为战胜高温的侵袭,全市组织了2880多名干部成立380个防暑降温领导
小组。 在技术措施上,检修和新添通风机136台,排气和喷雾风扇2725台,吊、座风
扇247台,隔热设备25台(处),自然通风4052平方米。在卫生保健上,对23429名从事
高温作业人员进行体格检查, 发现高温禁忌症504人,调离296人。组织594名医疗卫
生人员的暑期巡回医疗队伍,训练了3742名防暑降温保健员,基本上消灭了夏季中暑
现象的发生。 1964年7月初青岛市气温突然升高,7月7日车间普遍超温,高温场所都
在42~48℃,台东化工厂烘干炕达80℃,反射炉达60℃。新和化工厂硫酸钡烘干室达
70℃。双合盛窑厂出、装窑作业点达78℃。条件比较好的纺织企业车间普遍达35~36
℃。7月7~9日,3天内严重中暑18人,中暑不能坚持工作的21人。市劳动局、卫生局、
市总工会发出《关于切实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预防中暑事故的紧急通知》,各企业和
企业主管部门迅速行动,采取一切措施,战胜高温的袭击。1965年吸取1964年的教训,
及早开展检查,做好准备工作,至8月20日已供应排气风扇493台,防暑用茶叶7000公
斤,比1964年多1倍以上;草帽、苇席及清凉饮料和防暑药剂等均满足了企业的计划要
求; 对空调、 隔热、 散热和防晒设备都进行了维修并安装使用; 对从事高温作业的
10908名工人都进行了健康检查, 发现336人有高温禁忌症。其中,183人已作了适当
安排。企业还培训了1014名防暑急救员。
此后,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季节工作,青岛市每年均立足于早打算早安排,不断总
结经验和教训。加强防暑降温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加大防暑降温的工作力度。特
别是1978年以后,青岛市开始执行防暑降温津贴。从事高温作业的职工,防暑期间每
人12元; 从事一般高温和经常露天作业的职工,每人9元;从事一般作业的职工,企业
科室人员,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群众团体的工勤和其他人员,每人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