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劳务输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2&rec=6&run=13

青岛建置前后,劳动力曾大量流入东北地区。20世纪第二个10年,资本主义列强
纷纷到青岛地区招募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迎合英、法等国的利益,北洋
政府同意其在青岛地区招募华工,北洋政府的内务部侨工事务局名义上有“监督侨工
之招募及保护事务”的职责,实际上也只能任其自由招募。
建国后,国家对劳动力的使用开始进行规划,统筹安排,青岛市曾组织过几次较
大的国外、省内外劳务输出。
国外劳务输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后方劳动力缺乏,遂与北洋
政府制订招工章程,招募华工赴法。1917年《东方杂志》载: “盖自欧洲升战以来,
协约国为军需制造之故,募集华工”,“英国官宪更扩大其规模,托英商和记洋行代
为办理。和记乃在青岛附近之沧口地方设收容所。对于收容之苦力,施以必要之训练,
经由香港输送于欧洲。而法商惠民公司,亦复步英商后尘,在沧口设立收容所,从事
于山东苦力之募集”。“本年(1917年)1~4月,由青岛出发输送于欧洲苦力之人数,
则经北美温哥华者3000人,经由香港者1860人,经由威海卫者6000人”。
北洋政府内务部侨工事务局1918年《调查华工在法情况书》载: 华工赴法“尽力
于备战之工作者为数将及15万人”。由山东威海、青岛等港口赴法的10万人。华工赴
法劳动定期为3年,期满后遣送回国。1919年2月14日,第一批回国的山东籍华工1200
人,乘英轮“庇亚斯”号返青岛,其余大部陆续回国。
建国后,青岛先后选送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等,赴苏联、越南、蒙古、
坦桑尼亚、圭亚那、巴基斯坦、赞比亚等国家参加建设。1955年,中共中央根据中苏
协议, 从山东、 河南两省动员1000名青壮年赴苏联参加建设, 其中青岛派出3人。
1956年,青岛市根据山东省的要求成立出国工人动员委员会及办事机构,选派大批技
术工人赴国外工作。 1958年,输送616名技术工人援外。1959年中苏协议期满,赴苏
工人陆续回青岛。1958~1961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指示,青岛市建筑工程公司、
房产局、手工业局、机械局、交通局、四方机车车辆工厂、青岛纺织机械厂、自来水
公司等单位近10次抽调建筑、交通运输行业的技术工人和青壮年工人1820人支援蒙古
人民共和国生产建设。1962年后,按照中蒙协议赴蒙人员陆续回青岛。1972~1973年,
四方机车车辆工厂援助坦桑尼亚、 赞比亚建设390人。1983~1986年,青岛建筑工程
局支援科威特建设521人。
省外劳务输出 20年代末30年代初,青岛地区仅胶州流入东北的劳工即有2万人。
1953年7月, 山东省协同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两次在青岛地区招雇工人。1953
~1958年,青岛纺织业先后选派技术干部、管理干部、技术工人计3000人,赴北京、
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等省市参加纺织工业建设。1955~1956年春,
地质部在青岛组织招收1200余人去江西、新疆等地工作。1959年西藏平叛后,陆续从
青岛市调出432名职工支援西藏建设。 同年又派遣4432人,到黑龙江省煤矿、铁路、
林场参加基本建设,绝大部分留当地转为正式职工。同年,去福建支援林业建设4000
余人, 去吉林支援林业建设2000余人。 1962年,铁道部东北铁路工程局从青岛招工
469人,参加东北的铁路建设。1963年,青岛市抽调3级以上52名技工,支援第二机械
工业部国防建设工程。 1966~1970年,橡胶业先后选派650多名技术工人到湖北等地
参加橡胶工业建设。
省内劳务输出 1962~1964年, 青岛市机械系统去沂蒙地区参加三线建设450余
人。1964~1970年,青岛纺织业先后选派技术干部、管理干部、技术工人计3000余人,
赴临清、惠民、菏泽、济宁、诸诚、滨州、平阴、枣庄、临沂、蒙阴、泗水等地参加
纺织工业建设。
1965~1971年,青岛市内燃机厂、车辆厂、电机厂、电度表厂、电线厂、元件厂、
微电机厂、粉末冶金厂、机械修配厂等9个企业,采取一分为二的形式,第一批711人
迁入聊城、菏泽、蒙阴、新泰等地区和县建设分厂。第二批又有工具厂、自行车厂、
缝纫机厂、制针厂、标准件厂等19个企业1200余人迁往济宁、临沂、德州、沂蒙、邹
县等地区和县建分厂。1971年底,青岛工具厂调往分厂280人。其中,工人245人,干
部35人。 机械、一轻、二轻、化工等行业派往沂蒙地区参加国防建设的有210多人。
1970年,青岛市从重工、一轻、二轻、化工、纺织、无线电、房产、城建、海运、交
通、港务、外贸、粮食等系统和青岛建筑公司、发电厂、纺织机械厂、汽车制配厂、
红星船厂以及市南、市北、台东、四方、沧口区和崂山县抽调各类干部70人,技术工
人80人支援山东合成橡胶厂、合成纤维厂、石油化工机械厂等单位建设。100余名3级
以上技工支援莱芜钢铁厂建设。同年,青岛第二橡胶厂、红卫橡胶厂、第六橡胶厂、
第九橡胶厂、 氧气厂等5个单位,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迁往肥城、枣庄、东平、泰安等
地建厂。1971年,青岛红旗车辆厂迁往临沂,398名职工奔赴内地参加建设。1973年,
青岛市又从重工、 化工、供电局和纺织机械厂、安装公司抽调9名技术工人支援胜利
石油化工总厂建设。1979年,抽调60余名3级以上技工支援烟台合成革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