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市话交换机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1&rec=53&run=13

1898年德国军队在青岛设军用电话站。 1899年6月设公众市内电话局,初装时用
户有26户。此外,胶澳德国总督府内设官用电话19部。两处电话均系磁石式,交换机
间有中继线连接。 1914年4月青岛德国电话局交换机容量为300门,实装296门,总督
府交换机容量为150门, 实装124门,两机间设中继线6对,并与北九水、沙子口设专
线电话。同年10月日本进攻青岛之际,设备多为战火破坏。日军侵占青岛后将部分公
众电话拆除装于炮台供军用。1915年2月1日胶澳市内电话恢复通话,用户有军用60部、
民用143部。 1916年旧有单式交换机不敷应用, 改用直列复式交换机3台,总容量为
900门。 1920年6月,改用共电式,并迁局址于堂邑路。新局内设交换机8台,总容量
2200门。 1921年,四方、沧口、李村3处磁石式电话分局设立,交换机容量分别为80
门、60门、50门。
1922年12月中国收回青岛时, 市话交换机有共电式2200门,磁石190门,市区实
装分众电话2126门。北洋政府以32万元的赎金为代价,接管了青岛日本邮便局电话局
全部机线设备(其中线路设备14.6万元,机械设备17.4万元),设胶澳商埠电话局。
1925年冬,采纳用户要求,经官商合议,共筹工料等费,将首批20余户磁石式电话改
入市内共电电话网。1926年春,原有空号全部放出,但仍供不应求。为此,扩充60门。
同年8月又扩充120门,年底装出商用电话90余户。1927年1月扩充120门,未及一年,
所存号码无几。 是年12月扩充100门。半年后,所有空号仅存三、五号。时台东镇商
业发达,外商贸易尤多,请求安装者每日多起。但该地杆线不足,每次放号均照顾不
到。鉴此,1928年8月添加台东杆线,扩充100门。截止1929年,全市(包括四方、沧
口、李村)市内电话有共电式2700门,磁石式110门,实装2822户(含一线2机户)。
随着人工交换机容量的逐年发展, 话务员虽增至100余人,但繁忙时接线迟滞的
情况却时有发生,且欧美人用户多直接通话,话务员常因语言不通而接线迟延。1929
年胶澳商埠电话局向日商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订购史端乔式自动机3000门,订价为日金
31.2万圆。 合同签订不久,南京国民政府接管了胶澳商埠。5月18日,胶澳商埠电话
局移归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改称青岛电话局。自动机的二、三期款项,改由交通部
支付。同年秋自动机装设工程竣工,并于1930年1月1日正式开通,是山东境内第一个
自动电话局。 自动机使通话质量提高,要求装机者大增。1930年10月,又添200门,
1931年5月通话。1932年秋,交通部拨来南京电话局插棒式百门自动小交换机1部以应
急需。 1933年2月青岛电话局订购英伦标准电话电缆公司400门自动交换机,1933年9
月动工,翌年1月开通。1935年2月又扩充日本制式自动机1200门,将百门小交换机拆
除。1937年青岛电话局总局自动交换机容量为4800门;沧口分局磁石式交换机容量为
200门,李村60门。
1938年1月10日,日本侵略军夺占青岛报、话两局。同年10月青岛电话局增装400
门,1939年5月增装800门。时由于日商大量涌入,要求装电话者很多,加之日本军政
机关电话需求量急增,1939年7月在华阳路、崂山路口兴建市话北分局机房。翌年3月
初装机,4月末机房竣工,7月14日日本冲电气步进制自动机2000门开通。北分局开通
后, 市内电话拨叫由四位制改为五位制。 总局也同时增装400门。1941年2月又增装
400门, 全市自动机总容量达8800门。同时根据电话开头数码列堂邑路为二分局、华
阳路为三分局。 1943年在广西路、安徽路口兴建市南分局,拟装800门,机房盖成后
因机械在海运途中被炸而未实现。此后因日本经济竭蹶,市内电话设备再无增加。
1945年初,李村磁石式交换机由60门增至100门。1946年3月23日沧口局人工改自
动, 开通为38支局, 容量为250门。 市区自动交换机达9050门。由于机械容量饱和
(实装达8084门) ,器材奇缺,自1946年5月30日起,青岛电信局对市内电话停止办
理过户,新装电话除重要用户外,一概停装。
建国后,不利于国计民生的行业被逐步取缔,市南区、市北区一带市话用户减少,
二分局安装大幅度下降。同时台东、四方、沧口一带由于工商业发展迅速,三分局和
38支局供不应求。 1952年,青岛市内电话实装率为:二分局56%、三分局93。5%、38
支局75%。 针对原有市话网布局与用户不相适应的状况,以“抽肥补瘦”的办法,对
市话网容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1950年用库存100门选线器扩充了沧口38支局。1954
年拆二分局800门扩充三分局。1956年沧口38支局装自博山调入的机键100门。1958年
拆二分局400门扩充沧口38支局, 将38支局改为四分局,并将38 支局原450门拆下50
门报废,容量为800门。1959年为解决楼山后新建青岛钢厂通信需要,二分局拆400门
建楼山后41支局, 并同时在市南区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建200门共电人工局。经调整
后,青岛市共有自动机9000门,其中二分局5000门、三分局2800门、四分局(含楼山
后) 1200门;人工机440门,其中疗养区支局200门、李村支局240门。这些措施基本
适应了当时电话用户的需求。
1958年后,原由三、四分局交换的水清沟一带工业发展迅速。1960年,青岛市邮
电局整修由张家口、 北京和博山拨来的旧机400门,兴建水清沟35支局。青岛市自动
机容量达9400门,人工机440门。1962年在李村设崂山县邮电局,其中240门磁石式机
划归崂山县局。 市区共电工人工机为200门。1963年,沧口四分局因设备无配件减少
100门。 此后市话新装户逐年增加,到1966年市区自动机容量为9300门,实占门数由
1959年的6627门猛增到8056门,7年内实占门数增加了1429门,但容量只增加了300门,
市内电话开始紧张。1966年秋,从南京拆来报废旧机2600门,整修后于1967年在水清
沟35支局增装200门。 1968年三分局增加装1000门,1969年四分局增装700门(内300
门无公用机键)。1970年将崂山县邮电局240门磁石式交换机改为500门自动机,为45
支局, 与市区市话并网。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市话自动机总容量虽发展到11200门,
比1966年增加1900门,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又因南京旧机缺少公用机键,接
通北进一步下降,繁忙时电话很难打通。且市话机械均系20~30年代产品,使用年久,
配件无来源,虽经精心维护,每千门每月零件损坏仍约10余件。1973年青岛市邮电局
被迫“限制装机”,时申请装设电话者逾2000户。1971年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试制
出50门笛簧自动交换机, 在福山支路疗养区支局试用。1972年在上海520厂、上海电
信设备厂和青岛市计划委员会、青岛市经济委员会协助、支持下,青岛市邮电局试制
纵横自动交换机。 1979年1月1日自制第一台HJ921型1000门纵横制机地三分局开通成
功。三分局步进制中的800门停通。
1978年11月,青岛市第一个三方集资的市话五分局地水清沟破土动工。1980年10
月30日纵横制2120门正式开通(其中有青岛市邮电局电信工厂自制1000门。原水清沟
35支局撤销, 旧机600门淘汰)。总投资共273.4万元,用户集资118.4万元。纵横制
投产后,三分局在四方区的一部分电话割给五分局。1979年11月市话八分局在安徽路
兴建, 1982年3月装机, 5月楼房竣工,10月31日4240门纵横制开通,原属二分局的
1622部电话割入八分局,1982年1月破土动工,1983年3月装机,5月局房竣工,9月25
日零时开通纵横制4240门。建设资金全部系用户集资。六分局建成后,二、三、八分
局的电话共620部割入六分局。 当年实装用户达到1100余部。1984年初又装1200部,
年底实装2300部。
此外,崂山市话45分局,于1979年破土建机房。1981年12月10日开通2000门纵横
制自动 机,改称55分局,原500门旧机淘汰。
在集资建市话新局的同时,1980年青岛市邮电局曾先后两次从上海拆来史端乔机
械3000门。1983年3月,拆来福州局机械1000门,同年10月又拆来重庆局机械1000门。
这些拆来的报废机械经整修后, 1984年8月为三分局增装200门,10月又增装600门,
并拆除1000门纵横制调至胶县。三分局恢复原步进制800门,拆除原400门,并为四分
局原无公用机键的300门装上公用机键。 截止1984年,青岛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
22600门(不含崂山) ,其中自动机22400门、人工机200门。市话五、八、六分局的
建成,使青岛市市话多年紧张状况得到缓解。1980年至1985年共装机9100余部。
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青岛市邮电局于1984年12月19日与上海中国贝尔电话公
司签订购买S1240型11000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和程控长话全自动500线长一选250线设备
合同。 1985年2月1日又签订补充市话2000门合同。两项合同价款为463万美元,1986
年2月底交货。 资金由部、省解决495万元,银行贷款792万元,其余自筹,并在华阳
路新建程控机房楼4800平方米。
为临时解决青岛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区的通信需要,1985年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投资11万美元, 购进日本电气公司(NEC)的单通道无线电话30套(开发区20套,旅
游区10套),同年9月投入使用。由此,市内5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石老人旅游区市
话用户通话得以沟通。
1986年7月, 四分局增装史端乔旧机100门。同年8月,八分局增装HJ921A纵横制
1000门。 年内交换机容量净增1100门。8月30日,青岛市内电话由五位制改为六位制
(原二局改称22局,八局改称28局,三局改称33局,六局改称36局,四局改称44局,
五局改称45局,崂山改称49局)。1987年3月21日,33局(华阳路)程控7000门开通,
旧机拆下400门为22局增容,余4200门淘汰。同年9月19日,27局(广西路)2000门程
控开通。 12月5日,44局(沧口)3000门程控和楼山后45支局1000门程控开通,两局
旧机共2300门同时淘汰。 至此,1.3万门程控市话交换机全部开通,共淘汰旧机6500
门, 净增6500门。 市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遂增至3.02万门。 1987年青岛市属7个县
(市、区)邮电局的市内电话也全部实现了自动拨号。交换机容量共1.2万门。
为更新22局(堂邑路)20年代步进制陈旧设备,1986年12月29日与日本住友株式
会社签订购买日本NEC公司程控1.5万门设备合同。 包括1.5万门程控交换机、23.5公
里光缆、6端光端机和500部按钮式电话机,总价为214。9万美元。合同生效后10个月
内设备全部到齐。1988年1月27日开始装机,5月17日割接开通,原5400门旧机停用。
至此,全市史端乔式步进制交换机全部淘汰。
1988年1月15日,45局(水清沟)增装纵横制交换机1060门。同年6月13日,36局
(湛山) 增装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包括60门用户交换机架2个),使该局容量达到
6360门。楼山后支局因青岛钢厂污染影响市话设备,遂被迫将交换机封闭停用,对该
地区的用户利用电缆临时接入沧口交换机。1989年又将楼山后支局的交换设备移至沧
口机房。
1989年1月21日,由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购进的日本NEC公司NEAX2400型2000
门程控交换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邮电局正式开通。定局号为“69”局,经光缆和微波
传输与市区堂邑路市话分局沟通并网。同月由青岛旅游开发区投资购进的NEAX2400型
1000门程控交换机在石老人旅游区投产,局号为“59”局。根据协议两局均移交青岛
市邮电局经营管理。原临时使用的单通道无线电话随即停用。
1989年4月为解决市话28分局辖区因交换设备不足而不能满足用户电话的困难,
暂将堂邑路市话分局“23” 局的1-3千群设备,临时改为“26”局号,供广西路市话
分局装机。装机中属线路部分由广西路市话局承担,机械部分由堂邑路市话局承担。
同年11月疗养区市话支局撤销, 其200门共电式机停用。至1989年底市区市话交换机
总容量共4.578万门。
1989年, 从上海贝尔电话公司订购S1240型程控交换机3000门用于华阳路市话分
局增容。 1989年12月开始安装,1990年3月割接开通。同年又购进S1240型程交换机1
万门用于广西路市话分局增容。 该万门设备分两期施工,1990年3月底首期3000门开
通,同时将临时使用堂邑路市话分局的“26”局号用户全部割进广西路机房。同年11
月湛山市话分局增容纵横制交换机2120门。12月底广西路二期7000门程控交换机正式
开通,连同一期3000门,该万门机全部定局“26”局。
1990年底, 青岛市邮电局共有市话交换局8处,交换机总容量达6.09万门。其中
程控交换机达4.4万门,占总容量的72%以上。其分布地点及设备容量分别为:堂邑路
市话分局1.5万门,华阳路市话分局0.2万门,旅游开发区市话分局0.1万门(程控1.2
万门, 纵横制0.524万门) ,湛山市话分局0.848万门(纵横制),水清沟市话分局
0318万门(纵横制)。青岛市所辖7个县(市、区)邮电局已有6个局(胶州市除外)
局号升为6位制。7个局共有市话交换机2.02万门,其中崂山、黄岛、胶南、即墨已与
市区联网直拨通话,黄岛局市话已实现程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