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路运输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0&rec=51&run=13

青岛海港水路运输自古就较发达。鸦片战争前后,塔埠头地位重要,国内航线就
有5条。 金家口港也南通浏河, 北达营口, 东至仁川(朝鲜港口),西南至海州。
1892年青岛栈桥建成后,青岛港航运通达,船舶往来极盛。青岛港外通朝鲜,北通辽
宁,南通江浙闽粤,以及山东诸港。19世纪末起,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在青岛设轮船公
司和船舶代理行,轮船和帆船并行,水路运输更呈发达。20世纪初,仅德国和英国的
船公司就有7家, 辟青岛为中心的航线15条。30年代,青岛港有近海航线17条,对日
航线3条,运洋航线1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青岛港国内沿海航线,北达烟、
津及东北诸港,南抵闽、粤。主要航线有:青岛至山东省内的龙口、蓬莱、烟台、威
海、俚岛、石岛等线,青岛至广东省的汕头、蛇口、黄埔、广州、湛江、海口、八所、
三亚等线,青岛至浙江省内的宁波、温州等线,以及青岛至上海、大连、南京等航线。
50年代, 近、远洋运输由于美帝国主义对大陆沿海的封锁而颇受影响。从1955年1月
到1959年6月的4年多时间里,进出青岛港的外籍船舶仅有24个国家和地区的2080艘次、
1122万总吨。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对外开放,青岛近、远洋运输日益发展。
1986年,青岛港已与世界上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1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其中和日本诸
港的往来较为密切。 特别是1972年中日建交后, 青岛港对日本贸易往来迅速增加。
1981年青岛港与日本22个港口通航, 日轮到港255艘次,占港外轮的36.5%。1984年4
月和12月青岛港分别和日本清水港、夏津港缔结为友好港。至1990年,与青岛港通航
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1个。
在青岛港货物集散的过程中,主要是山东沿海的木帆船和轮船运输。1958年青岛
港兼管运输帆船1192艘, 计14054吨,轮驳船38艘,计7509吨,当年完成货运量达62
万吨, 占当年全部运量的35%。主要货物为煤炭、矿石、生铁、粮食、食盐、矿物性
建筑材料及其他物资。
在1961年港航分家前,青岛小港作为青岛港的一部分,在胶州湾内与阴岛、黄岛、
薛家岛、积米崖等港通航;在山东海岸东部与沙子口、何家湾、海阳所、石岛、俚岛、
乳山口、张家埠;南部与王家滩、■口、石臼所、岚山等;北部与威海、烟台、蓬莱、
龙口诸港有贸易往来;此外,和江苏沿岸的柘汪、陈家湾、盐城、崇明、黄花洋等,
浙江海岸的定海、宁波、温州等,以及上海、大连、天津、安东(今丹东)等港都有
贸易往来。 500吨以下的船舶及帆船均停泊小港。出口货物由货主送国营出口公司或
进出口行,整理改装后关往大港运送出口。由沧口、流亭、城阳等处装运鲜菜来船,
则直驶大港,以便迅速装船出口。港航分家后,青岛小港成为独立的地方港口,青岛
港的水路运输比重下降。
70年代管道运输的开辟,使水路运输比重大为减少。在船舶到港(卸船)货物疏
远中, 通过小船运往沿海小港,1978年为113万吨,占年进口总量582万吨的19.4%;
1980年为79万吨,占年进口总量575吨的13.7%。水路运输在货物运输到港集中中,通
过小船由沿海小港来港集中, 1978年为122万吨, 占年出口总量1420万吨的8.6%;
1980年91万吨, 占年出口总量1133万吨的8%。1986年水路运输252万吨,占港口吞吐
总量的9%;1990年,水路运输202万吨,占港口吞吐总量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