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通信设施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0&rec=33&run=13

青岛港的通信工作量居全国港口第五位。港口通信设施有:无线电报、无线电话、
有线电话、调度电话、长途电话、有线载波电话、无线载波电话、用户电话、传真及
微波通讯和小型无线对讲等10余种。主要通信设施为有线通信、海岸电台和雷达导航
三大部分。
有线通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青岛港仅有1台接收的2座席60门供电桌式电
话总机。1959年总机交于海岸电台管理,主要担负港口有线电话的转接和对外联系。
1964年将原60门供电桌式总机换为200门供电落地式总机, 并由2座席换为3座席。
1976年又将200门总机换成300门总机,并由3座席改为4座席。1978年港口有线通信发
生了大的变化,在港区建立了通信枢纽大楼,装配了步进制1000门自动电话总机,油
区也建立了通信楼,装配了纵横制200门自动电话交接机,实现了有线电话自动拨号。
此后,港口电话即普及到队、车间、主要班组和码头泊位,并实现了黄岛至青岛长途
载波电话的自动拨号。 当年还铺设了从青岛至黄岛长达20.08公里的海底同轴电缆
(陆地电缆长4.972公里),使通信质量稳定可靠。1984年通信枢纽大楼又扩充600门,
使港口有线通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985年有线通信设有青岛电话台、黄岛电话台和
栈务台。各种有线通信设备齐全。为了保证新建石臼港与交通部的通信联系,1985年
在宁波路1号建成了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的青岛港微波站。
海岸电台 建国初,海岸电台由青岛市邮电局代管,收、发信台均设在馆陶路37
号。 发信机最大功率为200瓦,开通两条保密电路。一条对华北各港,一条对国内船
舶。1954年11月根据交通部和邮电部指示,海岸电台移交给港务局管理,为此组建了
青岛航务无线电台。 该台装有发信机3部,最大输出功率为500瓦,收信机3部;共开
通4条电路, 除原设2条保密电路外,又开通2条国际电路,即500千赫和8兆赫电路。
1958年港航合并,港航电台统一,馆陶路为第一收信台,原航运局电台为第二收信台,
发信台仍设在团岛。 此时开通6条电路,其中500千赫、8兆赫电路昼夜对海参崴、上
海、华北各港及山东沿海各港通信。1964年10月,收信台迁入贮水山路2号,共开设4
条电路。
青岛海岸电台建立后,在港口运输、管理、航行安全以及海难救助工作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1956年交通部指定该台负责中、朝、苏海上救助通信,建立了昼夜青岛—
—海参崴电台通信联系。1971年中国和朝鲜签署《中、朝海难救助协定》,青岛台和
朝鲜黄埔台为海难救助通信联络的承担单位。 1975年8月,中、日间签订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和日本渔业协定》,青岛台承担青岛海区内避难和遇险船舶的通信及救助时
的联络。
随着港口生产和国际贸易的扩大,原海岸电台已不能满足需要。1974年重新建设
青岛海岸电台。新收信台选在崂山县中韩镇浮山后村西山,新发信台选在崂山县李村
镇于家下河村, 中央室选在市区宁波路1号。收发信台与中央室间南埋设了长60多公
里的环形电缆,总投资800万元。投产后,改善了青岛地区永运通信的面貌。
为适应港区船舶作业的调度指挥, 1977年10月1日组建甚高频无线电话台,岸上
单位可与作业船舶直接通话联系。1983年组建中央室,为甚高频无线电话台和电传室
合并而成,开通中央室——邮电局收信台电传,并开通与交通部的传真电路。
雷达导航 1976年,青岛港在西藏路21号楼顶,利用船用雷达建成雷达导航台,
雷达导航设施的出现, 填补了中国水运企业这一方面的空白。该台为1号灯浮以西水
域的港作船舶和客班轮服务,对船舶监测、定位,以及根据船方要求导航。至1985年,
该台已为各类船舶安全导航1000多次。
1981年上海船舶运输科学研究所会同青岛港务管理局,在该台址安装CLD——1型
港口雷达。 1984年进行雷达数据处理器试验,该雷达数据处理器可对8个目标,人工
录取自动跟踪,对被跟踪目标的航向、航速及位置可进行数字显示,从而使青岛港的
雷达导航进入了一个机关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