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地方港码头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0&rec=19&run=13

青岛前海栈桥码头 青岛栈桥始建1892年,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行设计。码头
长200米, 宽10米,以石头垒筑桥身,以水泥铺面,码头两侧安装由旅顺运来的铁材
制成的栏杆,故称铁码头。在清军驻防时期,码头作为北洋水师船舰供水、供煤、装
卸物资、官兵上下的专用军事码头,是青岛最早的人工码头建筑。德占青岛之后,于
1901年对栈桥进行扩建。工程由德商施密特承包,在清军原建的基础上延伸,“下立
铁柱,上铺木板,置轨其上”。伸延部分为铁木结构,并铺筑轻便铁路,以利运输。
同时在栈桥南端新建仓库。 扩建后的青岛栈桥,宽约10米,长度增至350米。青岛栈
桥直至1905年,仍为商旅货物集散中转重地,青岛大港建成之后,则主要作为海军官
兵上下和船舶检疫、引水的专用码头。
南京车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对栈桥进一步扩建。工程由德商信利洋行承
包,投资25.8万(银)元。工程撤换了德占埋藏续修部分,仍用原桥形式。但木面改
敷水泥面, 从而保持了和清军建筑部分的统一。 扩建后的栈桥宽仍为10米,长扩至
440米, 在前端新筑二层小楼名“回澜阁”。青岛栈桥从此成为闻名中外的青岛风景
之一和青岛的重要标志。
前海栈桥经年深日久的风浪侵袭,形瘁貌旧,桥上铁索护栏多处锈蚀破断,桥面
出现裂缝,框架发生移位,栈桥入海端“回澜阁”护基块石受到严重破坏,上部建筑
出现倾斜偏差。据此,青岛市政府于1984年拨专款进行大修。
青岛前海栈桥大修工程由海军北海舰队后勤部工程设计处设计,由交通部第一航
务工程局第二工程公司修改设计并承建施工。 大修工程自1984年11月5日开工,全部
工程共包括: 长147.78米的透空部分钢筋混凝土栈桥拆除、重建;长267米引堤路堤
勾缝、路面及帽石拆除新建;回澜阁地坪、帽石、踏步石阶拆除新建;新建眺台及入
口砌石台阶1座等。工程造价为154.39万元,于1985年4月28日竣工。
青岛——黄岛轮渡码头工程 80年代, 为适应黄岛油、煤、杂货码头建设和经济
开发区建设的需要,缓和胶州湾两岸的交通紧张局面,青岛市决定开辟青岛前海——
黄岛、青岛前海——薛家岛两条轮渡航线。第一期工程先建青岛至黄岛的轮渡工程。
青岛距黄岛陆域环行相距113公里,海上直行相距8公里,青——黄轮渡一期工程建成
投入使用后,每天可通过车辆1000辆,载运旅客1.6万人。
青——黄轮渡一期工程列为青岛市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青岛市政府专门成立
了青岛市政建设重点工程指挥部轮渡分部,负责工程的协调管理。青——黄轮渡一期
工程由山东省航运管理局设计室设计,山东省筑港工程处承建,工程总投资859万元。
青——黄轮渡两地分别建设轮渡客运站。青岛站位于青岛四川路21号,7811厂和青岛
造船厂之间。 ㈠突堤码头;长80米,宽8米,顶标高+5.4米,底标高-3.6米,两侧岸
壁,每侧80米,靠船墩(4.3×10米)两侧设置,一侧两个。码头为重力式方块结构,
中间抛填10~100公斤块石棱体, 空堤水上部分为镶面石砌筑。靠船墩每层4个空心方
块, 共3层,水下灌注混凝土,上部现浇胸墙连成整体。㈡护岸围绕工程:在原岸线
60米处,抛一条216米长的护岸,中间回填倒石渣等。堤心采用10~100公斤块石抛填,
外坡用300公斤大块石护坡, 内坡设地瓜石倒滤层,堤顶为浆砌挡土墙,顶标高+5.4
米。㈢防波堤为斜坡式抛石结构,长220米,堤身堤心采用10~100公斤块石抛填,内
外坡脚分别采用200~300公斤大块石护脚; 内外坡面分别采用50吨栅栏板和2吨四脚
空心方块护坡;堤顶为现浇挡浪墙,标高+6.5米。黄岛站雄壮结构尺寸同青岛站,单
侧岸壁靠船墩2个。护岸工程长165米,平面位置为前宽30米,后宽65米,离岸60米的
梯形平面,护坡采用200公斤块石干砌。
为早日开通青岛——黄岛轮渡,青岛市政府会同轮渡建设指挥部、设计和施工单
位研究决定, 本着边设计、边施工的原则,保证质量、保证工期。1986年8月31日,
青岛站码头竣工。 同年9月19日,黄岛站码头竣工。同年10月,青岛至黄岛海上轮渡
通过试航。青岛——黄岛轮渡码头一期工程实物量主要有:抛石近12万立方米,挖泥
11778立方米,预制混凝土构件3900立方米。工程造价767.89万元。
薛家岛港码头建设 薛家岛港始建于1933年。当时为顶宽3米、长200多米的堆石
码头。其后又维修过一次,在堤头处安置一混凝土沉箱,可靠一般民船。由于泥滩软
基, 沉陷严重,前端最大下沉量达2.8米。小汛低潮堤头即被海水淹没,护坡塌陷损
坏也相当严重;码头前水域有泥沙淤积,大汛低潮时后脚裸露,形成低潮时水浅船舶
不能停靠,中潮时因码头损坏船舶不敢靠泊的局面。旅客及货物进出港需由民船转运,
给港口运输带来诸多不便。 另外,岸壁前端靠船段仅9米,不够一艘纵向客轮停靠,
且东北向风浪掩护条件较差,每当5~6级东北风时,港内便不能作业。鉴于上述情况,
迫切需要对旧码头进行改造疏浚, 使客轮能直接停靠,并给200吨货轮提供赶潮停泊
作业的条件。
码头扩建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均由山东省海运局筑港工程队承担,概算投资14.2万
元。整个码头施工分三大部分:㈠主体码头为带卸荷板的方块重力式结构,长20米,
顶标高+5.2米,底标高-2米。因潮差较大,岸壁上砌筑条石台阶以方便旅客上下。卸
荷板厚90厘米,悬壁1.1米,上部为高2.5米的浆砌块石胸墙,胸墙上压30厘米厚帽石,
下部为2层高度均为1.75米的方块。基础采取换沙处理,上抛顶宽49米、高1米的块石
基床。 墙后为15~100公斤的抛石棱体,在回填沙料与棱体间作为反滤层。码头东侧
为半直立式岸壁,标高+1.5米以下为抛石护坡,块石重100~200公斤,+1.5米以上为
直立式浆砌块石胸墙。㈡港池航道在码头南侧。港池长60米,宽40米;航道宽20米,
长65米,过渡段长35米。㈢引堤由3米加宽至5米,全长223.5米(包括原9米砌石部分),
堤头靠船端扩大。引堤加宽采用块石结构。外部为100~200公斤大块石干砌护坡。此
外,还对原码头进行整修加固。为便于停靠民船,顶标高为+3.6米,通向引堤过渡段
宽3米,坡度1∶10,新旧码头衔处顶标高+5.25米。工程自1967年3月11日正式开工,
同年7月18日完工, 竣工结算12.73万元。1970年10月至1971年4月又对该码头进行扩
建,码头岸线增60余米,竣工造价为9.52万元。1980年前后又对该港进行扩建,改造
了客运站,扩大了堆场。
黄岛小型客运码头建设 青岛与黄岛早有水上客运,但为民间所办。1972年6月,
青岛与黄岛客运正式开航。 1973年每天达到100多人,节日期间更多。而黄岛站的条
件十分简陋,一无码头,二无客运站,旅客上下靠舢板驳运,很不安全。为了缓解这
种局面,拟修建小型客运码头。
码头由山东省海运局设计。码头结构为采用基床抛石的重力方块码头,长20米,
顶标高+5米, 底标高-1.7米。 另外修建101米引堤, 100平方米客运站1座。工程于
1973年7月16日开工,由山东省海运局筑港工程队承建。5个月共完成投资10万元,其
中基床挖泥540立方米,基床抛石和棱体抛石4600立方米,预制安装方块410立方米,
砌筑胸墙、 挡浪墙、护坡1890立方米,回填石渣5670立方米。1973年12月5日,黄岛
小型客运码头正式验收投入使用。
黄岛斜坡式码头建设 根据国家要求和1975年3月黄岛规划会议精神, 为适应黄
岛经济开发的实际需要, 决定在黄岛修建斜坡式码头,并接长50.45米作小型轮船码
头。
斜坡式码头长30.5米,其中有22米码头深-2.75米以上,坡度为1∶4,以下为1∶
2。 另有8米码头水深±0米以上, 坡度为1∶4,以下为1∶2。斜坡式码头的顶标高+
5.60米, 底标高-3.0米,港池底标高-4.15米。小型轮船码头属直立岸壁、重力式方
块结构,顶标高+5.55米,底标高-4.15米。1977年6月24日开工到1978年6月9日竣工,
共计完成投资50万元。其中基床抛石5500立方米,基床挖泥3300立方米。预制、安装
混凝土方块卸荷板1400立方米,回填石渣345立方米。
黄岛木材码头 根据山东省交通厅《关于下达黄岛港万吨码头工程等规划设计任
务的通知》和《黄岛港木材码头工程会议纪要》的精神,山东省交通厅重新对黄岛港
的自然条件作了分析,确定了设计方案。
码头采用卸荷板重力式方块结构,方块最大重量35吨,码头设计长度为120.31米,
宽度为55.45米。基床顶标高-8.3米,过渡段-6.0米,码头顶标高+5.55米。工程设计
预算244万元,其中交通部投资165万元,其余部分由山东省交通厅承担。
1977年8月, 山东省海运局筑港工程队开始施工。经勘测发现基床底层有4~7米
淤泥层, 为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对基础挖泥先采用8立方米大抓斗挖泥船挖大部,
再用1.5立方为小挖泥船清淤; 并严格进行水上测量与潜水员水下检查,对基床抛石
严格控制级配,使整平误差控制在规范要求内。1978年,工程因资金不足,时有停工。
1978年将护坡2.3米高程以上5层预制浆砌压坡方块改为预制3层,浆砌2层。仅此一项,
就节约资金3万多元。1978年12月1日,码头施工中发生了后坡回填土滑坡事故,滑动
体积达2500立方米,造成已安装好的方块护坡移位。筑港工程队立即采取措施,并及
时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联系,同时聘请专家研究分析出现事故的原因。1979年初,
提出修改设计, 码头长度缩减为62.1米(其中过渡段20.25米)、宽54.7米。之后,
虽建设规模缩小1倍,但仍因资金短缺,造成干干停停。直到1980年9月,这一小型工
程才告竣工,累计完成投资131.4万元。
积米崖港码头建设 积米崖港是历史悠久的老港。德国侵占青岛兴建青岛港后,
商船改泊青岛,积米崖港由此冷落偏废。建国后,为发展沿海渔业,逐步改建为渔港。
1959年10月,建成150米石墙一道,长30米、宽5米、高3米的石墙土面码头1座,可泊
6条小船。 1963年,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拨款1500元,将码头接长10米,顶面铺筑混
凝土,年吞吐量1.3万吨。1971年2月,此港改为渔港,作为胶南县渔业基地重点建设。
1973年山东省投资扩建,1974年列入国家计划,农林部投资续建,1978年10月全部完
工。 总投资378万元,其中农林部投资161万元,山东省投资217万元。西劈凉网山,
开石70万立方米, 建港口场地20万平方米,筑码头4座,总长1200米。其中主码头为
方块重力式结构, 长260米,宽60米,有泊位12个,可两面靠船,前沿水深内侧12.6
米,外侧1.36~5米,可泊千吨级船。主码头之外,港池西侧有西码头,北有北码头,
均为岸壁直立式结构, 长500余米。 港池东侧有县渔轮修造厂300米直立舾装码头和
980米岸壁码头, 大、中、小渔轮均可入港维修。另外有加冰码头长30米,油码头长
70米。自70年代起先后建码头岸壁达1430米,货场1万平方米。
红石崖港码头建设 该港开港较早。 1913年,在海滩上用乱石堆成码头1座,长
250米,宽1米。由此商船停靠增多,1917年发展成客货兼营的商港。至1929年该港极
为繁荣, 常泊货船100余只,客船五六只。1934年众商集资在码头以东30米处,修筑
长200米、 宽0.8米、高1米的护墙一道,以挡风浪。1963年,山东省交通厅海运局投
资,红石崖搬运合作社施工,重建码头1座,长350米,宽4米,高2米。后经多次扩建,
到1975年,码头长550米,宽12米,年吞吐货物2万余吨。
■口港码头建设 ■口港是兴于清朝废于日本第二次侵占期间的老港,建国后逐
步开发成为胶南县的重要港口。1956年吞吐量达4万吨,并有往返青岛的客班轮行驶。
1958年,■口搬运合作社工人修建起549平方米货场1处,建成长10米、宽5米、高4米
的石砌码头1座,可停靠2只小型木帆船。1959年在码头东南用小块乱石另修建斜坡式
码头1座, 长60米、宽40米。1967年由山东省交通厅投资2.54万元,在1959年修建护
岸处扩建突堤码头1座, 长40米、宽8米、高5.5米。新建码头为重力式与桥墩相结合
型式,桥墩处安置16块钢筋混凝土面板,前沿为直立浆砌岸壁结构,中间回填砂,顶
部为混凝土路面, 上设6个石制系船柱。该工程由山东省海运局筑港工程队三工区承
建。1967年4月21日开工,当年6月30日竣工验收,工程结算造价2.38万元。1979年又
将桥墩式改建为重力式结构,港口年吞吐量4.5万吨。
1983年,胶南县轻工局投资修建盐条码头1座,长40米、宽10米、高5米。后因公
路运输的迅速发展,港口吞吐量大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