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码头建设

Original URL: http://lib.sdsqw.cn/bin/mse.exe?seachword=&K=b2&A=50&rec=11&run=13

1891年,清政府议决胶澳设防,1892年在青岛湾建成青岛栈桥和衙门桥,以供装
卸物资和兵员上下。 青岛栈桥长220米,宽10米,亦称南海栈桥、铁码头、大码头、
李鸿章栈桥;衙门桥长100米,宽6米,俗称蜗牛桥,是青岛的早期码头建筑。嗣后,
从德占青岛到1949年,青岛港有3次大的码头建筑工程。
第一次是1898年末至1908年,筑港费达5000万马克。1898年冬开始建防波堤,当
时德国政府竭力鼓励其国内资本家投资,把建港工程包给德商“回利格”公司监督进
行,从而使工程大规模展开。在建港中采取“移山填海”、“建城建港并举”的方针,
将开辟大鲍岛所出的石料土方用以建筑小港码头,将铲除小鲍岛高坡的土石方就近用
于建筑大港码头。1901年小港即告竣工。1904年3月6日大港第一码头北岸正式对外开
放。该码头有4个堆栈、3条铁路和器具修理工厂,码头的西端还筑有旗台(即大港旗
台) 。码头为高桩承台式(此时期建筑的其余码头均如此),有泊位5个。与第一码
头相平行,建筑了第二码头、第四码头,在北防波堤侧则建成第五码头,诸码头均有
铁路通过,并和胶济铁路相接。其中,第二、第五码头到1906年已先后建成;第四码
头作为石油码头则建于1908年,其后方还建造了若干油罐。这些码头共有泊位23个。
第二次是1932年7月1日至1936年2月10日。 这期间建成青岛港三号码头。该码头
位于二、四号码头之间,为重力式突堤码头,有泊位8个。
第三次是1939年12月2日至1943年9月16日。 这期间建成一号码头南岸3个泊位和
六号码头2个泊位。此外,还扩建了五号码头3个泊位(未完)。其中,六号码头南岸
长445米, 北岸长299米,宽200米。该码头的建成,使港口面貌有所变化,在整体的
排列上出现了中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原有码头、库场、防波堤及航道和港池进行
了整修和疏浚。从60年代起,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统筹安排,分年投资对原有码
头进行技术改造。1966~1968年新建了青岛港机械化煤码头(即七号码头),同时还
配套新建扩建了码头陆域设施。
1973年2月27日周恩来总理发出了“要三年改变港口面貌” 的号召。“五五”、
“六五” 、 “七五”期间,青岛港口建设列为国家重点,建港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1973年后,为从速解决原油输出问题,抢建了黄岛临时油码头。1976年建成黄岛油码
头一期工程。1985年建成大港八号码头。1986年,又完成了前湾港的勘察设计及大规
模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至1990年底,青岛港计有码头12座,泊位66个。其中,前湾
港一期2个泊位仅具靠船作业条件。